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邑中贤达倾力相援,慨借祠字,李公祠遂为讲堂,昭忠祠为斋舍,弦歌复振。翌年初,乃返沪。虽乱世飘摇,而斯文未表,薪火得传.
今镌牌以志,彰先贤兴学之艰,励后学弘毅之志。“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愿学界同侪,赓续文脉,继往开来。
2025年8月4日,复旦大学无锡办学点旧址“复旦公学办学点旧址”揭牌仪式在惠山古镇李公祠举行。无锡档案史志馆副馆长吴刚、梁溪区档案史志馆馆长周惠琳、梁溪区档案史志馆朱海录和复旦大学无锡校友会会长徐立青、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焕勇、常务副会长周红军等出席活动。
张焕勇秘书长现场接受无锡日报和无锡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复旦大学历史上有三次和无锡结缘,分别1911年、1937年和1945年,其中1911年12月14日到1912年1月在无锡维持办学一个月左右,当时办学的地址就是惠山古镇的李公祠。复旦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马相伯在上海吴淞创办的复旦公学(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复旦大学)。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公学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为避免学生辍学,校长马相伯,教务长、无锡人胡敦复在无锡士绅的支持下,决定迁往无锡继续办学。1911年11月下旬,马相伯等到无锡,与当时的锡金军政分府会商借地办学事宜。12月14日复旦师生70余人抵达无锡,借李瀚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恢复教学。后来上海局势趋于稳定,马相伯校长等认为,惠山“地近花市,箫鼓画船,不宜建设学校”。遂于1912年1月中旬返回上海。
复旦大学和无锡的渊源,一直流传至今,2010年3月复旦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也是复旦大学走出上海建立的第一个研究院。复旦大学也一直是无锡学子心里首选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无锡校友会也是目前各高校校友会中凝聚力最强校友会之一。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岁月,我们镌牌纪念复旦与无锡的情缘。是复旦校友对母校的一份诚挚的情感,在追忆复旦与无锡的情缘同时,同时追忆自己在复旦求学的岁月,“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希望这块铭牌不仅能够唤起复旦校友心中的幸福的回忆,也希望复旦大学和无锡的情缘,能够赋予惠山古镇悠久文化的新内涵,希望我们从中体会先贤兴学之艰难,以激励后学奋发图强之志,为古镇增添了一抹厚重的人文景点。
李公祠坐落在惠山浜旁的百岁街,始建于清末,为纪念晚清重臣李鸿章,由其弟弟淮军将领李鹤章而建。是徽派建筑与江南园林融合,前厅后院,白墙灰瓦,飞檐翘角,祠内两座曾在军营中使用的红衣大炮,见证着那段风云岁月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今天“复旦公学办学点旧址”在此挂牌,一文一武,两段历史再次交汇,成为复旦校友追思怀古之地,市民游客寻秘探幽的打卡点。
本次挂牌活动得到无锡档案史志馆馆长、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接玉松先生,无锡工商文化史专家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汤可可先生和无锡档案史志馆、梁溪区档案史志馆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