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举办第三届青年论坛——复旦人的“100种创新”

2024-06-04|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青年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社会变革、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6月1日上午,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四十周年庆暨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分论坛——复旦人的“100种创新”第三届青年论坛成功举办。本场由青年同学会主办,感谢复旦大学校友总会的指导和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的协办。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华彪,校友会咨委会委员、青年同学会会长沈莹,校友会咨委会委员、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兼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吴骅,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兼院办主任舒易来,青年同学会副会长赵伟、程振华、朱晓毅,IT同学会副会长陈运文,校友会秘书长张欢,青年同学会副秘书长Norah以及各兄弟同学会的代表出席论坛,青年同学会秘书长汪星宇担任整场主持。
图片

论坛伊始,沈莹致欢迎辞,对来参与论坛的母校领导、嘉宾以及青年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感谢各方长期以来对青年同学会工作的支持与厚爱。发言中,沈莹介绍了青年同学会的五大主题活动(成长、健康、快乐、创新、公益),强调了青年同学会活动举办频率高、内容多,参与校友年龄层次跨度大,行业覆盖面广,展现了青年群体的活力与多元化交流趋势。值此复旦大学建校119周年之际,第三届青年论坛的召开为青年人的人生理想塑造、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滋润的沃土,有力地支持他们发出文化自信的强音,展现属于复旦青年人进取奋斗的精神。

图片

姜育刚代表母校领导致辞。姜育刚提到,从去年开始,学校党委在弘扬学术校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了文化校园特色品牌活动。上海校友会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校友优势资源,助力引进高水平学术论坛和文化、艺术、体育资源进校园,策划了首届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今天的这场论坛,正是向大家展示复旦和复旦人在各个领域创新成果的平台。姜育刚鼓励复旦青年,要继续发扬复旦精神,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探索,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携手共赴创新之路。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起书写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新篇章,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复旦人的贡献。

图片
随后,吴骅做主旨演讲。他以创新领航,构筑一流大学新篇章为题,从学校总体的发展情况以及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的创新举措着眼,深入阐述了创新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性。吴骅强调,建设好“第一个复旦”,努力成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一直是学校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以学科为引领,经过近两轮的双一流建设,学校文社理医传统优势学科实力持续提升,新工科建设加速发力,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
吴骅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技创新、学科管理机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创新举措进行了详尽的分享。吴骅介绍到,复旦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复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学术前沿结合,努力培养干细胞式的人才。同样,复旦代表中国站在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最前沿,必须在国际竞争中加速构建自主发展的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拥有大批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才能做源头创新、理论创新以及体系化的创新。当代的科技是日新月异的,广度、速度、精度、深度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复旦必须要把握当代科技的脉动,来做学校科技制度上的安排。复旦大学是基础研究见长的高校,这是很多创新科研策源之地,所以要聚焦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要有更多的领跑。要激励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们在无人区交叉点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此外,他提到第一个复旦的建设还要重视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对接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支持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学校要主动担当。通过扎实的学科建设,向社会持续输出大量成果,以服务和贡献获得社会对学校的更高认可、更大支持、更多投入。他列举了复旦大学的国际化创新举措,复旦作为参与国际化合作的重要单位,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之中,一定要主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的治理,吸引国际的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复旦的事业是深水静,不同凡响。在演讲的尾声,吴骅以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精神作为结语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全体复旦要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朝着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和一流医学院砥砺奋进

图片

舒易来的主旨演讲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今年1月份,舒易来领导的团队在医学界顶级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即遗传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实验研究的突破。在演讲中,他首先指出,大多数遗传性耳聋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遗传性疾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他们无法正常交流。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而基因治疗技术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舒易来团队的科研成果,正是基于基因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舒易来详细阐述了耳聋基因治疗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情况。他们通过递送载体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直接递送到内耳,这些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功能正常的蛋白,从而修复或替代受损的听觉基因,恢复或改善患者的听力。为了实现这项技术,舒易来等团队自行研发了具有多项专利的微创、精准的内耳给药装置。

几年来,整个团队一直坚持探索耳聋新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基因治疗这些手段,在上海建立了从临床科学到治疗探索的前沿的研究转化平台,研发了多种基因治疗的新方法。这一方法的成功应用,不仅标志着医学领域的一次重要飞跃,更为那些长期受遗传性耳聋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让与会者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医学领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图片

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邀请了四位青年校友代表分享在各自领域的创新理念和做法,他们是(按姓氏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序):达观数据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运文,多语脱口秀演员、SpicyComedy创始人、自媒体博主Norah,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上海扬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晓毅。

陈运文分享了达观数据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达观数据致力于通过数据智能自动化日常工作,其团队成员均来自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他们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为各行各业赋能。他提倡科技人才的高浓度环境,鼓励跨学科学习,以应对未来交叉融合的创新需求。此外,陈运文认为现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产力爆发的前夜,虽然当前很多单位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还相对原始,但这一矛盾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他鼓励创业者、计算机领域的同学和各行业从业者积极把握这一时代的机遇。

Norah说到创新,谈到了其所在行业的发展,特别是AI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但她认为人类在幽默和创意方面仍有独特优势,不必过分担忧AI的替代。Norah向大学生群体送上了祝福和建议,她强调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需要更加注意筛选和甄别信息,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同时,她也鼓励大家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追求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成长。

赵伟强调了AI技术在金融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认为AI技术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还使研究工作更加纯粹,需要投入更多深入的思考。赵伟分享了自己对青年成长的建议,强调培养健康的运动习惯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保持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此外,赵伟讨论了科技进步的问题,他认为技术进步加速了现代化进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应服务于人的需求。

朱晓毅介绍了扬思的发展,扬思的英文名字就是年轻人,他认为扬思集团所展现出的年轻活力和创新精神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由年轻力量主导的团队,不仅拥有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更灵活的思维模式,还能更快地适应新技术、新市场的挑战,年轻人的心态是创新的源泉。此外,朱晓毅鼓励学生在大学结交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朋友,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些朋友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阶段成为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或支持者,帮助我们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热烈的掌声中,第三届青年论坛落下帷幕。母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复旦青年肩负起重任,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