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角落”可能是生活的常态。但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媒体人出身的邱兵在写作的路上常以普通人身份,将自己的写作称为素人写作。邱兵笑称自己已经快把“七大姑八大姨”写完了,但是他笔下的疾病、衰老、故乡、代际关系……几乎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邱兵在刻画普通人的众生相的同时,写尽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与死、爱与愁。
同样身为普通人故事的挖掘者、叙述者的梁海源在谈到专场《坐在角落的人》名字的来源,梁海源回忆起以前在开放麦候场时的状态。他会下意识的找到最角落的地方,专注地看台上的演员,或思考自己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哪怕“C位”是脱口秀演员的舞台,不在舞台中央的生活才是人生的常态。自称“作为脱口秀行业中没有太多名和利的普通人”,梁海源享受坐在角落自在发呆、发霉、发光的状态。而当个体处于在时代之中,哪怕只是某种生活的配角,但在时代的角落里,“我们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写作与脱口秀创作,真实的情感与经历是连接个体与公众的重要基础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播的形式,曾经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主的传播模式逐渐与更具个人特质的表达——个人 IP,形成互补,以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表达风格,成为连接创作者与受众的重要纽带。作为“天使望故乡”的发起人,邱兵在公众号的留言中看到新时代读者更加追求的共鸣——“有你之境,也有我之境”。 梁海源也结合爆梗“钓鱼佬”的真实故事说明“能让大家记住的段子很重要的原因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真实的情感与经历是连结个体与公众的重要基础。
而这种基于真实的创作逻辑,在非写作与脱口秀创作中是如出一辙的。《鲟鱼》中船长张渝民、老何等人的故事,是邱兵在保留故事核心真实的前提下,对对话与细节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生动;梁海源的脱口秀创作亦是如此,在与他人的对谈中提炼素材,并将其进行结构与重组。无论是脱口秀还是文学写作,“能让大家记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创作者在前头“埋一些东西”,是期待着读者在某个时刻的一种共鸣。
代际间的对话:人生不止三种选择,可能还有第五种
《鲟鱼》是一本记录时代的书,也是一本父亲写给女儿的书。邱兵希望女儿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增加些许对父辈的理解。他苦闷于年轻人将怀旧称为“老登”的同时,邱兵也坦言希望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可。
邱兵回忆起于女儿同学的聚餐,自认为孩子择业选择无非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做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又能够养活自己;第二种是可以养活自己但不是很喜欢的职业;第三种是做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但是穷得要去讨饭。最终却被女儿同学的一句“还有第四种人生——做不喜欢的事还挣不到钱”点醒。梁海源也随之补充第五种选择——躺平,以幽默解构当下年轻人的生存困境。
当邱兵发现有初中生读者捧读《鲟鱼》时,这一场景恰是代际对话的生动缩影:父辈以文字梳理人生经验,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视角解读世界,而真诚的叙事始终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让不同代际在碰撞中寻得理解的可能。

在分享会的尾声,邱兵以加缪《重返提帕萨》中“在隆冬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作结,恰如两位创作者在喧嚣时代里的坚守——无论是以文字记录普通人的悲欢,还是用幽默解构生活的褶皱,他们都在以真诚为笔,为每个“坐在角落”的个体留下时代的注脚。梁海源则提及“很多厉害的人都在作大量的阅读”,他将阅读视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摄入、文字表达的学习和真情实感的共鸣,将书中的养分转化为理解生活的能力。每个平凡生命的叙事,都是构成时代图景的重要拼图,而倾听与讲述,便是我们与这个喧嚣世界温柔对话的方式。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