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陈丹:不忘初心,细水长流

2024-06-06|校友走访



13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陈丹:不忘初心,细水长流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2级经济学院本科生丁子珂


陈丹,现任盒马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部政策咨询及报告专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战略研究中心&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股票策略研究组战略副总监、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处理中心市场策划和战略分析员等。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市场监督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复旦学报》《中国传媒报告》《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参与了《深圳奇迹》《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全球创造星经济中的另类知识产权体制》等书撰写或编译。

“在大方向上,我很少会受他人观念左右。过去2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同龄人似乎都比我‘走’得快,但我更关心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可持续力。”

盒马总部的咖啡厅里忙碌熙攘,团队成员们各自热切讨论着工作,陈丹学姐手捧咖啡,微笑着向学妹这样分享自己经历:从金融学到国际传播,再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从传统媒体到股权投资再到互联网,从体制内出走拥抱民营企业……

她横跳于不同的学科和行业,但正是这样一种“不专一”,在如今学科大交融的背景下,让她的路越走越宽。其背后始终隐藏着一条主线:寻找能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务实又务虚的的平衡点。“可能是复旦的七年,塑造了我的灵魂吧!”

跨专业求学之路:“我看过更多的风景”

幼学之年,陈丹就立志要进入复旦求学。高考失利,她选择在家乡的集美大学就读务实的专业“金融学”。本科毕业后,她如愿收到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硕录取通知书,师从于曹晋教授,主攻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

谈及为什么放弃热门的金融学而转投新闻传播,她说:“我从小喜欢关注社会发展问题,看新闻联播、阅读《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刊物。再加上我觉得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本科四年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金融,且普通的银行职员以后会面临职业瓶颈。”以切近社会的理想主义为导向,以探索热爱与自我价值实现为考量,其志业选择的内核从此处已逐渐明晰,这也成为她日后一次次“离经叛道”背后不变的初心。

硕士研究生的三年充实而珍贵。在新的十字路口前,她面对两类机会:有导师的背书,她可以去北美继续深造;抑或和同级的同学们一起涌入当年炙手可热的官方媒体。但是在经历过报社和杂志实习后,陈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传统的新闻行业。于是,从未体验过“社会”的她决定先走出象牙塔,选择了不同于他人的第三种路径:进入事业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从事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在那里,她一方面浸润在数字技术令传统历史文化焕发生机和商机的成就感里,另一方面,也机缘巧合接触到政策咨询行业。“我一直有希望推动社会进步的野心。但越长大越发觉,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当公务员,政策咨询这个职业为我的‘抱负’又打开了一扇窗。”

为此,工作三年后,陈丹放弃了这份他人眼里安逸稳当的工作,再次回到复旦攻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博士学位。这个专业由经济学院和社政学院联合培养,其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的多学科交叉属性,非常契合陈丹的复合型专业背景。

博士四年,她师从任远教授,专注于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碳排放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她徜徉于书海,也积极穿梭于名师讲座与国内外学术沙龙,在诸多恩师如彭希哲、任远、曹晋、兰小欢、陆铭、陈硕、刘宇的指导下,锻炼了逻辑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了重新定位。

自我实现的职业发展道路

短期收入从来不是陈丹择业的首选。无论是跨专业求学还是择业,她都非常看重一份工作的长期成长性。2016年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一年,陈丹意识到我们处在科技大爆发的红利时代。2017年,在正式择业的关口,她决定要往科技密集型的方向走。

“只有真正感知真实世界,政策研究才是有价值的。”博士毕业后,她就职于全国TOP3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从事高科技领域的产业研究工作。她跟随时任长江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的兰小欢教授,紧锣密鼓地参与到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调研、被投企业调研中。

正是这段特别的经历,让陈丹的个人能力极大提升,同时也让她参悟到“慢就是快”的道理,这使日后她的行业切换逐渐脱“虚”向“实”:“2018年恰是资管新规出台、整顿金融乱象的重要年。在这个行业久了,我发现离金钱越近、离自由就越远,很多事情与我的长期主义不符。”在即将面临新的转向时,她有幸收到了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政策与行业研究相关岗位的橄榄枝。

在阿里的这五年,从阿里控股集团到盒马,责任、信任、温度、包容、多元的企业文化让陈丹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她在研究案头与田间地头间往返,了解真实商业的痛点和难点,在城市和乡村间穿梭,连接着社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

一切看似无心插柳,一切又都水到渠成:“七年前,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农村问题,现在我所在的赛道就是数字化如何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希望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日后能把这些实践整合到我的博士论文里,形成一本专著。”看似一盘散珠的求学和求职履历串成了珠串,这使得工作对于她,不是疲惫的996,而是充满热情、希翼的寻梦之旅。

回溯志业选择之道

采访过程中,陈丹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和对现实世界的热忱令人印象深刻。“我从小就属于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琴棋书画都是主动学的。”在复旦求学期间,她敏锐感受到了当时技术浪潮的暗流涌动,积极与微电子等专业的同学碰撞思想。因为行业赛道的原因,她有机会接触如马云、雷军、董明珠、李斌等的先锋企业家,也使得作为文科生的她很早就关注数字技术、AI等产业的发展动向。“比起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学术,我还是对务实的科技创新感兴趣,实实在在的进步会让我觉得这份工作更有成就感。”

“自己的真正兴趣方向和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始终是陈丹志业选择的首要宗旨。在不断的试错中,陈丹找到了在商业企业里从事政策咨询和产业研究的兴趣方向。过去十年,因为找到了热爱,她每天的工作都干劲满满:“有时候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还是很兴奋。我不觉得这些是在为他人打工,因为这份工作本身让我有成长、让我看到可能让社会变得更好的一点点成就感。”

是前期的坚定探索,帮助她实现如今“乐在其中”的职业状态。“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但我通过尝试,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回顾她的职业生涯,每一步“调整”看上去都恰到好处,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并不都是轻松的抉择:

“本科的同学们去银行工作,在前期可能比我更早实现了所谓资产积累。”“硕士毕业后三年,我却突然放弃了在单位很好的晋升机会,自学专业课选择考博之路。”“过去的20年,是中国房地产天翻地覆的20年。我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的时候,都是买房的好时机,如果我去选择那条道路,很多事情也会不一样了。”……

然而,时间终会回馈一个长期主义者的坚持:她看见过更多风景,体验过更多种不同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她最终听见了内心的声音,将理想主义的情怀成功嵌入了现实生活。常有青年人痛苦于自我与这个内卷的环境无法融合,而陈丹靠一次次背离大流的勇气,走出自己的节奏,才收获厚积薄发的成功,实现她所向往的“与世界同步更新,为社会做出贡献”之状态。当她将这些娓娓道来,一如从前转折的每一个时刻,她称之为“平凡”,却让人看见一颗稳定、强大的内核。

陈丹学姐给同学们的建议

1. 不功利的实习。实习本身是发现自我的过程,与其跟随潮流功利选择“多金”的职业,不如通过实习向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同时,实习的工作的确有很多是琐碎和冗繁,有很多人不太喜欢的dirty work,但细枝末节的工作中往往能借机学习前人的经验。

2. 不设限的广泛阅读。经济学分析注重“约束条件”,同理,对于个人,你了解的领域越多,约束边界内的面积就越大。我们处在知识爆炸时代,思想如果僵固了,就很难适应外界的变化。要找到自己不会变的、核心的东西,即学习能力。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了。

3. 职场生存“三大法宝”:学习力、谦卑、乐观。这三大法宝也许不能让你一蹴而就,但能让你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走得更长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