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刘杰: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1级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张耀艺
校友简介:刘杰,2009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系,同年直博进入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黄芳教授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研究,2014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15-2018在同济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2月进入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力衰竭研究所,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现任教授、研究员,同济大学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肌细胞/血管细胞损伤、修复、重构和再生,系统研究冠心病血管病变和心脏病理性重构多种细胞特异性调控机制,以此为基础开发减轻甚至逆转心血管病理性重构的细胞特异调控新策略。相关成果近年以第一(含共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ATVB》、《Redox Biol》等心血管医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主持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合作交流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斜杠青年:横跨群山
2014年6月,28岁的刘杰马上就要博士毕业,求职的焦虑困扰着这位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他向上海某知名三甲专科医院科研岗位和医药公司的技术岗位都投去了简历,在他心中排序更高的前者迟迟没有回信,于是他离开了学习生活了近十年的医学院和实验室,怀着向往而又忐忑的心情踏入社会,探索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告诉自己离开实验室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也不错。那个时候刘杰还不知道,医院的招聘程序偏于冗长,迟来的OFFER最终交到他手里时,他已经在公司外出公干了一个月有余。
刘杰进入了某知名500强日企实验设备部门,负责市场推广与技术资料整理,技术推广、培训等。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相比,市场部的工作更为繁杂和琐碎,且更多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用刘杰自己的话来说,这对于习惯蒙头围着一两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的“科研狗”来说是个很大的转变和挑战。此外,一次次出差的舟车劳顿使他很快从“飞机人”的新鲜感中脱离出来,转而是浑身的疲惫和无力感。“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想想自己在哪里。为什么每次展会会议都是在周末,出差回来以后又是连续上班。看过Geogre Clooney的Up in the air么,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好。我更希望周末跑跑步、去健身房或者在家做做饭的生活方式。”
博士阶段所受的训练如无用武之地的武器,他也不是很喜欢去刻意讨好别人,订单的成交量除了与绩效还有公司形象挂钩,好像和刘杰本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没有什么关系。他并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并且公司所提供的薪资和晋升渠道也并没有让他感到很满意,加上对公司管理模式的不适应,他还是渴望一份能自己安排时间并一展所长的工作。
工作期间,刘杰接触到心血管超声方向的应用与知识,并深感兴趣。恰好这个时候,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心力衰竭研究所学术带头人的张玉珍教授回国组建科研团队,经同学推荐,刘杰报名并顺利博士后入站。
从神经生物学方向转为心血管方向,刘杰并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阻力,虽然临床背景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实验室中熟悉的仪器和操作让他很快就对新课题上手,并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成果。
从复旦到同济,从销售岗位回到实验室,全新的研究领域也没有所谓的“隔行如隔山”那样吓人。在企业的历练,也让他在思维模式、与人沟通技巧以及目标结果导向、工作思路中有着更为清晰明确的规划。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受过良好训练的科学思维是刘杰可以每一步都不那么循规蹈矩的底气所在,而这也是如今成为“刘老师”后他最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能力。
回顾过往,最让刘杰感到困难的时刻还是求职时的焦虑,譬如拿到试卷前是最煎熬的时刻,而看到题目便不再紧张了。科研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不用定时定点出现在指定的地方,不用为太多琐事所烦扰,这是他最喜欢的样子,他也终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信马由缰。
医学生的困境:选择与成长
医学生一辈子都像是待在学校里,数不尽的考试要把他们层层遴选:本科,硕士,博士;主治,副主任,主任。不断向白色巨塔的高层攀爬,各种基金的申请和职称的晋升都有严格的窗口期和年龄限制,一步踏错便有如坠地狱之感。可是刘杰认为,人生从不应该是一条一去不回的赛道,而应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旷野。
本科毕业的同学在医学行业的就业中可能处于不利的位置,但是转行的沉没成本较低,刘杰的很多本科同学进入金融、计算机、法律等行业,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硕士的地位略有尴尬,从事科研工作还力有未逮,想要转行却已陷入太深,还好药企和医疗器械公司的技术支持岗位正虚位以待。博士毕业终于踏过了科研进阶的门槛,可以选择在公司、医院、高校工作或是继续博士后深造。每个阶段都有很多选择,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从博士生到博士生导师,刘杰已经在他选择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他用“逐渐讲好一个故事”来描述这份成长。每个科研人总是从师弟师妹做起,学习文献中的方法、师兄师姐的经验,渐渐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设计好的课题。而随着这样的工作越来越熟练,终于能够意识到前人研究的未涉及之处,围绕独特的创新点设计新的课题,就成为了一个“讲故事的人”。至于这个故事能否打动人,不仅要看故事本身的设计,还要看作者的前期工作、依托的平台,以及自身履历是否让人信服,让基金评委会相信“这个人会用这笔钱完成他讲的故事”,进而领导一个团队,带领更多人把故事写得更好更远。
这是水滴石穿的苦功夫,但也是水到渠成的简单事。“当学生和当老师所想的毕竟不同,不用在一开始就想得太多而产生畏难情绪”,刘杰补充道。
Work- life balance:爱自由
在生活中,刘杰还是运动健将,美食达人。活跃在健身房和厨房,在马拉松比赛和美食专栏中享受自己的生活。尽管工作再辛苦,也不是他的全部,他还有美满的家庭,总是能和朋友小聚,这些幸福的小事一点点支撑起他强大的内心和动力。
未来已来:寄语与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身处科研第一线的刘杰敏锐地觉察到它巨大的冲击力和潜力,因此鼓励医学院的小朋友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智力体力水平的巅峰期努力拼搏,多多收集各行各业的信息,探索尝试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