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举办了第六次“狮城大家沙龙”,邀请到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朱畴文副院长与在新加坡行医的林旭峰医生,与大家分享中新抗疫前线的点滴。因为疫情,此次沙龙采取线上形式,共有88位校友聆听线上分享。
复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药学院校友张鑫,副会长、医学院校友史若愚和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校友茅蕴共同主持了沙龙。

朱院长首先分享了率领中山医院医疗队支援武汉前线的经历。“我们是国家队,也称为是上海市的第5批医疗队,是一支由30位医生和100位护士组成的130人队伍,来自重症医学、感染科和其他科室,2月6日晚上接到命令,次日2月7号出发到达武汉,3月31日撤离,4月1号返回上海,我们一个都不少回来了,真是百感交集。”提到到达武汉,朱院长有些动容,“平时人山人海的机场,现在只有我们一架航班;一路在武汉的街上行驶,没有其他车辆,没有行人,没有商铺开张,只有路灯。”经历培训、简单的清点整理物资后,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传染病重症病房是由普通病房改造的,分离出清洁区和污染区,队伍很快上岗,原则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在克服了初期的经验不足、物资规格不够、有重症患者恶化和去世的种种情况后,医疗队开始适应,情况也越发平稳。自进驻到撤离50多天,中山医疗队共收治150多例确诊病人,重症90多例,危重症30多例,中度20多例。
“不能轻易说我们取得了胜利,只能说我们完成了任务。这是我们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和湖北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要轻易把我们称作英雄”,朱院长坦诚道。“我们只不过换了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医院,同样在做医疗救治工作。只是这次的救治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也更具有危险性,因为是传染性的,又是重症病人。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保证在这样的一种陌生又具有危险性的环境下,让医疗队员能够发挥自己的水平。总结一下就是No protection,no action,要有原则、有流程,保护自己的队员、合理安排工作负担,包括帮助我们的队员解决上海家中的后顾之忧。”
回顾撤离的情景,朱院长也很平静:“送别的人很多,场面感人,回到上海也有接机和欢迎仪式,紧接着隔离观察,饮食和休息都很好。只是现在中山医院还有一位队员还在医学观察隔离中,他就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教授,是我院最早去武汉,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小年夜就去了,他也是我中山队中最后一位撤离的。现在武汉本身的医疗力量完全能够接续上去了,我们完成了任务,可以回来了。”
谈到下一阶段,朱院长表示,武汉本身恢复了自然经济应有的生机,而现在全国复工后也面临新一轮挑战,尤其是境外输入的风险。“对我们学医的来说,如果需要,我们还会再去需要我们的地方抗疫。但,实话说,我也不想以医疗领队的身份回到武汉去,我想做一回普通的医生,或学者,到武汉去看看樱花,看看老朋友。”关于赏樱,朱院长还有一点小心愿:“我们支援的人民医院所属的武汉大学校长、书记给我们所有队员开了一封信,邀请我们三年内去武大看樱花。我说其实全体医疗队员到东湖樱园去看就好,也是了一心愿,在东湖看也一样很开心。” 平实的话语令闻者动容。来自新加坡中央医院麻醉科的林旭峰医生也分享了自一月以来新加坡的抗疫形势和医院的应对措施,呼吁在新加坡的大家配合政府,自觉做好隔离和自我防护的工作。
在沙龙期间,还有由复旦新闻系校友王嬿青发起的“复二代”才艺表演,使大家在紧绷的气氛中放松些许,还原周末本味。最后,朱院长也就大家的提问做出了解答,部分文字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Q1: 关于治疗的特效药(包括中药)和特别的治疗手段能否给我们介绍下?
A1:目前没有特效药,包括你们刚才说的瑞德西韦、卡介苗。真正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程目前尚不清楚,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说特效药为时尚早。 你提到的连花清瘟胶囊,那么说明书中现在列入的指征是轻症,但并没有说预防。我是学西医的,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并不很了解。还是这句话,中西医可以并存,可以共同并肩战斗。


A2: 从科学的这种角度来讲,当然把人群分类,一是轻症的病人、重症的病人进行各种分类施治。本质还是要满足传染病学上控制传染病的三个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老年人者大多有基础性疾病,希望他们减少他们对外接触,但是同时要维持社会的正常的运转。我觉得新加坡要做的,还是要把已经确诊的病人和他们密切的接触者找到和并控制,这是最根本的。

Q3: 您提到传染途径,比如会通过泳池的水或者气溶胶传播吗?
A3: 泳池的传播至少我没有那方面的资料,也没看过这些报道。有些的学者观点被报道过,大家可以去做参考。对于这个病毒在泳池里头能存活多久、有没有直接接触,或者通过黏膜通过表面接触的,我觉得必须要考虑到一个量的概念和一个时间的概念。接触时间的长短不同,风险肯定是不一样。量的概念就涉及到密度了,能够接触到整个的空间也是有讲究的。包括气溶胶的概念,和接触时间、密度、距离都有关系,不是随便站在病人旁边多少秒钟就会感染的。现在肯定的是飞沫传播和直接传播,是说有途径是可防的。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把传播途径断掉,这个是有依据的。大家要通过已有的科学的知识,把可能存在的传染源去掉,就保护了自己。

Q4: 现在报道的复阳事件,是检测的问题还是真的有复阳存在呢?
A4: 复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可以解释复阳的原因也很多。如这个病人出院前确实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但是否可能是个假阴性,然后在医学隔离点另外一次检测出来是阳性的。此外还有出院后大便里头发现了病毒的颗粒。但是我们考虑一下,发现的这个病毒颗粒是一个完整的病毒,是具有活性的颗粒,还是某些的片段正好被检测出来,以及它到底具不具有传染性?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取样的环境不同,是口腔、咽喉、痰,以及核酸的时间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我觉得还是跟治疗的周期、治疗疗程,以及检测的规范,和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病人本身的特质有一定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也包括改善操作,让其更加规范。

Q5: 是否能和我们分享一些您对人生和职业选择的思考?
A5: 作为教师,我很享受上课的过程,看到同学们鲜活的样子、叫我朱老师,这是很好的感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个专业具有一定封闭性,是在自己的领域救人的职业。现在的管理岗位能够让大家把医学专业发挥得更好,救治更多的病人,取得更大的成效,这我也是很高兴的。现在进行网课,我们录好了以后也在线上进行答疑。在组织PPT的过程中,我加了几张这次在武汉的照片,如我们准备出发、上飞机,还有几个医疗队的队长在一起的合影。其中很特殊的一张是3月5号下午,刘凯医生陪着一位87岁的老者去做CT,然后途中停下来静静地共同的欣赏夕阳这么一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可以说红遍全球。一看到照片我就说了4个字,很暖、会火。这反映的不单单是医生跟病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这是人性的光芒,也体现了医疗职业是一种包含人文的关怀和技术的关怀的全方位价值。现在这张照片就挂在我们中山医院的外墙上,成为一张经典。告诉大家,我们的言行和我们的举动能温暖人间。来源:狮城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