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科学智能2.0时代,人工智能如何从单向辅助工具升维为科学家的全流程“科研拍档”?科学智能作为推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融合的新引擎,如何加速重塑科研范式、拓展产业边界?
7月26日,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科学智能的重要板块,由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智院”)联合主办的WAIC2025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论坛聚焦开放协同的科学智能生态体系构建,汇聚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产业领军人物等全球顶尖嘉宾以及一线青年科研技术先锋,深度探讨科学智能2.0时代的前沿创新、产业实践与开放协作。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深入解读《开放科学全球学术合作倡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南方电网系统运行总监、南方总调党委书记李建设等出席论坛。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智院理事长、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吴力波,上智院首席战略官、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杨燕青先后主持论坛。
裘新在致辞中代表主办方复旦大学欢迎各位来宾莅临大会。他表示,期待大家围绕主题,碰撞思想、融通智慧、凝聚共识,推动科学智能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化国际合作。复旦大学愿以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厚植科学智能沃土、助力全球开放合作,支撑上海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创新成果发布,激活AI赋能新生态
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开放科学全球学术合作倡议》、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科研伦理审查智能体……论坛上,多项创新成果发布,激活AI与科学、产业相互赋能的生态,推动科学智能迈向新纪元。
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构建符合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可信人文社科研究智能基座,由复旦大学、上智院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全球首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模态大模型在论坛上正式发布。
▲
裘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所长张晓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AI科学家朱思语共同发布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
由中国科学院、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共同呼吁,《全球开放科学学术合作倡议》旨在打破“数据鸿沟”,让AI科学惠及全球每个角落。倡议提出四大核心目标:构建开源科学基础设施和统一技术标准;启动跨国跨学科大科学计划;培养国际化科学人才;建立公平的价值分享机制。

金力在解读时指出,开放合作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人工智能正重塑科学研究版图,技术鸿沟正加剧全球科研资源分化,科学智能时代更要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人才培养、治理机制层面推进开放合作,共建服务全人类的科学合作体系,让开放的科学造福开放的世界,让合作的力量创造合作的未来。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智院院长、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发表题为《星河启智:共同迈向科学智能2.0时代》的技术演讲

▲
金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张宏韬,屈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党委委员、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王海建,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彤,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栋明,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跃,漆远共同发布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
作为星河启智平台的首批入驻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智院共同研发了国内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的医疗大模型——观心大模型。
▲
葛均波在平台发布环节进行了模型生态演讲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联合哲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协同打造国内首个科技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和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马兴军共同作技术演讲,对“一鉴”智能体进行了详细介绍

▲
金力,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葛均波,屈炜,复旦大学副校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姜育刚,王国豫共同发布“一鉴”
前沿思想碰撞,解码科学智能新时代
论坛上,四位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带来主旨演讲。

“借助AI,一个18岁高中生能在顶尖天文学期刊发表文章,完成专业天文学家的工作,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开始。”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聚焦“计算与人工智能:无尽的前沿与探索”(Computing and AI:Endless Frontiers and Exploration),强调了AI与计算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科学发现的新范式,重点讨论了AI如何推动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科研突破,并展望了太空计算(与全球协作的未来愿景。

图灵奖得主、VERIMAG实验室主任约瑟夫·希发基思(Joseph Sifakis)围绕“AI赋能自主系统”(Bringing AI to Autonomous Systems),提出了一种用于自主网络的新型智能体参考架构,并介绍该架构的核心设计及具体实现形式。在回顾当前多智能体系统时,他指出由大型语言模型(LLM)协调的多智能体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警告不应简单地通过堆砌更多的数据与功能来提升多智能体的系统能力。

“我们发现,将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体相结合,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能够攻克数据科学的问题。”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首席科学家汪军以“智能体大语言模型: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线图”(Agentic LLM: A roadmap towards AGI)为题,探讨了智能体大语言模型展现出超越传统机器学习理论的反思和链式思维能力,借鉴人类认知科学理论人们可以为智能体大语言模型提供新的学习范式,朝通用人工智能迈进。

以“机器学习之思辨”(My considerations on Machine Learning)为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席教授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提出,现代人工智能如同热力学诞生前的蒸汽机,虽具备实用功能却缺乏基础理论框架,尽管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取得进展,关键缺陷依然存在。援引《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近期发表的一篇基于统计物理的长序列理论研究的文章,他主张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构建人工智能的热力学理论框架”。

在科学智能2.0时代的浪潮中,高校如何重塑科研范式、激发跨学科协同、引领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校长对话”环节邀请到金力、薛其坤、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香港大学副校长(学术发展)宫鹏、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等五位来自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高校掌舵者,深入探讨在科学智能2.0驱动下,高校如何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学科交叉、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并以开放合作姿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开启教育与科研协同进化的新纪元。

科研与创业之间的距离,正在被一代“研创人”(Researcher-Founder)快速缩短。在科学智能2.0时代,越来越多青年科学家选择以技术为起点、以时长为导向,在科研与产业之间寻找落地通路、重塑创新路径。 圆桌讨论环节由深度原理CEO贾皓钧主持,集结百图生科技术副总裁张晓明、镁伽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张琰、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吴泰霖、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刘圣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李煜、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AI科学家姜若曦等多位青年企业家与学者,共同探讨科学智能的落地、数据与模型重要议题。
产学研携手,共绘应用场景新蓝图
论坛上,产业生态合作仪式举行,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合作协议签署,上智院将携手上海市气象局、中国南方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库帕思科技、姑苏实验室、道通科技、大睿生物、镁伽科技,推动科学智能的开放生态、数据共享、技术创新与人才共育。
作为科学智能领域的旗舰赛事,由上智院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吸引了来自全球近5万名参赛者,逐步发展为链接青年人才、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生态平台。
2025年2月,第三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发布,以“更产业、更年轻、更开放”为目标,在参赛规模、赛道深度与场景真实度上全面升级。五大赛题全部来自于高价值产业场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多家生态企业和机构给予优秀获奖者人才快速通道;与此同时,特设的中学组赛道覆盖上海全部16区,吸引了146所中学的近千名学生参加,最小的参赛者只有12岁,呈现出更加年轻化的趋势;大赛在初赛阶段就已引发参赛热潮,吸引了近30个国家、近1.6万人竞相角逐。

本届大赛共设航空安全、材料设计、合成生物、创新药、新能源五大前沿赛道,全部题目来自产业界真实业务场景,面向AI开发者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严肃科学问题。参赛者需攻克如蛋白质无序区域预测、RNA逆折叠设计、3D分子结构生成等关键技术瓶颈,打造可落地、可推广的算法与工具,推动科学智能从前沿理论走向产业实用。大赛还特别强调科研范式重构与工程落地协同,不仅是算法比拼,更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径探索。依托复旦大学CFFF智算平台、上智院·天池平台及伏羲大模型生态,赛事提供科学语料、算力资源、API接口等多重支持,为顶尖团队和青年人才构建技术验证与成果孵化的高速通道。在25日在上智院举行的决赛上,大赛最终决出5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和15名三等奖,在26日的论坛上由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校长助理彭慧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等颁出。
由上智院与道通科技联合主办、面向全球共同发起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Physical AI赛道”在会上正式发布。作为世界科学智能大赛系列赛首场赛事,也是大赛体系中首个聚焦AI能力在物理世界中真实嵌入与任务执行的新赛道,将主要聚焦于空间智能、推理模型、群体智能等方向的核心技术难题,推动AI技术走向实体应用。
从探索科学智能范式,到深度对接产业需求,再到挖掘青年潜力,大赛正在持续释放科学智能的时代张力,吸引者着全球技术新秀共同探索“科学+智能”的无限可能,用原创性技术破题,用科学智能赋能人类未来。
来源:公众号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