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笑虹:向心中的那束光奔跑

2023-02-16|复旦人物

2022年是复旦大学EMBA项目成立二十周年,围绕“将帅之才,致胜之道”的培养目标,EMBA项目和管理学院在二十年过程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培养了无数优秀企业家,他们为推动中国本土进步、推动全球进步、推动商业文明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复旦大学EMBA联合新华网共同推出《20年20人》专题报道,共同聚焦这二十年来推动中国商业文明进步的企业家校友们。本期我们专访了复旦EMBA 2006级校友,《新民晚报》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马笑虹,她说:“复旦是我心中的光,一直指引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马笑虹与复旦的缘分很深。


1993年7月,马笑虹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走进上海汉口路274号《解放日报》大楼,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记者。


十三年后,马笑虹成长为《新闻晨报》副主编。她再次踏入复旦大门,走进复旦管理学院,攻读EMBA。


如今,在复旦EMBA20周年之际,马笑虹是《新民晚报》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回忆过往,她的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我的本科是在复旦念,EMBA是在复旦,所以每次走进复旦园,我就觉得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每年也会回复旦走一走。复旦是我心中的光,一直指引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片



图片

从记者到主编

每一个岗位都是挑战


马笑虹的从业经历好像很简单,好像又不简单。初入职场,到《解放日报》报到的第一天,她被分配到夜班校对组。刚开始,她和几个一同毕业的女同学还没宿舍,借宿在汉口路一个招待所。凌晨,几个女生下班去招待所休息,敲开门,看到了招待所阿姨恼怒的没有睡醒的脸。那时候,还是纸媒的排版年代,校对看的不是字号统一的电子文档,而是记者们笔迹悬殊的手稿。在报纸校对这样一个最基层的岗位工作,马笑虹很有感悟:“校对,有功夫的;好编辑,真是难得。”半年之后,她被分配去当杂志《支部生活》编辑,同时做记者,天南海北地跑,感受到了做新闻这一行的辛苦和快乐。


2000年左右,正是中国纸媒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轮大潮中,马笑虹做过夜班编辑、农村部记者,也经历过在总编办“一日三刊”的头脑风暴,切身体会到“创办一份报纸,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扎实的历练中,马笑虹开始担任管理工作,并逐渐成为中坚力量:《新闻报》晨刊副刊室副主任,《新闻报》采访中心经济室副主任,《新闻晨报》经济部主任,《新闻晨报》副主编……这其中,《新闻晨报》从无到有的创办与发展路程让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非常感怀,我可以拥有一段创业的经历:在上海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上,有一份新的报纸能够杀出一条血路,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3年10月,马笑虹在《解放日报》担任副总编辑,分管新媒体等工作。2019年9月,她到《新民晚报》任总编辑。如今,她是《新民晚报》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回望过往,马笑虹说:“我觉得每一个岗位对我来说都是挑战,但是迈过去了,这些岗位、这些挑战都是成长的积累。”

图片

2022新民环球论坛现场。图源:新民晚报


图片

重回复旦

EMBA课程影响深远


从执行层,到领导班子成员,角色跨越大,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更需要前瞻的思考。


在担任《新闻晨报》副主编时,马笑虹有了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她说:“我当时是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复旦的管理学院。因为我自己是复旦毕业的,我对复旦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我在复旦读EMBA的两年,收获非常大。而且,这种收获不是在毕业的那一刻感受到的,而是在毕业之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慢慢体会到的。”


回想当年在EMBA读书的经历,马笑虹笑着说:“我们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好像重新回到了少年,重新有了好老师,重新有了好同学。我们与老师不论是上课中,还是在课外,都有很密切的交流。我们60多个同学也像兄弟姐妹一样,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会互相帮助。”


马笑虹说, EMBA的学习带给自己四个方面的收获:


“首先是战略观。我读EMBA之前,有时候考虑问题仅仅从我分管的角度出发。读了EMBA之后,我有了比较全面的管理学思维框架,我就会把我要解决的问题、推进的工作去放到全局、放到大势中去考虑。我觉得这一点对我未来的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


其次是品牌意识,传统媒体往往专注于做内容,觉得做内容就是做影响力。实际上品牌影响力的树立、推广、运营也是需要谋划和重视的,EMBA的学习让我提升了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是对待危机的态度。我们的危机管理课重新树立了我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我不再把危机看成一个负面的词。从正向看危机,这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抓住它,就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每一个组织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得不与很多问题共存。有的时候,你可以马上解决一些问题;但有的时候,你不得不等待,等待一些条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对一个管理者来说,是问题思维巨大的调整。


第四,是人文修养的提升。我们有一门课专门讲幸福。这门课让大家静下心来思考:在追求事业成功、人生价值体现之余,我的心到底需要什么?我是不是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图片

图源:新民晚报


图片

拥抱改变,好的新闻

能让人心和社会变得更好


互联网时代的日新月异,倒逼着传统媒体的脱胎换骨。众人眼中的“危机”“困境”“挑战”,在马笑虹眼中皆是机遇,她选择拥抱改变:“我觉得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互联网的新技术对我们传媒业带来的改变。实际上,互联网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改变。关键是考验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用什么样的心态、姿态去面对改变。我觉得应该主动去迎接,去拥抱这些变化。”


马笑虹曾带领团队开拓“上观新闻APP”的新媒体之路,她回忆:“我们都是传统媒体人,怎样在互联网的传播格局中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让我感受了‘创业’的氛围。在岸上观察跟你下水游泳是两种体会,新媒体还是要自己尝试,自己体验,然后自己学习,自己成长。”


如今,担任《新民晚报》的掌舵人,马笑虹又面对着不同的难题:一份有着93年历史的晚报,如何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努力探索创新?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民生大报,在移动互联网的风云变幻中,又如何坚守价值引领?


很快,她又带领团队交出了答卷。2021年、2022年两季“老外讲故事”成为现象级融媒产品;“融媒轻骑兵”在北京冬奥会等众多重大节点持续发力;“战疫•帮侬忙”融媒体平台紧贴民生在大上海保卫战中69天获17.01亿关注度,帮助两万多人解决问题……


当笔者让马笑虹谈谈经验时,她十分谦虚:“经验说不上,我觉得我们和所有的传统媒体人一样,在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挑战面前,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毫不迟疑地去拥抱它。我们一直很努力,一直在探索,也一直在学习。复旦的老师对我讲过一句话,我一直深深记得:好的新闻能让人心和社会变得更好。复旦管理学院的陆雄文院长总是说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尽管我能做的是有限的,但我不想辜负老师的期许,我总想尽全力做到最好。因此我常想,复旦EMBA的教育对我来说就像登高望远,让我觉得心中有一束光,让我一直奋进,一直奔跑。


图片


来源:复旦大学EMBA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