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友|严瑾:心系母校 情连校友

2021-10-20|复旦人物

校友名片

严瑾,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原秘书长

对于1933年出生的严瑾而言,复旦是她在兜转的人生途程中多次回到的地方。自上世纪50年代起,她先后在复旦求学与工作,并在退休后继续服务于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回忆起往昔岁月,这位米寿老人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将她与复旦跨越世纪的情谊娓娓道来。


1、初入复旦:“我要研究社会问题”

严瑾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家庭。五岁时,由于父母均已病故,她与妹妹开始由外婆和姨妈抚养。“你要帮我把两个小孩带好”,这是严瑾母亲临终前对自己姐姐的嘱托,而这一份期许并没有被辜负。


严瑾就读于教会小学与初中。初中毕业时,在历史课老师、后知是中共地下党员曹锦焕的影响下,她选择进入民主氛围浓厚的南洋女中高中部继续学业。入学后,她积极参与了一些进步活动,并于1949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坎坷的童年时光让严瑾早早地接触到社会中所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因此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她选择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希望能够以此“研究社会问题”。1950年,凭借着高考成绩,她如愿步入复旦的校园。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留影

身处特殊时代环境,入学的严瑾在社会学系只读了一学期,就得知该系因为院系调整而即将被撤销。针对同系学生,复旦提供了转至政治系或经济系的选择,但考虑到家中还有外婆和妹妹,以及辛劳顾家,甚至牺牲了自己婚姻的姨妈,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让严瑾放弃了在复旦的求学计划,并由此开始参加工作。


2、重返校园:“人要多读一点书”

离开复旦后,严瑾在高中母校老校长吴若安的帮助下开始在嵩山区(今黄浦区)崇实小学工作。不久,被借调参加区级民主改革等50年代政治运动,直到1952年11月正式调职中共嵩山区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严瑾于1952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三年后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眼看生活日趋稳定,新的机会出现在了严瑾的面前: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响应着该号召,区委开始鼓励符合条件的干部参加高考。带着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求,严瑾开始复习应考。1956年,严瑾以新闻系新生的身份再度踏入复旦校园。这一次,她完整地度过了五年的本科时光。


进入复旦后,严瑾首先上了近一年的文史大类课程,并有幸受教于张世禄、赵景深、蒋孔阳、胡裕树、赵人龙、金冲及、张瑜英等一批中文系、历史系与外文系的优秀学者,由此打下比较扎实人文基础。尽管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她在进入本科二、三年级时便参加农村、工厂劳动,办基层报,有关教师只能定期上新闻专业课,无法如预期般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但她认为,深入基层,接触工农大众,了解国情,对当代大学生也是必要的知识,当然安排可以更科学合理些。在这些与复旦著名教授和高级知识分子朝夕相处五年的珍贵时光中,前者的“爱国思想、民主精神、敬业职守”以及对于青年人的培养与爱护让她终身受益。


1961年,严瑾从新闻系毕业。除了曾被借调至市委外,严瑾一直在复旦工作。在系内担任政工干部期间,敬业的严瑾常常因需住校而很少回家,以至于当其难得回家后,女儿总会兴奋地招呼左邻右舍一起来“看妈妈”。1978年后,她又先后在教务处、经济系、纪检委工作,主要负责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及考察培养中青年干部等任务,推动着复旦学术秩序的恢复。


3、关键桥梁:“校友力量”

工作照片

谈及校友会,严瑾常常感慨于校友力量之大。从复旦新教学楼的拔地而起,到台湾“复旦中学校园”内“子彬院”“登辉堂”的建立,校友们推动着复旦校园的建设与声名的发扬。提及“世联会”的举办,她强调时任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复旦会计系校友吴强功不可没。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内地尚不方便举办类似活动,吴强在征求会长意见后便与校友筹划在香港举办首届“世联会”。香港企业家李达三恰好是吴强的会计系同学,因而在吴强的推动下,“世联会”的举办获得了李达三的支持和北京、重庆校友会的响应——当然,吴强还促成了李达三楼和学生活动中心的捐赠。得益于知名校友们的大力赞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复旦人在1990年的冬天汇聚于香港,在周谷城所题复旦校友,亲若家人,散居各地,欢晤情深”的条幅之下畅叙情谊。自此之后,“世联会”开始规律举办,而在校友支持下催生的“校地合作”、落地国外等系列新型模式也方便着更多海内外复旦人的团聚。


一直以来,严瑾对自己复旦校友的身份十分自豪,同时也对自己的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本科毕业后,严瑾慢慢参与到校友工作中来,还与老同学常常会举办一些小型聚会——往昔“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分散的活动终究无法满足大家重聚的心切,因此在严瑾被调入社科院后,她的同学提议1991年举办一次大型聚会。在同样工作于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60届新闻系校友张家骏的支持下,“新闻理论与实践讨论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者之家”会议室召开了,而这也是师生联谊再相逢的日子。也正是这一次活动开启了复旦大学新闻系61届班级毕业“逢十”大庆的传统。

4、续写情缘:“参加校友会还是开心的”

而严瑾与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的深刻情缘则始于校友会为谢希德会长所举办的一场去职告别会。严瑾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那次活动,并在会上认识了一批为校友会事业倾心付出的老校友们。看到他们在并不充裕的条件下努力操办着校友会的种种活动,严瑾备受感动,热心的她也随之渐渐开始加入了活动的组织和筹划。

与台湾复旦中学校长合影

退休后的严瑾在选择社会活动时有着自己的原则,她热爱参加公益活动。而对于团结校友为母校服务的工作,她有着极大的热情。世纪之交,校友会举行了换届仪式,严瑾则以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身份正式加入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同时加入的还有她的学生丁法章。丁法章是新闻系66届校友,时任《新民晚报》总编辑,也是当时很有资源的一位中青年校友。在众人力荐之下,第三届会长谢希德三顾茅庐,亲自邀请了丁法章接替会长一职。也正是在丁法章与严瑾的配合之下,校友会的建制逐步规范,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在七年的时光中,严瑾勤勤恳恳地服务于校友工作,看到校友会不断发展,严瑾万分欣慰。她同时提及,后来谷超豪、梁信军两位会长不断开拓创新,在凝聚各界校友力量方面做出贡献。她也很高兴看到第八届又在黎瑞刚会长的带领下开启了新的征程。

校友会活动合影

回忆起自己与复旦所走过的岁月,严瑾心潮澎湃。从校园学子到政工干部,严瑾与复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也正是这份感情让她选择加入校友会,用自己的力量连接各辈各界的复旦同窗。展望着校友会的未来,严瑾认为中青年人的加入格外重要——一代代的前辈复旦人已为校友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终究是属于后浪们的。愿更多复旦人能够加入校友会,凝心聚力、建设母校,从而让复旦精神如日月光华般旦复旦兮地传递下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