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计算机朱永俊:加班加点的背后,是对产品负责到底的态度

2018-09-13|校友走访

加班加点的背后,是对产品负责到底的态度

者:李桉涛

朱永俊:08年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后先后进入百度和腾讯工作,现在在腾讯主要负责游戏质量保证的工作

1. 首先想请问一下校友您之前在百度从事怎么的工作?现在在腾讯的工作又是怎样的呢?

之前在百度做的是属于互联网的移动推广,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广告类的工作。我具体负责的是测试开发和质量保证。像是我当年做的项目包括将一些广告位就类似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打开一个网页旁边看到的这种广告,把它的这套框架从网页上平移到移动端,就是到APP上的移动广告推广。

后来想换行业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成了家以后百度的工作地点不太方便,第二是因为觉得移动推广跟自己心里真正想做的方向其实是有一点区别的。而且在百度工作的经历让我觉得移动端也是以后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而且觉得游戏行业挺好的,所以就选择腾讯。

我们所在的部门是品质管理部门,也就是说,所有的游戏经过我们部门之后,我们会对它做专项质量的保证,同时开发一些工具平台来使得用户体验更好。

对于我们普通的玩家来说,最常见的应该就是一些功能性bug,比如说走到地图上一个点之后不能运行下去了类似这样的bug。但我们做的远远比玩家所想得到的功能性的bug做的事多。比如说做移动端我们必须要考虑在弱网络条件,或者网络状况不稳定情况下的游戏体验,我们会有一个专门针对网络入网的专项平台工具。再比如说游戏的性能,我们会有深入的性能的分析工具来去测评一个游戏的品质如何,比如说游戏的帧数、画面等等属性。

针对这些专项我们会从各个方面去优化,比如说前端的像客户端性能,弱网网络,安全漏洞等。后端的像是服务器性能、协议安全等等。

2. 像我们对于码农社会上会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他们的工作时间非常长,一个项目中间出现大的bug,得加班加点把那个bug解决,您的工作经历和这种说法是一致的吗?

朱永俊: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相比,版本的更新迭代,更新维护的频率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我们遇到的突发性问题往往也更多。我只能以我的经验来说,两份工作的确都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也了解过还有我们更疯狂的,但同时有的部门或者公司比我们更轻松的也都有。

其实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中后,对于偶尔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加班加点,而是本着对项目对产品要负责到底、做到完美的一种态度。

3. 对于计算机学院即将毕业的同学,对于他们的职业选择,您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朱永俊:我认为首先是准备好自己,在自己基本专业素质上能力上,有企业能看中的东西。另外从同学自己的选择上,因为像现在互联网的行业比较多,如果能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跟专业比较契合的机会也更多。

具体一点,比如说像计算机,比如说我们在招他面试的时候会对他的硬实力、他的基本功底,一些基本的语言算法、编程思想掌握得到底如何。

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要求的软实力,最突出的一是与人的打交道沟通的能力,上下级的沟通能力,二是创新进取的精神。三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想着重说一下持续学习的能力,现在这个社会隔段时间会有新的技术或者平台工具,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来去接受这些新事物。

4. 这是对于计算机专业,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现在互联网非常热,你觉得他们能够从事这一行业吗?

朱永俊:我觉得也是有的,像互联网行业当中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同学其实占了当中的一部分。比如游戏的策划、美术,还有公关文案,都有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同学。

对于开发类的工作我也碰到好几位同事,来自物理系、工科的、数学的,或者是生物医疗,其实他们没想到自己会干计算机,但是他对计算机有很强的热爱。对于计算机的常见的语言和算法思维,线下有去学习。如果这部分同学想转到计算机,从事开发岗位也是没有问题的。

5. 从学生的看法出发,就比如说计算机的同学会面临着一些比赛,像比如说黑客马拉松这样的比赛,你对这个经历是怎么看待?参加这种势必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或者学习的时间,您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编程比赛的经历你是怎样看待?

朱永俊:其实我个人没有参加过这种编程的比赛。作为已经在社会上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作为准备编程比赛或者其他的,相对来说,在学生时代我觉得做这件事情非常值得,为了准备比赛学到的一些知识对于继续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第二个来说,真正到工作之后,会发现时间真的是比较紧的一件事,在学生时代其实相对来说时间还是比较充裕。如果真的要去准备这些,可能会牺牲一点休息或者娱乐的时间,我觉得还是能挤得出来。参加一下这种比赛多投入一点也挺好的。

6. 学长在两家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工作过,您觉得这两家公司的文化有怎样的差异?

朱永俊:前者的公司文化宣扬“简单可以赖”,“狼性”,相对来说,后者我会感觉到公司的文化会相对来说更轻松活跃一些。

此外,产品理念上,主张在以用户为皈依,也切实落实在实处。比如,在用户隐私这块,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微信的开发,是真正做到用户的隐私不会长久保存在我们的服务器上,用它来做一些行为的分析或者说推广。举个例子来,当时也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员工的密友发生了意外身亡,就想能不能调到当时他的微信记录来去做一些取证,团队明确地告诉他没有保存相应的记录。

7. 比如说我们现在对于这两家公司的看法,舆论有很明显的指向,大家会觉得百度广告太多非常不尊重用户,腾讯可能会被指责原创性不足,您的工作经验是验证了这一点还是推翻了这些舆论呢?

朱永俊:社会的一些舆论可能是有不全面的地方。就比如各种抄袭事件,你想每一步的进步或者说改良,你要想从头来做起可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我反而觉得腾讯有一点做得比较好,在以前或者自己的基础上,去打磨更好,给公司给用户以及社会各方带来更大的价值。

同时我觉得每家公司可能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完全正确的事。站在不同的角度很难去说有一些决策是好或者不好的。这个我觉得跟公司上层整体的架构,执行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8. 那对于学生来说,假如这两个offer都拿到了的话,除了发展前景之外,这是我进入这家公司有一部分代表了我认同他的价值观,我被看成一个百度人或者看成腾讯人,您觉得这个身份对于他们自己意味着什么?

朱永俊:我们坊间来说,百度他是做技术出身的。比如说在行业里面或者在部门里面,他们对于技术深入的挖掘会更深一点。像腾讯更多的,是从用户角度去做产品。如果说有的同学想到一个部门或者就是想去历练一下自己,想快速的成长,他可能会选择前者。如果有的就是想用户体验或者做自己更感兴趣的,比如说游戏、通讯、媒体,腾讯可能会更适合他。

从这两年百度的发展趋势来看,略微感觉到百度云、自动驾驶这块走得是比较快的。回到你刚才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能够跟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9. 比如说现在会有一开始做技术出身,后面慢慢开始走向创业或者做风投,您有没有这样的打算,您对这种打算怎么看?

朱永俊:我觉得每个人志向或者他的特质不同,尤其在工作之后,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我可能真的很热爱,就是要技术方向深挖。再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发现自己比较自己擅长自己去打交道,逐渐地走向管理。有些会发现自己会偏向于技术加管理,但也有像您说的去做风投,这种也有,看个人。

一开始我们刚出学校,面临的机会,大家的选择面就不是非常多,你要去面试公司,公司提供的岗位,也都是有限的。可能在你工作当中跟遇到的机遇,还有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可能会有一个调整,这都很正常。

10. 最后一个问题响应我们今天的主题,您觉得复旦给您带来什么,您想对师弟师妹说些什么?

朱永俊:我觉得复旦给人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就是大家经常说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就会明显感觉到复旦人特有的气质,跟其他地方毕业的朋友就不太一样的地方。

目前这个时代像我们今天逛了一圈校园,就目前无论是条件也好,还是外在的环境,确实要比十几年前要更好。想说的话,在学校这段时间可能是学历和自我的孵化期,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学习。如果有时间精力,再做一些能够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比如说在社会上历练的机会。再提个建议,多读书。确实到工作之后,真的会发现自己的时间比较有限,如果真的想去读书,安安心心静下来发展一些爱好,对某个学术或者专业再想深挖,精力仍然没有学校时代多。

------------------------------------------------------------

  


复旦校友桥FACE(Fudan Alumni Communication and Empowerment)
Slogan:聚合象牙塔内外的复旦人,建立属于我们的复旦部落。

成立初衷:本组织成立之初是响应校长的号召,校长是想建立校外校友和在校同学的更紧密的联系,不但让校友感受到关怀,也让在校生得到关于人生、理想、思维各方面的照拂。我们会去台湾采访另一个话语体系下的复旦人,我们会走到校友家中采访他们的复旦故事。我们渴望校内的复旦人更了解离开象牙塔的复旦人,从而对将来的人生和现在的思考带来更多的养料。

业务范畴:运营复旦校友桥公众号,提供校友专访推送,向复旦校内人提供业界学界一手资料和先进思想;联合学生组织和校友会,为学生活动邀请重量级嘉宾牵线搭桥,大限度地降低邀请大佬的门槛;高质量的人物访谈或讨论的内容生产是根本,牵线搭桥便利复旦学生是依托。

关键词:复旦人 | 资源 | 关注 | 洞见 | 温度

如果您有兴趣加入我们,请联系15201722630@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