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日,科创无限!走进科研平台与院系解锁神奇世界!

2024-05-28|总会新闻

用分子考古技术复原47位无名烈士的容颜、沉浸式体验VR虚拟加工厂、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帮助视障人士听见世界……这些听起来就很“炸裂”的前沿科技如果亲身体验,又会碰撞出哪些奇妙的火花呢?


为了让广大校友近距离感受母校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了解院系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前沿科技和前瞻视野为校友们的职业生涯赋能,并促进校友与母校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入合作,5月25日校友返校日下午,“走进校内科研平台/院系”系列活动在复旦大学的邯郸、江湾两个校区火热举行,吸引了众多校友参加。


让我们跟随校友们的步伐,一起看八个科研平台/院系的精彩活动吧!



图片



走进科技考古研究院:

领略分子考古的魅力 


你想象中的考古是什么样子?是灰蒙蒙的考古现场,还是博物馆里颇具年代感的藏品?就让科技考古研究院来帮你打破刻板印象、放飞想象力吧!


25日下午,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校友们在研究员薛轶宁、董宁宁、文少卿老师的带领下打开了考古新世界的大门。貌不惊人的小楼实则内有乾坤,同位素实验室、瓷器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等让校友们目不暇接,也切身感受到每一项考古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前沿技术的应用和支持。


图片
图片


前不久,一则“复原47位无名烈士容颜”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的好奇,而这正是文少卿老师所在的分子考古实验室的成果。“我们希望能够建立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帮更多烈士找到亲人,在新时代传承其爱国情怀。我们还利用分子考古,聚焦仰韶、龙山、先秦人群的谱系溯源研究,助力探究中华文明起源。”


图片


2004届生命科学学院硕士校友沈玮带着自己的女儿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对于博物、考古很有兴趣,借助这次实地参观实验室的机会,孩子可以拓宽眼界,探究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跨专业来参观的2014届金融学专业本科校友董俊杰则觉得,从自己熟悉的金融管理领域跳出,开启一场神奇的考古之旅,十分新奇有趣。




走进光电信息:你是光,你是电,

你是神奇的“光电世界”


兴业光学楼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众多校友带着“复二代”们在学院老师倪刚、缪健和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深入探索光电技术的奇妙世界。


图片


实验中心里,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激光切割机……一台台先进设备让大家惊叹不已。“复二代”们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了VR虚拟加工厂,四周不时传出他们兴奋的惊呼声。


图片
图片


激光加工和3D打印实验室,校友们收到了激光打标的竹签这一特殊的小礼物。在激光雷达实验展示中,学院学生向校友们讲解了激光雷达的工作机制,高精度测量的特性让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座的大小朋友们都觉得眼界大开。在光学实验室,老师带领大家观摩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不仅现场做了“光的干涉现象”实验,而且详细讲解了这一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工程中的重要应用。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生动的讲解使校友们充分感受到了光学技术的神奇和应用潜力。


图片
图片


一位2004届校友带着自己的女儿参加了此次活动,小朋友对光电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VR实验和机器人演示生产线中完成了激光加工等虚拟操作。她兴奋地说:“今天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VR加工厂也太酷了,感觉自己像真的在工厂里工作一样!”




走进多模态大模型“眸思”

及其公益应用“听见世界”


如何帮助视障人士以“听”知世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让世界更美好?25日下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一场特别活动正吸引着来自不同专业的校友和“复二代”小朋友们。


来自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的纪焘博士从近年来火热的ChatGPT切入,介绍了复旦NLP团队在2024年提出的视觉-语言多模态大模型“眸思”。“眸”代表视觉能力,“思”代表语言思维能力,“眸思”便是这二者的深度融合。纪博士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知识,还通过视频、图像、语音等方式进行了“眸思”的应用展示。


图片


随后,大家一同了解了“听见世界”项目的相关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视障者这一人群,复旦大学NLP团队开启了“听见世界”项目,在2024年推出了第一版视障人士专用的多模态大模型。“听见世界”APP能够为视障人士提供行走、自由问答、物品寻找、拍照朗读等功能,通过语言为他们描述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图片


最后,在纪焘博士和学院老师的现场指导下,校友们纷纷从手机下载“听见世界”APP,乐此不疲地探索它的使用。小朋友们也踊跃参与其中,不断通过问题对话的形式与它互动。直到活动结束,一些校友依然意犹未尽,不约而同来到纪焘博士身旁,就人工智能专一方向应用、大语言模型的部署等话题与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走进管理学院:

探索AI与商业的接口 


无独有偶,一场关于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的对话同样在管理学院上演。AI在商业和社会中有哪些应用场景?我们又该如何拥抱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呢?


25日下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线上线下双渠道同步举办复旦科创先锋论坛,邀请管理学院张诚老师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肖仰华老师与广大校友共话AI,智启未来。


图片


“现在的技术,在融合一切可以融合的东西”,张诚用一句话概括的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从具身机器人到对话式搜索引擎,从数字人到多智能体的协作,从蛋白质结构的剖析到让盲人听见世界,张诚老师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向校友们展现了人工智能与商业和社会的无数个接口,让人惊叹于AI与其他技术组合应用后迸发的无数可能性。


图片

张诚老师正在讲课


肖仰华老师在公开课中将“大模型如何铸就新质生产力“娓娓道来。与传统AI相比,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诞生了理解开放世界、组合创新、评估评价、复杂任务规划与执行、跨领域跨专业学习等新的复杂能力,当这些能力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必将重塑当前所有的商业形态。


图片

肖仰华老师正在讲课


最后,公开课的气氛在热烈的Q&A环节达到高潮。“金融行业如何应对AI带来的挑战?”“AI未来将会有哪些应用场景”……校友们纷纷结合自身所在行业踊跃提问,两位老师也据此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图片




走进国际金融学院:

新质生产力与金融投资新机遇 


校友归港湾,同心向新章。25日下午,校友们齐聚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共同见证学院发展,并探讨新质生产力对金融业的影响。


图片


活动中,最重磅的是一场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金融投资新机遇”的精彩分享。在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新质发展力主导创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建设新经济产业,助力中国产业升级?中国金融业又将迎来哪些新变化?学院执行院长、学院校友会会长钱军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2004届经济学院本科、2008届经济学院硕士校友,彬复资本董事长范惠众则分享了从追求快速套利到注重长期价值投资的转型心得。他以自身从业经历为例,揭示了投资行业从“酒量决定论”到“精耕细作”的时代转变,并将投资成功的关键概括为“好项目、好价格、好退出”的三“好”秘诀。他还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图片

钱军(左)与范惠众对谈


在活动尾声,来自医疗卫生、金融投资领域的校友们踊跃提问,就房地产未来走势、公募投资从业人员发展方向等话题与范惠众校友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图片




走进大气海洋科技前沿:

感受气象万千


25日下午,在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校友们前往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开启了一场探索大气和海洋奥秘的科学之旅,置身校园却感受到大自然万千气象的魅力。


位于江湾校区一隅的大气观测站外观虽不起眼,内里却蕴藏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先进的观测设备。“这座气象观测站可以全天候运行,实时监测多种气象参数,为我们了解天气实况、预测未来天气和开发数值模式提供连续、准确的气象数据。”2022级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朱鑫自豪地介绍。


图片


接下来,在2023级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生魏姝文和唐文茜的引导下,校友们参观了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会商室,会商室不仅是与气象局连线商讨天气形势的主要平台,还展示了大气海洋监测、环境监测、气候模拟和人工智能在气象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从揭示天气变化规律到分析海洋环境,从模拟气候变化到研究污染治理,每一个应用成果都令人惊叹,更牢牢吸引了在场的小朋友们的目光。


图片
图片

上图为魏姝文(右一),下图为唐文茜(右一)


大气海洋观测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校友们的一致好评。“我和女儿对环境和海洋科学都很感兴趣,希望借助这次宝贵的机会开拓孩子的眼界,激发她了解科学、探索世界的兴趣”,2009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校友田超激动地说。2014届法学院硕士校友周莉莉也表示在实地参访中对大气和海洋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整个体验非常有趣。

图片
图片

上图为田超,下图为周莉莉




走进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室:

小芯片里大乾坤


作为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是我国微电子人才培养和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致力于为该领域培养核心技术的开拓者、交叉领域的探索者和IC产业的领军者。值此119年校庆之际,微电子学院举办了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室参访活动,助力更多校友了解前沿技术。


在张立锋老师的带领下,校友与“复二代”们兴奋地走在参观队伍中,新奇地打量着周围“高大上”的实验设备。在科普讲解、校友互动等环节,老师详细讲解了芯片生产流程等基础知识,以及存算一体、片上学习等最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老师还带着青少年们近距离观察实验室的常见仪器,帮助他们了解行业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激励自我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7届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位王姓校友有感而发:“微电子实验室的参观者很多都来自其他学院,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平台,让我有机会走进微电子的世界。芯片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图片


2007届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校友朱颖亮坦言,自己研究生毕业后成为继电保护和电能表修校方面的高级工程师,此次返校参观感到十分亲切,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行业前沿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他祝愿复旦微电子实验室再接再厉,在技术创新和开发上不断取得突破。


图片




走进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

重返实验室,探索前沿科技


复旦大学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无线电物理学实验室,经过多次重组和改革,如今已成为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里不仅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基地,更是复旦大学创新和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校友返校日的热闹氛围中,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校友们走进这里,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


图片


参观期间,孔庆生老师为校友们详细讲解了基础电路实验室和电工实验室的实验过程和设备功能,孩子们也对实验室的各种高科技设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围绕在父母身边,好奇地看着墙上的实验流程图和设备展示图。


图片


在实验中心的走廊上,校友们仔细观看着各类实验项目的介绍图文展板,感叹着实验中心的发展和变化,更自豪于母校取得的成就。一位校友表示:“当年我们在这里学习基础内容,现在的学生们在更先进的设备和环境中继续探索,这种传承和创新令人动容。”


图片


在开放交流的氛围中,校友们不仅重温了当年的学习时光,更见证了母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巨大进步。在场的“复二代”们也深受启发,根植了科技梦想。


图片
图片




时光渐晚,八场精彩的活动在校友们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校友们不仅接触到自身领域之外的全新知识,了解到我国最前沿、最顶尖技术的发展动态,也见证了院系和母校的不断成长。活动虽然结束,但校友们与母校交流互动的纽带却正不断加固;不远的未来,期待更多双向奔赴。



图片


文字|雷心悦、王曾成、刘晓敬、

         程悦、苏博文、王森、

         李明瑶、张丹儒

 图片|王曾成、刘晓敬、程悦、

          王森、李明瑶、张丹儒等

 编辑|杜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