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阳光越来越烈,紫外线也给皮肤健康带来了隐形威胁。7月18日下午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青年同学会携手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举办第97期健康讲座,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朱沁媛作为嘉宾与校友聊聊紫外线的基本知识,让大家在享受夏日的同时给皮肤筑起“防护墙”。

朱医生开场提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紫外线影响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受当下主流审美观念的影响年轻人通常更在意是否被晒黑;中青年则对色素痣更为关注,这一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可能导致色素痣的出现或变化;而中老年群体由于皮肤机能衰退,加上长期紫外线暴露的积累,对皮肤肿瘤的担忧更为突出。这些看似不同的问题,实则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晒黑与皮肤老化相关,色素痣若发生恶变可能发展为皮肤肿瘤。
随后,朱医生详细讲解了紫外线的成分。紫外线主要包括UVA、UVB、UVC。其中,UVC大多在医院消毒场景中使用,由于地球大气层能够有效阻挡来自太阳的UVC,在日常生活里它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UVB会引发急性皮肤反应,像晒红、晒黑、蜕皮等情况。UVA则有着很强的穿透性,它能够深入皮肤内部,慢性地损伤皮肤,导致光老化、皱纹松弛,长期照射也可能引发皮肤癌变。而且UVA能穿透云层和玻璃,阴天和室内也需注意防护。
黑色素细胞在皮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朱医生介绍,它就像皮肤的“守护者”,能产生黑色素。黑色素能够吸收和散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穿透,从而保护皮肤免受伤害。不同人种的皮肤分型与黑色素活性密切相关,亚洲人的黑色素活性相对较高,这使得他们相对不易晒伤,但更容易晒黑;而欧洲人黑色素活性较低,皮肤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较弱,也就更易患皮肤肿瘤。
此外,朱医生提到大量黑色素细胞“扎堆”生长形成了色素痣。我们身上的痣大多是无害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类型主要有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三种。但非典型痣需引起警惕,拥有非典型痣或大量普通痣的人,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虽低,但恶性程度高,易早期转移,不过早期发现是治愈的重要机会。可通过ABCDE法则进行自我检查,即观察痣是否不对称、边界是否不规则、颜色是否不均匀、直径是否大于6毫米以及是否在短期内发生变化。非黑色素瘤皮肤癌较为常见,如日光性角化、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若能早期发现,治愈率极高。皮肤白皙者、容易晒伤不易晒黑者、有严重晒伤史者、痣多或有非典型痣者、有皮肤癌个人史或家族史者、长期户外工作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者等属于高危人群,更需关注皮肤健康。
做好防晒是保护皮肤的关键。朱医生着重分享了防晒措施。首要的是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间段(3月至10月的中午10点到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其次,可采取物理防御措施,如穿戴防晒衣、遮阳帽、墨镜等。再者,选择合适的防晒霜也很重要。防晒霜分为物理和化学防晒剂,各有特点,目前多为混合使用。选择时要关注SPF值(防护UVB)和PA值(防护UVA)。防水型防晒霜有耐水和防水之分,需根据需求选择。使用防晒霜要足量涂抹,出门前15-30分钟涂抹,且需及时补涂。

最后,朱医生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皮肤自查,记录痣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专业的皮肤科检查。她表示紫外线是皮肤癌和皮肤老化的主要诱因,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防晒和定期检查,才能在享受阳光的同时,守护好皮肤健康,优雅地对抗岁月,而非被紫外线催老。
讲座结束后,朱医生解答了现场校友的问题,内容丰富实用,让听者受益匪浅。本次讲座感谢复星医药赞助、爱康君安场地支持!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