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校友会举办复旦校友读书会9月分享活动

2021-10-18|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2021年9月25日晚,海口国兴CBD、华闻传媒集团全球贸易之窗29楼会议室,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9月份读书分享活动在此举行,首次阅读分享比尔·盖茨所著《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与会的复旦校友和外校书友有(以报名先后为序):孙瑜、蔡亲波、于天军、薛自华、王格平、林怀宇、何金强、郭瑞俊、杨光东、郑敏、何声芬、段曹林、云晴、肖鹏、吴秀玲、潘婕、祁瑞臻、冯云飞、吴晓丽、张秀华、陈燕、袁春、吴敏超、冼乃兴、施虹羽、张仁磊、金日、翟一恬、郑春晓、方筱、宫胜利等。

主持人:孙瑜

主分享:于天军(长江三峡能源)

        蔡亲波(华闻传媒)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于天军:

低碳发展的大趋势


1、低碳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既定事实,无可争辩。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于810日发布,自 1850-1900 年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约 1.1℃的升温,大气圈、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都发生广泛而快速的变化。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二氧化碳气体累积排放量,与观测到的和未来变暖的程度之间存在近乎线性的关系。

极端天气(包括热浪、强降雨、干旱、热带飓风等)增多。201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过去200万年的最高水平。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是过去3000年中最快的。2020年夏天,北冰洋海冰面积是过去1000年中的最小的。冰川退化速度乃过去2000年里所未见。

地球气候正接近不可逆转的转折点。预计到2040年,地球升温将超过1.5摄氏度。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给海洋和冰川等造成的变化不可逆转。除非立即采取快速的、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否则全球的1.5℃温控目标将无法实现。另外,还应该重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因为据调查研究,甲烷在过去20年内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84倍,几乎贡献了全球变暖的四分之一的影响。

2、碳达峰发展路径及举措

碳达峰是一个经济体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轨迹达峰的变化,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能源结构不断低碳化的经济现代化过程。碳达峰也包括事前预判和事后评估。事前预判一个经济体人均排放何时达峰,一般在表观上要看预计达峰时点之前数年,人均排放增长率是否趋缓,甚至持续保持近零排放增长(是否有平台期)。事后评估达峰绩效,要看人均排放轨迹是否持续保持在达峰后没有反弹的平台期,甚至尽早进入稳定加速下行通道。

1)美国:

目标:2021422日峰会,拜登承诺到203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50%52%,不晚于2050年实现全经济领域(economic-wide)净零排放;将疫情后经济刺激与应对气候变化、岗位相结合。

行业减排:电力方面在2035年前实现100%零碳电力,带动创造数百万新能源岗位;基建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上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在低碳建筑领域创造1百万就业岗位;新能源交通工具方面发展低碳设备本土制造,并创造1百万新能源汽车就业岗位;生态农业方面创造25万智慧农业、水土保持等岗位;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扩大新能源和储能设施的规模,着重发展零碳氢能,提高能效等。

科研投资领域,重点在于能效提升、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

政策方面,主要有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法案和3.5万亿美元支出计划。2021624日,拜登宣布与两党参议员就1.2万亿基础设施法案达成协议,其中470亿美元用于增强社区应对极端气候灾害能力,490亿美元用于支持公共交通,660亿美元用于货运和客运铁路升级,750亿美元用于交通电气化。但法案并未涵盖诸如清洁电力标准、清洁能源税收激励等内容,民主党领导人称这些内容会被融合到参议院3.5万亿美元支出计划中讨论。

2)欧盟:

20217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绿色新政的核心政策——“Fit for 55”减排一揽子方案,以支持欧盟实现到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至少减少55%的目标。提案主要包括扩大欧盟碳市场、停止销售燃油车、征收航空燃油税、扩大可再生能源占比、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等12项新法案。

3)英国:

英国在海上风电创新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海上风电技术领先、装机规模最大。英国承诺,至2030年海上风电的装机目标40GW,漂浮式风电装机达到1GW,预计投入1.6亿英镑用于风电港口和相关基础实施升级。

蔡亲波:

温室气体的危害

20209月联合国大会,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习主席明确了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和时间表,无疑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为新一轮的全球气候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也使得碳达峰、碳中和的各种概念扑面而来。

为什么是“0”?实现“0”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而是净零排放,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额外的热量会产生连带效应,比如风暴会越来越猛烈,可能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强风暴正在制造一种奇怪的景象——“穷的穷死,富的富死”:有些地方的降水越来越多,另外一些地方则经历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的旱灾。全球气候变暖意味着山火的发生会变得更频繁、更具破坏性。

额外的热量造成的另外一个后果是海平面上升,国土被淹,农作物绝收,贫困国家甚至会造成家破人亡。全球升温2摄氏度会让脊椎动物的地域分布范围缩小8%,植物的地域分布范围缩小16%,昆虫的地域分布范围缩小18%,会引发地区及至全球粮食危机。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可能变得和新冠肺炎疫情一样致命。而到2100年,它的致命性可能达到该流行病的5倍。所以,为了避免气候灾难,就要应对全球变暖,而应对全球变暖至少需要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能够实现吗?

洗乃兴:

全球性的碳中和、净零排放是否能实现?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目前主流的碳吸收。但随着全球人口增多、人类足迹的扩大,森林面积逐渐减少。而人口增加会呼出更多二氧化碳,会消耗更多粮食及能源等资源。一边是碳吸收的减少,一边是人类碳排放的增加。未来,区域性的碳中和是有可能实现,但全球性的碳中和能否实现还是一个疑问。

孙瑜:能量密度

人类文明从来就是和能量密度密切相关的。越是发达的文明,消耗能量密度就越大,这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

碳中和能否实现,需要科技创新的公司和创新产品的出现,但技术上的创新和政治上的协作,缺一不可。目前,碳中和已经成为道德高地,世界各国纷纷承诺以占领这个高地,政治协作已经没有太大障碍。技术方面,人类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少,但用品所产生的的非常多,而制造业还有一些难题要克服。总的来说,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结构、技术进程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转变。

蔡亲波:

这是一条艰难之路

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为什么说实现“0”排放非常艰难呢?因为化石燃料就如同水对鱼、空气对于人类一样,无处不在,须臾不离,往往最难以觉察,也最难以言表,甚至你绝大部分时间是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忽视它对你的重要性。化石燃料就是这样的,它们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都难以全面了解他们(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来源)对人类生活的种种影响。它们几乎无孔不入、如影随形,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的方方面面。例如,衣服需要的棉花是用肥料(耗能大户)种植的,吃的面包其原料也是使用肥料种植的,住的房子使用的水泥,生产过程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大部分也是使用石油),出行开的车烧的是石油。化石燃料无处不在。仅以石油为例,全球每天至少消耗40亿加仓(1美制加仑约等于3.79升)石油。无论是哪种产品,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下,人类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停用。

更为重要的是,化石燃料之所以无处不在,背后有很好的理由支持——价格低廉,油比水还便宜。当然这不是在中国(笑)。主要原因是全球储量大,而且易于运输。好在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我们要部署已有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零碳能源领域实现突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找出有助于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这其中关键一点就是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使之变得和使用化石燃料的成本一样低,或者两者大致相当。

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因为全球人口在快速增长,城镇化的步伐之快,令人难以置信,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能源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全球的碳排放量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实现零排放。但不幸的是,历史并没有站我们这一边。仅从早前能源转型所用的时间来看,尽快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做过类似的事情——从依赖一种能源转向依赖另一种能源,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持续几十年。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我们选中了一条新能源赛道就轻易不要下车,因为,这是一个尽快却漫长的历程,需要做时间的朋友。

书里列举了石油、天然气、核能的应用,从无到有,到占比10%都历经几十年的时光。因为原先燃料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要更新、淘汰,成本高昂(例如燃煤电厂10亿美金,需要运行30年逐渐收回成本),涉及面广,非常艰难。其次,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能源行业的风险容忍度很低(如核电污染的风险)。政府的政策、人们的共识、国际合作等问题,都影响到能源的转型,所以说这是一条艰难之路,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零排放。虽然有那么多的困难,但我认为核心在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

于天军:碳平衡

       这个世界不需要追求绝对的零碳,国际上常提的零碳排放通常是近零(Near Zero净零(Net Zero)”。讲碳中和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就是这个世界碳太多不好,但是任何人追求绝对的零碳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吃的食品、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都需要二氧化碳。如果把中国的经济从煤经济转到天然气经济或者是甲醇经济就可以减碳67%,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做到碳平衡了。因此中国讲的是碳中和,国外讲的是净零排放,也就是要排放碳的同时,有别的技术或者措施实现排放平衡达到一定水平。


中国的节能减排之路

于天军:

中国的能源格局与转型


1、中国的能源格局与转型

中国的能源格局是,人口、产值、能耗密度从西向东梯次提高,尤其密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巨大能源需求地域分布特征。西部和三北地区分别具有高海拔势能,广袤非耕作空间(戈壁、荒漠等),丰富的风、光、水等非化石能源,可开发出丰富的零碳能源向东部能耗密集区输送,并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购买绿能的稳定现金流(从现在当以数千亿或近万亿元数量级起步,随着进一步开发,未来绿电现金流将达到几万亿元或更大)。西部地区可就地延长高载绿能产业链,发展绿电制氢、绿氢化工。东部地区漫长的海岸线又提供就近开发海上风能等海洋能源,从东面海上向沿海能源需求密布地区供电。此外,就近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风光水互补系统,也可以部分缓解能源压力。

中国的能源转型有三个方面:

1)在都市圈和乡村低矮新建建筑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走向柔性建筑或虚拟电厂;

2)构建绿电驱动的轨道交通体系,在东部大都市全面推动交通电动化,优化交通体系;

3)传统高载能制造业数字化融合以提高能效和非碳工艺转型。

2、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展了将近四十年确实发展很大,取得非常大的成绩,以2019年为例,全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发电总量相当于约1.9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但是太阳能和风能只能非稳定供电,在一年的8760小时中,全国平均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大约在1450-1750小时左右,不能依靠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

2)液体能源有它固有的优势。在加拿大那些靠近北极的镇子里,没有电网、天然气网,很多村镇只有一个加油站,一罐汽油、一罐柴油拉过来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了。在世界上再偏僻的角落,只要有公路的地方,拉过去就可以长期储存,拉一罐,一两个月就够了,但电和天然气管网没那么容易可以铺设到。

3)氢气是体积能量密度最小的物质,而且氢气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小的分子,最小的分子就意味着在高压状态下最容易泄露。此外,氢气是爆炸范围最宽的气体(体积浓度从4%74%),是在封闭的空间里极度危险的物质。因此在未来,太阳能、风能制甲醇,再通过车载甲醇制氢并与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是未来氢能汽车很好的发展方向。

4)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火电厂是连续发电的,虽然火电厂在半夜12点到早上的6点电这个区间,还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但发的电没人用,是浪费掉的。因为电不好储存,可以用热的形式储存下来,利用分布式储热模块,在谷电时段把电以热的形式储下来,再在需要时用于供热或空调。这样,可以让1/4甚至是1/3的时间的电不至被浪费,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真正的煤改电,再配合屋顶光伏战略及县域经济,进一步减少电能消耗。能量不仅仅是电能,国内储能领域对于储电关注较多,但实际上大多数的能量从消费端来看都是用在了热能领域,储热技术也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发展的。

薛自华:国内行业动态

1、关于近期的拉闸限电

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第一是中国目前的能源构成煤电仍是主力,目前的煤电价格严重倒挂,导致火电厂发一度电就亏一度钱,没有意愿满发。加之北方的供暖季即将到来,热电厂保供暖的压力更使他们不会把燃煤库存优先用于发工业用电。

第二是中国目前的三大环境权益是排污权、用能权和碳排放权,其中碳排放权是考核到企业的指标。中国已经规划了电力、钢铁、航空、化工等八大行业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所已于今年7月在上海正式开市,首批纳入交易的行业为电力,其它七大行业预计将在3年内全部纳入,届时整个规模将在8000家以上单位须强制交易履约。至于用能权,是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如果当地能源消耗超标,地方政府要被问责,因此也就出现了部分地区拉闸限电的操作。

2、关于中国政府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燃煤电厂

中国此举对国内的火电行业,不论是装备制造还是工程建设都是一大打击,但是我们此举其实是倒逼发展中国家也进入新能源建设的赛道。因为全球除中国外的火电建设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承建的约占1/3强,而有70%左右又是中国公司提供的建设资金。因此,中国的停止参建其实就是让国外的火电项目无法启动,进而逼迫新能源的大范围推广。纵观全球火电行业,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呈四足鼎立之势,但是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我们不但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在几乎每一环节上都占了全球80%以上的产能,技术上也是一骑绝尘。这就相当于我们舍弃不那么强的火电,却可以换来相对占垄断地位的光伏、风电的发展。

孙瑜:能源大三角

能源大三角是指能源行业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三个方面所构成的能源循环。洛克菲勒所建立的采炼油厂,通过庞大的管道体系输送到全世界,又通过福特汽车的推广实现消费环节,这是石油时代的能源大三角。

中国的能源大三角也正在形成。当前,光伏行业的头部企业,80%在中国。输电方面,特高压技术2006年就已经开始部署。因为电压每提高一倍,输电损耗就会降低75%。而我国新能源生产主要西部,消费却在主要在东部,所以特高压对我国的意义特别大。与时同时,作为消费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有进一步的价值,那就是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大大降低电池的造价,从而使得大规模的西部储能成为可能。


蔡亲波:

技术难题与产业前景

1、关键技术与难题

解决发电的碳排放问题,不仅本身就是对减排的重要贡献,而且通过使用清洁电,还可以帮助解决制造业、农牧、交通和取暖制冷的很大一部分碳排放问题。因此,减少发电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可能是应对全球变暖最主要、最必要的路径之一。

这里的好消息是,随着技术发展和大规模使用(这里有中国的巨大贡献),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根据盖茨的数据,发电的绿色溢价在美国和欧洲大约是15-20%,换言之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电价仅比使用化石能源发电的电价高15-20%。只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自然条件不允许的国家的绿色溢价要高于这个数字。

但是,降低太阳能和风能绿色溢价的最大障碍并非发电成本,而是随着越来越依赖太阳能和风能,就会遭遇所谓“间歇性诅咒”。

风不是一直刮,太阳也不是一直照耀,季节会变化,还会有极端天气,这些都会带来风能和太阳能的不稳定,但是电却是一时一刻都不能停的。当整个电网因为减排的需要高度依赖太阳能和风能时,保证不间断供电就会变得格外昂贵,这就是“间歇性诅咒”。

“间歇性诅咒”中最难解决的是季节性问题。例如,德国太阳能的发电能力在冬季只有夏季的10%。如果按照夏天的需求安装太阳能板,冬天电肯定不够用。如果按照冬天的需求安装太阳能板,成本就会大量上升,而且夏天会严重过剩。如果想把夏天的电存起来放到冬天用,即使有能够存放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几个月电力的技术,也会无比昂贵。

解决间歇性诅咒的可能办法包括优化电网、改进电传输技术,从而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跨区调度电力、发展大规模的储电技术(比如能储存一个城市几天的用量)、设立备份的火电(对应的碳排放还得另想办法解决)或核电厂等等。

2、产业前景

尽管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我们非常清楚,等待我们的并不是好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适应气候变化。二是,减缓气候变化。这其实就是我们在投资时始终关心和思考的趋势、大势。

像比尔·盖茨所说的,他们资助了大量的农作物研究项目,旨在培育抗旱耐涝的新品种,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旱涝灾害的发生会更频繁,而且造成的损失将更严重。这就是适应气候变化。除了要适应其变化,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减缓其变化:不再向大气中增排温室气体。因此,碳排放大国必须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中等收入国家需要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其他国家最终也需要实现这一目标。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伟大的“零碳”产业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无论是谁取得重大能源突破,只要证明这些突破性技术能以一种可负担的价格推广到全球,那么它都会在新兴经济体中找到很多有需求的客户。就像现在的“风光无限”,风能和光伏发电,其成本和煤电相比,已经有很强的竞争力,已经平价上网(无补贴)。这些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活生生的把一个采掘行业变成了制造业,已经培育出了一个伟大的产业和数个伟大的公司,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大的机会。制造业的特点就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也就是意味着今后的“风光”更要风光,成本会更加低廉。

探讨与收获


孙瑜:碳中和的重要性

气候经济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变量。现在距离2060年我国碳中和目标达成还有四十年。碳中和是对未来四十年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很多行业都会被重写。碳中和涉及到投资、创业、就业、择业等等,包括像孩子专业的选择之类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所能认知的大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抓住。

蔡亲波:投资的方向

1、关于此书

比尔·盖茨是个理工男,这本书既像科普书籍,也像报告,逻辑特别清晰,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结论非常清楚。

盖茨写此书不是一时兴起,他关注气候变化多年,接触过很多顶级专家,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的认识非同常人,他和他的基金会也投资了多个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企业和技术。因此他能把气候变化和碳中和这么一个大而复杂的话题写得清晰简洁、化繁为简、言之有物,又没有让人觉得他在布道或者是为自己捞取政治商业利益。

2、关于投资

M1M2水漫金山,钱往哪里流?居民理财的投资渠道主要是股市和房市,就算再加上期货市场、债券市场、银行理财、信托,也就是这些渠道了。房市受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打压,大资金不会流向房市;期货市场是个小众市场,吸引、吸纳资金有限;债券市场以机构为主;银行理财、信托打破刚兑,收益率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这样看来,居民几乎只能投股市,股市几乎是居民理财唯一的选项。

但股市的涨跌实乃资金现象,股票价格其实就是资金推动的结果、情绪的产物,别无他解,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人是理性的动物,做任何事都要找个支撑它的理由。在大家达成共识时,资金就往某个板块上垒,某个板块股票就上涨。按wind中国行业指数分类,共有67个板块,那么哪个板块将会是未来的热点?其他的我没有研究太多,但通过观察这一两年的热点,以及给合盖茨这本书的介绍,我认为还是在新能源和芯片上。

1)新能源

行业规模方面。能源行业其实是一个大消费行业,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主体,人无时不刻不在使用能源。据《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介绍,能源行业全球每年市场规模5万亿美元,而且这个行业是经济的基础。对于单一企业来讲,该行业是没有天花版的,市场规模几乎无限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某种意义上就是利用能源的能力。

政策方面。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了,并且还在在快速恶化。该书还说到温室效应的危害甚至大于新冠,因为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可控,应对手段有效,效果显著,但气温的升高,导致非洲南部地区的严重干旱,可能会使得农作物颗粒无收,饿死的灾民将成千上万,所造成的灾难甚至超过新冠疫情。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大,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共识,而发电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27%。因此,新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是大势所趋。赛道好且长,值得长线持有。

2)芯片

每年中国进口的芯片价值超过石油的进口量,万物互联的时代大趋势下,芯片的应用场景几乎无所不在。中美贸易战后,芯片的进口替代势不可挡,今年以来,很多芯片公司的业绩同比增幅高达10倍以上。

薛自华:

比尔·盖茨写本书的动机

从作者本人的生平来看,他其实是一个道德不怎么高尚的纯商人,他本人也投资了许多人造肉、新能源等的项目,因此写此书很可能是为了蹭热点、推广他的公司和产品。就以作者投资的泰拉能源为例,其实比尔·盖茨在零几年的时候就和我国的中核集团有接触,2015年中核集团宣布与泰拉能源展开合作,2017年双方甚至成立了合资公司,同年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后不知什么原因合作终止,但合作的未能成行看来对泰拉能源的影响更大,他们现在急于在全球寻找能使技术落地的项目资源。

郭瑞俊:

地球变暖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接着自华的说法比尔·盖茨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写这本书不都是为了慈善也有他的商业目的在书中他披露了一批他投资的新能源技术公司在本书的开头他承认关于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引起气温的变化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他只是取信了其中一种并按照这种说法展开写成了这样一本书其实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比重超过了99%太阳活动的变化如太阳黑子耀斑等对地球气温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据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由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减少人类可能面临又一个小冰河期上一次小冰河期在中国明代中后期发生当时江南冬天的河流湖泊都结了厚厚的冰不仅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车马也可以通行其上虽然现在极端气候特大风暴极寒天气山火频发但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气候也曾多次发生

我们在读人类简史时知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具备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学会了讲故事聪明的人尤其各种领导人提出种种设想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给普通百姓让人们追随其后身陷各种局中而不自觉对于气候变暖有一种说法是这是部分企业家科学家和政治家共同谋划的一个局阴谋论呵呵一旦这样的说法成立科学家可以展开多项相关研究获得大笔科研经费企业家可以投资各种减排设施新能源技术等创造诸多商业机会而政治家为了推动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成立各种机构拨付大笔资金拥有了更多政治表演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在为了维护地球生命圈为了更美好的明天的名义下进行的

我只是提醒大家在阅读本书时要注意到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对任何流行的说法都要打一个问号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局

云晴:让梦想成真的人

比尔·盖茨在书中对自己的战略性眼光颇感自豪——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是PC的普及,还是计算架构走向云化的分布式,盖茨都非常具有远见性地做出了预测,并在预测之后身体力行,为预测成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发布任何内容,他们可以自行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相当于一台多媒体复印机,它允许内容以低成本复制,不管观众多还是少……比尔·盖茨在1996年曾经预言到这样的场景。

盖茨的表述和实践,一方面确实是归功于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是他作为资深的软件领域的领袖,为将来的应用场景做的一些规划和愿景设计。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帮助这些预言达成了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盖茨是让梦想成真的人。碳中和作为一个需要协调全世界各方、涵盖了大量复杂影响因素,同时又是与信息行业密切相关的课题,是需要有洞察力、有多方利益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曾经做出过颠覆性改变从而具备充足说服力的人来引领的。开始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就已经很成功;要想话题的讨论更加有效,我们需要有人做更加专业的引领。

张仁磊:气候变化不是当代社会的主要威胁

我认为盖茨并不缺钱,缺钱的是我们。他写此书的目的还是因为关心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但是,尽管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却绝对不是主要威胁。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文明的冲突,导致的战争和冲突,比如一战和二战,死人无数;还有一些政治家的胡作非为,造成的灾难,这些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人类目前制造的核武器,已经可以毁灭地球若干次。而这些致命武器的按钮,却掌握在极少数的政治家手中。有一天,哪个政治家发疯了,不敢想象地球的未来。

郑敏:

共同的地球,共同的命运

本书不像一本常规的著作,而像理工科生写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章节很有条理,逻辑性特别强。

要理解本书,需要一个前提,我总结为:共同的地球,共同的命运。这与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比尔·盖茨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创新,再加上政府力量的强力推广,是可以带领人类走出困境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比尔·盖茨小视频,这些年他为推动非洲等贫穷落后地区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有些特别难的事,我们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他都坚持做下来。所以,我一边读,一边在想一个问题: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诚然,企业家逐利无可厚非,企业本身就是以利润为中心的,但除了这点,是否应该有更高更大更广的理想和追求?除了创造经济价值,是否还应该有更高境界的社会价值?我们看到最近国内一些大企业爆的雷,也看到在美国有比尔·盖茨这样的坚持。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在创造更多利润的同时,是否能有更高的梦想和追求呢?

段曹林:这是一本好书

首先要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华闻传媒的大力支持,为本次读书会提供了高大上的智能会议室;感谢两位主分享的倾情付出,看他们自带电脑和专门制作的PPT,就能看到他们重视的程度和准备的精心。蔡总还为大家带来了炒股秘笈和新能源车使用体验。非常感谢!

从本年度读书会主题知行合一的角度,听其言,观其行,知中行,行中知,行然后知,我简单谈两点感受。

一是关于作者和这本书,我基本上持认同态度。通过读这本书,把作者比尔·盖茨所说的和所做的联系起来,不一定完全信服、支持他所提供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但不难读出他是一个有钱、有想法、有能力、有自我反省精神,关键是也愿意付出的人。连同他那种科学家兼工程师的务实态度、创新精神、技术思维,都是值得肯定的,甚至是令人信服、让人尊重的。

二是关于今天的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问题很复杂,既是气候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中译本的书名大概也反映了这一点。不过,它确实关系到全球命运、人类未来,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美国、欧盟、英国等都做出庄重承诺、采取积极行动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特别鸣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