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重阳节后,来看复旦金婚夫妇的神仙故事!

2021-10-18|复旦人物

“五十年前,我决定和ta走一辈子。那年,正好是党的五十岁生日。”从此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并进,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无数重要时刻,在那千万瞬间中,他们也叙写着属于彼此的小家大梦。

10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2021年敬老节庆祝大会举行,表彰先进,纪念金婚,引导离退休教职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发挥正能量,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老龄委主任周亚明,优秀离退休教职工获奖团体和个人代表,金婚纪念夫妇代表,校关工委,老教协老同志代表等在现场参会。

会上,学校决定授予中国语言文学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分会等4个团体“优秀离退休教职工(团体)”称号,授予陈曼莉等21位“优秀离退休教职工(个人)”称号。

今年,复旦大学连续第四年开展金婚纪念活动,这已成为离退休工作的品牌项目。据统计,今年全校共有42对金婚夫妇,物理学系张新夷、周映雪夫妇作为代表发言,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伉俪二人专业报国、相亲相爱、携手相伴的人生经历。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他们的婚姻也步入了五十周年的殿堂。五十年来,小家的轨迹融入了大国的崛起,青年时期的共同信仰,让半世纪的相濡以沫激荡着时代的回响。今天,让我们走近四对金婚夫妇,听听他们如何绘制这幅岁月与爱的画卷。


王克忠 周丽锦

“孩子最先认得的人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进入王克忠和周丽锦的家中,满屋的书籍、报刊、杂志和手抄的笔记本映入眼帘。周丽锦笑道:“我们俩都是书呆子!”


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的王克忠留校任教,之后被借调至上海市委办公厅。在信访室工作期间,他认识了同事周丽锦:“看见她的第一眼,我就想,怎么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


一见钟情的王克忠开始他“笨拙”的追求之路,面对办公院子里灿烂的桃花,写下“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的诗句。后来,周丽锦对王克忠日久生情,1971年1月27日,经组织批准,两人结成了夫妻。


同年大年初二,他们在家人和长辈们的祝福声中一起吃了顿饭,就算婚礼了。“他什么也没有,就带了一大箱书,大多是马列著作……”婚后,他们添了一个男宝宝,二人工作都忙,时常顾不上带孩子,在家工作时就把孩子放在书桌旁,教他认识“马恩选集”封面上的作者头像。“所以后来孩子最先认得的人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周丽锦说。


回到复旦校园后,王克忠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而此时的周丽锦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所有文稿从草稿到定稿都由她帮我誊抄。她书写速度快,有时还与我探讨文章的题目、小标题、某个观点的提法等。”王克忠非常感激妻子:“她不仅是我的秘书,还是我的秘书长!”


退休后,周丽锦在社区继续发挥余热,当志愿者,根据社区党总支、居委会要求,组织老同志举办读书会,这时王克忠会搭把手,为读书会讲原著、讲理论、讲形势。而王克忠坚持写文章,周丽锦就为他摘抄网络文章上相关的经济数据、论述与观点。”

结婚五十载,王克忠以“相知、相爱、相敬、相助”来总结婚姻的真谛。“相知,两人能说到一起去,这是最重要的。”他说。


张新夷 周映雪

“谁工作忙,另一个就多顾着点家里”

“在长春物理研究所,我们第一次相遇了。那是在1968年,3月18日。” 周映雪说。


那年春天,刚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毕业的她初来乍到,和张新夷分到了一个学习小组。“我听说他是研究生,就去和他确认。”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能考上研究生,身份一亮明,周映雪对他就越发欣赏起来。此后,他们日久生情,1971年,缔结婚姻。


爱情如春,但两人共同的事业——我国的发光材料研究——正处于寒冬期。“我们当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要尽快赶上世界。”1978年,36岁的张新夷远赴法国深造。一年之后,周映雪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从法国结束深造回到北京,正好是冬天,张新夷和周映雪手里提着一根一米多长、用来输送液氦的管子,在大街上顶着寒风往车站走,硬挤上了公交车。幻灯机、液氦管,实验室不常用的支架、说明书,他俩全都省钱买下来,统统从法国运回所里。两人怀揣着一身学来的本事,开始尝试闯出寒冬。


“谁工作忙,另一个就多顾着点家里”,成为他俩四十多年里的不言之约。他说:“服从工作最要紧,她总是全力支持我。碰上两边都忙,那就带上两个孩子一起出差。” 


1995年,周映雪参与某个工程项目过程中,脑部意外受伤,到了夜里,旧伤造成的脑部放电,使她不得不经受抽搐的侵扰。天亮了,她又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2001年,他们俩一起回到周映雪的母校复旦工作,校园里出现了他们共同奋斗的身影。此前,他们的女儿已经考上复旦,并留校工作,一家子都成了复旦人。


四年前,周映雪脑部旧疾发作,为了她身体的康复,张新夷费尽了心思。除了配合医生治疗以外,每次她发病,他会详细记录每个关键节点的症状与病理数据,时间精确到分,这些详实的记录,能帮助医生去判断病人的状况,甚至给疾病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现在,周映雪的身体康复得越来越好。前些日子,俩人还录制了一段《致橡树》的朗诵。到了结尾,他们读道:“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王恭明 郑家芝

“我们对复旦的感情是很深的。”

“我们对复旦的感情是很深的。”算起来,今年是他们结婚五十周,而结识复旦,比这还要再多个十年。


1965年,王恭明升入大三,成为复旦物理学系的 “老”学长。校运会上跳高拿了名次的他,一眼就被系舞蹈队看中了。同年,“复旦附中舞蹈队队长”郑家芝刚刚考入复旦物理学系,立马就报名进入了系舞蹈队。活泼踊跃的大一学妹,和被拉来的大三学长,一见面,聊着聊着,成了!


后来,王恭明被调到广州工作,郑家芝则留在复旦。没法见面,两人就写信:“他那时候寄来这么厚一叠(信),都是他理论推算的公式,没什么甜言蜜语。” 到了1971年,王恭明请了不到一个月探亲假,匆匆忙忙赶回上海结婚。


异地恋、没结婚照,是不是太“草率”了?郑家芝摆摆手:“以前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很简单的。你认准了和他谈,肯定就是要结婚了的,就是一辈子的事了。”


1977年,王恭明参与到“激光汉字信息发生技术”的课题组,正式调回了复旦工作。那段时间,他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项目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感觉好像回到了复旦,一切就都顺利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郑家芝因乙肝发作只能在家静养,女儿上学的开销也上来了。工作和家庭,两边担子都重起来了。“不过幸好,我们中午可以在食堂吃,减轻了我们不小的压力。”


2008年正式退休后,夫妻俩还是住在学校旁边,住的离复旦近一些。“我们在复旦六十多年了,要到别的地方去住,还是有点依依不舍。”


每次到校园里散步,他们都会到物理学系的大门口走一圈,走到门前的那棵大树底下,多停留一会——那是原来舞蹈队每天练晨功拉腿的地方。

“要我说这五十年里哪一年最重要,我觉得就是今年,2021年。”纪念金婚,老俩口决定自己拍一张金婚照,弥补一下当年的遗憾。


陈军庞 王玉美

“跟党走,

生活会变得幸福美满,我们是亲历者!”

“我们婚姻的秘诀,就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陈军庞激动地说。


1966年,王玉美从护士学校毕业后,被分派至华山医院工作,与皮肤科技术员陈军庞相遇。“他以前是篮球队的,很长很瘦,我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啦。”


两人刚互生好感不久,华山医院响应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组建医疗队支援农村,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出身革命家庭的王玉美积极报名。

作为华山首批援滇医疗队宁蒗医疗小分队队长,她带队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巡回医疗一年半,送医送药到贫下中农家里。宁蒗地处高原山区,平均海拔近3000米,生活条件极差。令王玉美印象深刻的是,带路的医生没有鞋子和袜子,脚上裂开的口子都能穿进一根手指头。“走在雪地上都是一朵一朵鲜红的血花,他们还不觉得苦。” 


婚后不久,华山医院组织第三批医疗队前往云南,陈军庞报名了。那时,他不知道妻子已经怀孕。“我跟他说,你不要犹豫,去就好了!”王玉美笑着说。


回忆起刚结婚的日子,两人都用“苦”来形容,但再苦也要奋斗。华山医院组织医疗队支援金山,王玉美说:“如果找不到人,我去,我能克服困难。”那时他们的孩子只有16个月,留下来的陈军庞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实在忙不过来,就只能狠下心将孩子全托到托儿所:“她是党员,对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点我一直很欣赏她,也很支持她。”


虽然苦,但两人坚信,在国家的政策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变生活。1986年,陈军庞被派到深圳,帮助当地激光医学的发展,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深圳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日接诊病人数量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同时,陈军庞的课题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开始取得一定的成绩。

“跟着党走,能吃饱、能穿暖,而且有奋斗的方向,生活也会变得幸福美满,我们是亲历者!”陈军庞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