​06级基础医学院博士李佳:突破舒适区的自我探索之旅

2024-05-28|校友走访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生李宇轩


李佳:2006-2012年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系学习,师从赵子琴教授,获法医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赴美国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交换访问。曾就职于美敦力Medtronic,曾获Global MKT Excellence Award。现为丹纳赫集团徕卡生物系统运营部高级战略经理,负责战略规划及制定,组织策划创新性战略项目实施。


01  求学探索之路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对基础医学没有什么概念,全国有这个专业的只有5所院校。”在谈及学术之路时,李佳说道。本硕连读,再读博士,是很多医学生的道路,李佳也不例外。但读到博二时,毕业突然提高了难度,要求不再仅是发表一篇国内的法医学杂志文章,而是要发表SCI论文。这给李佳已经规划好的博士生涯带来了一些变数,因为她所学的法医学专业更偏向应用类研究,与之相关的SCI期刊并不多,而且她所在研究组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不足以支撑她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李佳在与其他博士生同学的交流中,意外获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公派项目”的通知,这给了她思路。虽然法医学专业此前并没有海外交流的先例,但她决定尝试。既往阅读过与课题相关的大量文献也在此时发挥了作用,经过筛选和匹配后她确定好意向清单,并给相应通讯作者以Cold call的形式发送邮件。最终,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Mark Bedford 实验室接收了她,并愿意提供资助。

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独自坐在国际航线上的李佳望着狭小的机舱顶,内心深处坚定着一个声音:“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最初抵达的日子,生活中有很多小插曲,例如在Texas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最近的小超市需要步行5英里才能到。没有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简直寸步难行,她不得不依赖别人的顺风车去购物。因此,她急需自立,尽快完成租房,买车,办理驾照和社会安全号码等一系列手续。虽然很繁琐,但她意识到这是在陌生环境中生存的必经之路,也锻炼了她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此外,实验室的中国人并不多,伙伴大多来自欧洲,亚洲,拉美,北美。开组会时,国际化全英文交流颇有联合国的味道。令人愉悦的是,文化多样性也体现在实验室午餐上,智利水果、德国黑面包、韩国泡菜、日本铁板烧牛肉、意大利各种名目繁多的意面和饺子……这些各具特色的美食,使得实验室饮食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堪称全校最佳。“可能英语就是那时候练就的,因为你发现,大家都一样。”多年以后,李佳想到这些经历,依然会莞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的学习与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然而,接下来的路却没有想象中容易,李佳在科研上遇到了挑战,实验材料稀缺、等待周期长,还受到伦理方面的限制。看着别人取得进展,自己的实验却没有太多起色,紧迫感与日俱增。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实验室与来自英国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教授进行了联谊,李佳抓住这个机会,与教授交流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关键的建议和实验方法。经过若干次沟通和训练,以及邮件上的沟通往来,课题终于得以推进。也因此,李佳习得了实验室较为重要的科研技能,也能教一些年轻的研究生。三年后,李佳回国,又历经半年时间发表论文于免疫学单学科顶级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顺利完成了学业。这段经历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海外交流带来了积极的贡献与启发。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遭遇挫折而产生半途而废、回国的想法时,她说:“不会。如果我拼尽全力也做不出来,那就转变方向,比如换方向申请master,为此我还在美国考了GRE。从没想过退这个选项哈哈哈。”正是这种坚定向前、不畏挑战的精神,让李佳学姐在人生路上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02  职业转折和机遇

如今,李佳在上海丹纳赫公司担任战略经理一职。谈及自己的职业,李佳坦言跨度确实很大。毕业后,李佳没有选择留校,而是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担任研究员,专注于肝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因此在慎重考虑后,决定转向Industry寻求职业发展。在面试多家R&D相关岗位后,她发现工作机会局限于研发岗,任务重复机械,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极为有限。

就在这时,有朋友给予了李佳一些建议。同时她也想起在美国有位学姐同时攻读PhD和MBA的事,这给了她启发。审慎考虑后李佳选择退出中科院的工作,加入合作伙伴的教育类初创公司,并申请全职攻读MBA。破釜沉舟六个月后,她成功通过了托福考试,并凭借早期在美国获得的GRE优异成绩,以全额奖学金申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项目。毕业后,她顺利地转向了市场营销领域,先后供职于BD, Roche, Medtronic等多家Top 500的跨国企业,逐步走向了如今的事业高峰。

可以说,一路走来,李佳不断突破舒适区,她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躺平”两个字。当被问及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时,她回答说:“很多时候,人可能不会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但被触及到某些点时,你会知道自己不能容忍什么。勇于探索,保持好奇心,开阔视野,观察他人的生活,找到自己想要的。有方向后,整合当下所有的资源,同时让他人知道你的希冀和诉求,坚定不移地朝向那个方向去做。行不止者,虽远必臻。”


03  人生成长的建议

从象牙塔到商业前线,从曾经的李博、李经理,到如今的李总、佳姐。称呼的变化,见证了李佳的变化和成长,这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在采访过程中,有三点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点,自省每个个体的动力。在生活中,有一类人完成具体某件事后会有极大的满足感,比如写出一篇文章,做了一个PPT,完成了某个实验。还有一类人更喜欢与他人建立联系,在互动时反应迅速且关注他人的感受。后者可能在单兵作战并不是表现最出色的,但他可以组织好一个团队,形成最大的战斗力。团队的成功、集体的认可是他动力的源泉。当然,更多人处于中间状态,两种类型的任务都能够胜任,但未必能够获得同样的成就感。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额外的提醒或者指引,会沉浸在眼前的琐事失去全局观,难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喜好。因此,人们需要通过不断自省来建立对自身的认知,并将自省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中。自省意味着将自己从当下抽离出来,从外界的角度,观察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同时,也需要审视自己的行动是否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即使目前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拥有这种思考的意识,也是一种探寻方向的过程。因此,越早开始这种习惯越好。

第二点,自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当谈及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李佳笑着表示:“我追求的是自由。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做出违心的行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然而,随着成长,我们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多,自由和快乐逐渐变得奢侈起来。尤其在见识过市值数百亿的市场因卫生新政迅速消失,庞大的机构包括各色团队在顷刻间被重组或削减。当下的节奏里,风口更替不需要十年,可能仅仅间隔一个政策的时间。既然更替难以避免,有选择的自由就是宝贵的。当被问及财富是否重要时,李佳认为,拥有一处居所和方便出行的交通工具,附近有医院,孩子有一所合适的学校,这些就足够了。再往上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会产生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也就是额外改善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最后,真正重要的还是人的健康和快乐。

第三点,要踏出第一步。在读博士期间,她不会过多纠结于是否应该出国、是否应该继续,而更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可以权衡和评估,但一直卡在这一阶段,就会停滞在此,毫无进展。只想不做,就看不到变化和收获。同样,在谈及生育这个话题时,她表示,相比于犹豫不决,她更注重于如何做得更好,因为生活是多样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学会应对这些情况就足够了。开始行动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

最后,李佳学姐也表达了对母校校友访谈这一活动的认可和支持。她认为,这项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校友交流,更是促进了校友之间深入沟通、互相了解的机会。在这个平台里,校友们有机会分享彼此的成长经历、职业发展轨迹以及人生感悟。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和经验,给人生旅途带来启发和帮助,也许可以推开人生的另一扇门。校友之间的互助是很重要的,希望平台能够举办更多的活动,并将影响力延伸到线下和多种媒体,持续扩大复旦的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