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盐城市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内洋溢着青春与热情的氛围,“赴‘旦’之约‘盐’续未来”——盐城市2025年复旦新生欢送会暨来盐校友欢迎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活动由复旦大学盐城校友会(筹)策划组织,旨在为即将踏入复旦校园的盐城学子饯行,同时欢迎来盐工作的复旦毕业生,深化校地情谊,传承复旦精神。
校地情深,共话传承
活动伊始,与会嘉宾、新生及校友共同参观了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感受盐城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
随后,复旦大学2000级本科校友、清华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军致欢迎辞。他分享了自己从复旦求学至今的科研历程,特别提到团队在盐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就,勉励新生“以复旦之光照亮专业报国之路”。
复旦大学江苏招生组王瑜老师详细介绍了复旦的育人特色与学科优势,结合自身海外科研经历,鼓励新生“敢试敢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薪火相传,接力奋进
在交流环节,2025级新生代表们动情讲述了与复旦的渊源与憧憬。
胥越 临床医学(八年制正谊明道班):我们从盐城各所学校共同奔赴到复旦的校园,这份相遇有太多巧合,但这只是开始和起点,在复旦这个兼容并蓄、底蕴深厚的平台上,相信我们可以并肩前行、敢闯敢试,将个人微光纳入广阔星空之中。
胥悠扬 临床医学(五年制):我求学之时,一直把复旦医学院当作最高理想,因家父的引领,从小对医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2025年适逢复旦120周年校庆,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成为一名光荣的复旦人。
邹卓然 法学: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活动,认识各位同学和优秀的前辈们,也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老师。从这一角度便能窥见复旦大学自由团结的氛围,正如校歌里面所唱的“交相勉前程远”,期待与各位同学互助、互利、互勉,携手同行,奔赴下一场山海。
朱语晗 中国语言文学类:我热衷于从书中寻找我们这代人的表达方式,这些文字让我确信中国语言文学不仅是文字堆砌的学问,更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的生命印迹。今天特别想感谢招生组王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志愿填报时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追求与热爱,也期待未来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在北区食堂开发家乡菜的隐藏之法,在三教通宵赶论文,在抹云讨论小组作业,借用复旦校歌的一句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愿我们都可以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高柯桢 社会科学试验班(国务学院):我儿时曾在上海读了几年书,对复旦的感情在那时便悄悄发了芽。在选专业时,我也没有犹豫,就像我名字里的“桢”,《三国志》中说:“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国务学院的口号也是“卓越为公”,这恰好完美契合。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我仍怀忐忑,我对“大学”这个概念所知浅薄,但有一件事我却笃定——我将以青春之芳华,燃尽分秒,以感恩此来之不易的机会,并怀着感恩走向未来,回报复旦。多年后,我相信我也会追随各位的步伐,传承复旦人之间的温暖的接续。
来盐工作的校友代表祁鑫(2025届省委选调生)和王顺凡(2025届市名校优生)分享了从科研转向基层服务的初心,祁鑫表示:“复旦培养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服务社会的担当。”他们的经历为新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视角,增强新生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之志。
校歌嘹亮,共启新程
活动尾声,全体齐唱复旦校歌,歌声中凝聚着对母校的深情与对未来的信心。盐城校友会(筹)为新生准备了由马臻教授亲笔签名的《读研有方》指南,寓意“传承学术薪火”。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送新迎新的聚会,更是复旦精神与盐城发展的双向奔赴。今日赴“旦”之约,明日“盐”续的是个人成长,更是校地合作的无限可能。
(2018级本科王佳佳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