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朱丕荣老学长

2021-10-25|逝者永恒
     中国共产党党员,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复旦大学1950届农学院校友朱丕荣,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11日在北京辞世,享年93岁。

10月15日,朱丕荣老学长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朝阳医院告别厅举行。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等敬献挽联。北京校友会徐耀中、倪嘉立、魏新民、李莉、孔良、包红等前往悼念。

朱老一生为我国农业发展呕心沥血,在我国农业对外合作“走出去,引进来”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引进外资和技术,探讨新世纪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措施、途径与前景,做了大量工作。

朱老为人谦虚厚道,对后辈关爱有加,更是长期对校友会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与支持。朱老一生所做出的贡献是我辈后人不能忘记的,其敏事慎言,为国家发展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值得全体复旦校友学习。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朱丕荣老学长千古!

朱丕荣,1928年3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同年8月参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批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原农业部工作,历任粮食生产司技术员、计划司计划处副处长,外事司技术合作处处长、外事司副司长、代司长、司长。1989年退休,退休后担任两届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委员会委员(每届两年),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农业》杂志编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89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出版《乡村振兴与中国农业对外合作》一书。


初心如磐志不渝 使命在肩力前行

——朱丕荣校友采访记


采访组:孟峰,王海鹏

采访时间:2019年5月30日

采访地点:团结湖活动站会议室

采访组:朱老您好!听说退休后您依然活跃在“三农”战线,为党的“三农”事业,为国家农业外事工作出谋划策,可否谈谈您退休后的经历?


朱丕荣:1989年我从农业外事岗位退休。响应党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号召,退而不休,继续为“三农”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我的荣幸!

就在今天上午,我刚刚参加完中农公司对外援助历程回顾的纪录片《天边的那抹绿色》审核会。当前我国的农业开始更多的“走出去”,但是回顾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我国农业的底子依然很薄弱,很多农村依然贫困,必须争取国外粮食、资金、技术援助,进行输血“引进来”。如何利用国际渠道为中国农业办实事,就成为外事人的主业之一。但是,国外援助的申请需要项目申请、填报资料、现场评估等一系列严谨的程序,稍有差池就会导致审批受阻。退休后,我结合外事经历,对农业对外合作成果,包括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外援、援外、外贸、走出去办企业等进行回顾总结,对国际资金来源渠道、投放要求、运作方式等信息进行全面梳理。这些材料除在报刊发表或内部反映,还编辑成书出版,先后出版了《国际农业与中国农业对外交往》《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环球农业与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等参考书籍,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人退休了,思想不能落伍,脚步就不能停下。在职期间我考察调研了不少地方,国内除台湾、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去过;国外先后到过20个国家。退下来后,还常应地方或学会邀请,参加研讨会或项目考察、评估、咨询等活动,累计近百场,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宣传介绍国内外先进经验。2015年5月,我通过整理调研素材,形成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与任务》一文,发表在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刊物上,文章提出了提升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资源环境等四大方面26项现状举措,这是我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感悟和思考。事实上,中国农业要从改变积贫积弱,到实现并跑赶超,必须广泛收集国内外农业信息,吸取先进经验,搞好技术积累,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现在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老“三农”工作者,我感到任务艰巨而光荣,深受鼓舞。相信有党的领导,有全体同仁的努力,农业农村必将振兴,在全世界树立典范!


采访组:您退休后曾经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委员会担任委员,可以谈谈那段经历吗?

朱丕荣:1988—1991年,我通过竞选,担任联合国粮食组织计划委员会委员,每两年一届。因1989年退休,第二届也算是超期服役啦。我是第一个在该职位竞选并连任的中国人,自豪庆幸之余,更多的是对祖国荣誉和尊严的维护,为国家农业发展竭尽全力的责任担当。

在担任委员会委员期间,我坚定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主张与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保持“提供技术援助”的职能,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积极建议,如农业资源,除水、土壤、生物外,应把气候列入,因光、热、风、雨、空气等都有可利用的因素,趋利避害。强调对资源与环境,不仅要保护,要合理利用,节约利用,更应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培植农业资源。介绍了中国人工植树造林,提供水产养殖,改良草场,改造低产田,搞农田基本建设,提倡间作、复种、轮作、倒茬,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农村利用沼气、小水电、风能发电、太阳能等,推广食用菌、木本粮油、经济林木等措施。这些建议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好评与赞赏,进行专文整理,由粮食组织向成员国宣传推广,打造中国版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国际上形成了良好反响。


采访组:70年风风雨雨,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那支撑您克服艰难险阻,依然为党和人民事业持续奋斗的初心是什么?

朱丕荣:是啊!从1950年8月到农业部工作,迄今快70年了,一生为“三农”振兴服务,是值得高兴的!作为受党教育大半生的老党员,总觉得相比于党对我的厚恩大德,自己所做的微小贡献实在不足挂齿。

说起初心,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进步归功于党的教育与培养》,或许能够表达我的初心,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从黑暗走向光明。我高中毕业时考虑到中国以农立国,想学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进大学后逐步了解到,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经济不振,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学农毕业就失业,前途渺茫。然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进步力量日益壮大,爱国学生运动不断掀起。反抗美、日、英等国欺压、反对国民党政府镇压民主、发动内战和政治腐败等浪潮汹涌澎湃,迫切要求推翻和摆脱国民党的反对统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开始觉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正确。

于是,我从不问政治转向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农学院各系学生联合会担任干事,1947年参加了上海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地下党领导的群众进步组织)。1949年9月,申请并被批准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团第一批),初步确立了革命人生观。1950年毕业时,愉快地服从党的统一分配,离开上海,到外地参加革命工作。

二是品尝基层艰辛,胸怀对农民的大爱。刚到农业部时,我被派往农村蹲点,参加过土地改革,随后又下放当农民,上过“五·七”干校劳动锻炼。说实话那段日子真苦啊!吃不饱、睡不好,下乡调查一天走十几里。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在被下放四川三台县当农民时,差一点饿死,体重只有90斤,看上去骨瘦如柴。但是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民具有的吃苦耐劳、坚忍勇敢和执着勤奋的优良品质,面对农业生产艰苦条件和不稳定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贫穷落后,他们表现出的极大的创造性和创新力,这一切让我坚定了为“三农”事业贡献终身的决心。

三是牢记党的教导,扎根“三农”本分做事。遵循党的“党员要起模范作用”的谆谆教导,我在工作中力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认真学习、勤奋努力,服务农业、多办实事。通过持续不断接触“三农”事业,我加深了对“三农”的感情与了解。在工作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国家总体发展的短板。我更加努力的要求自己,农村产业发展、对外技术合作、争取外资援助等工作中不遗余力,尽心尽职干好工作,成为农业的知情人、农民的代言人。

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三农”状况大有改善,七亿多人口脱贫,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一个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变成开放进步的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声誉与地位大为提升。广大人民正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戮力前行,这是令人鼓舞的。


采访组:作为年龄已经91岁高龄的老人,您对今后的生活还有什么规划?

朱丕荣:我感觉身体还可以,不久前,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在职同志刚约我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稿件,把新中国70年来农业对外合作的成果整理出来,期望能对后人作一些参考启发。下一步我还计划把近十多年来写的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文稿进行整理,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建议,争取能够出版,为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一点事情。

身处在这么好的盛世,看到国家发展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我百感交集,感到能为国家发展,为“三农”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由衷高兴。虽然现在,面临着国际上不同国家的经济制裁和制度打压,但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会迎难而上,破解难题,我们也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足够的定力,努力做好分内事情。

在与共和国成长的70年中,我失去了许多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他们同样为“三农”事业,勤奋工作,作出过贡献;他们还曾经教育帮助支持过我,我深切地怀念、感谢他们,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展现离退休干部的新风采,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继续添砖增瓦,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原标题《初心如磐志不渝  使命在肩力前行——离退休干部局团结湖活动站退休干部朱丕荣采访记》

文章来源于农业部《老干部园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