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物理电子学院昌锡江:一路且歌且行

2024-05-28|校友走访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3级经济学院新生翁佳欢


昌锡江: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电光源2009级博士生,北京市海聚工程青年专家,上海青年东方学者,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有多年研发经验,曾在北方华创任职,开发首台微波刻蚀装备。为华为主持筹建工业等离子体实验中心,并任首席顾问专家。现为东华大学理学院教授。

01—求学之旅

求学之旅,长路漫漫,从清华启程,后结缘复旦。高考结束后,经过多方考虑,学长选择了清华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入学一年后,他如愿转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工程物理系。补学分,赶进度,适应新环境……学业压力固然大,但用热爱与坚持浇灌的求学之旅,从不痛苦,亦不迷茫。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工程物理系学术关系紧密,而复旦现物所也为无数研究人员提供了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的一流平台。为继续开拓自己的学术之路,也为了圆梦复旦,学长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保研资格,到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进行深造,深入研究粒子与原子物理。在复旦求学七载,从现物所辗转到电光源,他一路躬耕,不舍昼夜,最终取得了物理电子学的博士学位,同时也在日本静冈大学取得了纳米显示工程的工学博士学位。求学之旅遥遥,一路且歌且行,一路硕果累累。

02—复旦印象

在谈到复旦的校园生活时,学长笑言:“可能是因为研究生生活和本科生活的压力和形态不同,在清华是那种工科学习氛围,所以想到复旦这样人文气息浓的学校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在本科大三暑期实习时,学长选择到上海738研究院进行实习——那是他与上海的第一次遇见。在上海的第一个周末,学长来到了邯郸路:突如其来的大雨,南区的排球场,还有本部历史气息浓厚的建筑,都是独属于复旦的夏日回忆。喜爱与向往深深扎根,自此,学长便与复旦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及在复旦的生活,学长最感谢的当属郭文康教授和梁荣庆教授,两位导师在学业上给予的教诲以及生活上的关怀一直陪伴至今;更难能可贵的是,导师们给予学生极大的学术自由,让学生能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导师们还会并给予其方向上的指导及坚定的支持。整个研究生生活没有压抑感,有的只是学习的热忱以及生活的愉快。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无限排协可能占据了学长除学习研究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刘君老师和一众伙伴们的陪伴,让学长在复旦的生活充满了色彩。“我也跟着队友们代表复旦一起拿过好几次上海市冠军呢。”学长笑着说道。

正如学长所说的那样,复旦大学以昂扬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著称,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项目和艺术团队既推动了复旦精神的传承,也提供了美育育人的平台。复旦自由愉快的生活氛围同样为每一个复旦人赋能,让他们迸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从清华园到邯郸路,最能引起学长感触的,就是复旦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氛围也包含着引导个人向上的力量。

03—学长寄语

一是转变思维,化被动为主动。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机会增加了,目标多元了,不再是从前那般“一纸分数定胜败”“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高考”,取而代之的是绩点、竞赛、科研等多方面评价机制,“条条大路通罗马”。同学们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强化内驱力,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二是广泛涉猎,拓展视野。大学时光非常美好,同时也非常短暂,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借助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勤学习、多见识。关注多方面的信息,积极参加讲座,聆听课题与报告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长知识的媒介。

三是注重实际,提升个人能力。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要静下心,沉住气,真学真用,努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抓住机会,在复旦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积极发光发热,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在实践中锻炼才干、收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