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本届共17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我校校友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张明杰院士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雷群英教授分别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张明杰院士
张明杰院士
张明杰,1984级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明杰院士一直致力于神经系统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突触形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大分子复合物的组装及突触亚结构形成的机制与物理化学基础;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极性的建立与成熟后极性的维持的分子机制。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鲁伯埙教授
鲁伯埙教授(右)
鲁伯埙,1999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校友,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伯埙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验证了通过“小分子胶水”化合物将致病蛋白选择性靶向至细胞自噬过程进行降解从而对疾病进行根本性干预的假说,为由特定致病蛋白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全新路径。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雷群英教授
雷群英教授
雷群英,1999级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校友,现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群英教授从事营养和肿瘤代谢研究,发现代谢酶感知不同营养状况调控肿瘤代谢,提出代谢物感知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系统阐明代谢重塑在胰腺癌演进中的关键作用和精准营养/饮食在肿瘤防治策略上的重要转化意义。
奖项介绍
谈家桢先生指导实验
谈家桢先生(1909-2008),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作为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奖项,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走过13年的历程,共有26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2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际合作奖”,11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9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产业化奖”,122位青年学者获得“创新奖”,众多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中一支不可忽缺的力量。
在这十三届中,有2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4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后,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和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办,中山大学、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