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贺信充分肯定了复旦大学120年来与时代同步伐,形成光荣爱国传统和优良校风,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产出众多原创性成果,在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复旦大学在新起点上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教育科研改革,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殷切期望。

为了积极贯彻校党委关于“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的要求,从“政治上对标”、“思想上对标”、“行动上对标”,7月5日,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组织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座谈会,来自国政、法律、经济、投资、科技、生物医药等不同领域的北京校友代表齐聚一堂,从各自所学专业和从事的事业角度出发,交流对贺信精神学习的理解与感悟。北京校友会会长徐永前出席活动并作学习总结,天津校友会会长高亚春应邀出席,座谈会由96届国务学院王丕君校友主持。
王丕君校友发言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令复旦校友倍感鼓舞激励;贺信对新起点的新要求,对母校及复旦师生、校友进一步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贡献指明了新方向。他在概要分析当下和未来国际形势后认为,中国仍拥有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拥有广受国内外赞扬、持续厚植的政治优势,经济规模持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综合经济优势,数量与质量持续增强的人才优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的对外优势。学习好落实好总书记的贺信精神,最为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接续奋斗,全校师生与校友继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既积极响应母校要求,共同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言献策,又立足本职本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各自应有的新贡献。
出席活动的各位校友结合自身工作、思考和感悟分别畅谈发言。01届电光源系解辉校友指出,复合型人才在当下具有重要价值。唯有立足本职服务相关方、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借助学校综合学科优势与校友协作力量,将个人价值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进程,方能实现双向赋能的良好格局。
10届经济学院蒋水冰校友谈到,复旦以原创性成果为根基,创新既是其深植的基因,也是鲜明的特质。未来要强化科研成果与投资界、企业界的联动,依托北京校友资源加速成果产业化;要补齐科研到产业化的人才短板,通过技术经理人打通转化通道,为学校发展与国家创新事业注入动能。
06届国务学院易乔校友分享了其在往返中国与拉美(尤以秘鲁为重点)交流合作中的体会。她建议学校可以加强对拉美区域的政策研究,以更好地支撑相关合作需求。拉美校友会即将在巴西成立,建议同步推动在秘鲁设立联络点,进一步强化区域联动与资源整合,为人才培养及合作项目落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7届经济学院滕杰校友谈到,复旦始终坚守科技与人文并重的育人之道,深植通识教育根基,尤为看重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的滋养与引领。这种精神为科创锚定需求导向,避免技术空转;为技术划定伦理边界,防范异化风险;更守护着科创的内在价值,制衡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这正是复旦在培育科创力量时,始终将人文素养置于关键位置的深意所在。
13届生命科学学院胡祎瑶校友介绍了所在企业响应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战略的实践。企业通过搭建高端人才队伍、加大研发投入与扩大产业化规模,聚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发力精准医学突破,布局创新药物开发、重大疾病防治及健康产业。同时依托蛋白组学前沿技术平台与国内创新药企深度合作,为药物研发体系贡献力量。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为母校增光、为国家发展添力。
06届法学院许轲校友从贺信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爱国传统,原创创新,服务国家。她认为爱国不是口号,要落在实处,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将专业性放在首位。以复旦法学院为例,学院不仅传授法律知识,还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使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具底气。
04届生命科学学院周军年校友回顾了复旦以“振兴中华”为初心,承载光荣爱国传统与百年优良校风的历史。校庆日与上海解放日同辉,深植家国情怀。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培育无数自主创新人才,在生物医药、芯片研发、人文社科等领域屡创突破,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复旦精神始终是学子奋进的内核,北京校友会亦是在京校友温暖的心灵家园。
06届电子工程系史广建校友指出,产业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离不开高校交叉学科的基石支撑——其为科技创新打破壁垒、孕育突破点。如今高校贡献了超半数发明专利,正是科研赋能产业的明证。高校教师的成果可通过与产业方、投资方合作以实现落地,而多元化股东结构为这种协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如何构建更高效的衔接机制上,还需进一步探索破题。
07届计算机学院单光存校友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到在成果转化中,学校主动布局企业孵化,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以“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打通创新链条,助力科研价值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行动力。
07届管理学院韩喆校友强调了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紧密联动的重要性。这种联动能弥合人才培养的供需差异——通过互动让学校培育出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同时,这一互动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提供市场导向与资源,科研方输出技术,形成协同创新合力。最终,企业因人才与技术支撑得以发展,进而反哺学校,形成“育人—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09届中文系张劲草校友提出,高校科创母基金、科创园的建设需向“生态化”升级,可通过精准扶持青年科研人员、引入专业孵化服务降低创业门槛。校友会应发挥桥梁作用,搭建“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平台,通过定向交流、数字化工具促进校企合作。最终形成“校内研发+园区孵化+校友反哺”的闭环,加速成果转化,让青年科研人员的创业路更顺畅。
08届管理学院陈坤校友谈到,实现高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既需要企业、科研机构深耕主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筑牢自主创新的内生根基;更需打破壁垒、汇聚各方合力;同时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唯有将个体的攻坚精神与系统的资源整合相结合,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95届生命科学学院胡志远校友分享了自己海外工作多年后回国创业的经历。他深耕肿瘤筛查技术十年,从突破关键材料瓶颈到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检测数据库,研发的筛查产品已让数万例高危人群实现早诊早治,切实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复旦人血液里的创新基因,从来都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始终与人民健康需求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
应邀出席活动的天津校友会会长高亚春讲述了参与云南省永平县扶贫走访的感受,指出在实践中凝聚务实力量与民生温度,正是复旦人扎根大地、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而复旦人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以主动作为把握时代机遇,将智慧与担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际合作与区域发展中彰显使命。
北京校友会会长徐永前在总结发言中结合裘新书记和金力校长领学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后提出的要求,系统阐释北京校友会应持续践行三个“服务”理念:在“服务校友”层面,围绕做强做优做大这一主线,助力校友企业在经济结构和国有经济“两大重整”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代表新质生产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境内境外投融资对接平台,推动技术、人力资本与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尤其强调要结合制度型开放的大势悟透两个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世界现代化。针对“服务母校”,他提出除了常规捐赠校友基金会外,要推动越来越多的北京校友企业每年拿出“一个点的分红权益”捐赠给母校,形成“反哺母校、赋能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服务社会”方面,他提出校友会可以成为国资民资协同发展的桥梁——既要助力国有企业在战略安全领域强化控制力,也要推动民营企业通过混改等途径参与国企股权多元化,促进资本要素跨领域流动;同时以这次“复旦北京企业家奉贤行”为蓝本,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金融高管参与数以千计的境内自贸区、新区、海归小镇、高新区和海外新城、丝路园区驿站建设,将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度对接,推进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此次专题学习活动为校友们提供了相互学习、深入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校友们深刻领会贺信精神,促进贺信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校友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秉承母校的优良传统,增强使命感奔赴感,在各自岗位上挺膺担当、锐意创新,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本编辑部已经尽我们所能验证校友身份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校友会不对信息真实性以及引起的后果承担任何法律风险和责任;请各位校友在选择信息时仔细辨别。
来源:公众号 复旦北京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