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之路——专访复旦优秀校友刘道云
文/19级法律硕士(法学) 唐杰
一、学业与事业上的成就
刘学长是2010级民商法专业(比较商法方向)博士研究生、2010级博士班副班长、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联系人,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并获得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在学生时代,刘学长就展现出卓越的法学研究功底。2011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年曾访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应邀参加中德法学研讨会等,2013年获得“佟柔民商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在之后出版金融法专著《法律视域下的民间金融及其规制》。同时在中外法律类、经济金融类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获得学术性奖项,展现出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学习成绩上,曾获得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方达奖学金、美迈斯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刘学长从2013年起供职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起初在法律部工作,后来轮岗至外汇事业部,现在是中金所办公室高级经理,负责中金所内部管理规范建设、信访和投资者咨询、子公司管理等工作。2017年曾借调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工作,参与证券法、期货法等二十余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诸多意见被采纳。
社会职务上,刘学长兼任复旦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上海市法学会商法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会员等。2018年,刘学长入选“上海青年金才”,更是彰显了其优秀的工作能力。
二、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困难
刘学长指出其在工作中曾遇到两方面的困难:
其一,刚入职中金所时,作为一名法学专业毕业生,缺乏金融和期货专业知识,如何通过服务中金所这家金融平台,进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贡献。
对于这个难题,其通过亲身经历来解答。首先,刘学长应聘的是中金所法律部,以金融期货法律事务为成长的突破口,在法律部发挥自己的法律技能,并不断学习金融和期货专业知识。2014年,因机缘巧合,刘学长轮岗至外汇事业部,开始从事外汇期货业务。虽然我国尚未上市外汇期货产品,无相关业务规则,但是刘学长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国际视野专心开展研究,参写了专著《外汇期货:国际经验与国内市场设计》,参与多个课题并获奖,发表了多篇外汇期货研究性论文,成为“法律+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其二,有些时候领导交办的任务超出自己的知识库或从未接触过。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刘学长指出在学生时代需要发展多元化能力,比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同时尽可能学习跨领域专业知识,比如课余学习一些经济、金融、管理、财务、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法学院的学生需要注重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多领域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局限在法学领域。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及时向有经验的前辈虚心请教,他人的指点也有利于我们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复旦带来了什么
刘学长认为,复旦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最重要是自信、国际化视野和研究性思维。复旦的学生不输一些国外顶尖大学,甚至能做得比那些大学毕业的学生更好。这份自信也帮助刘学长应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获得单位的认可与好评。
此外,复旦的学习生活也帮助刘学长极大提升了法学研究水平,从发表的论文与专著、参加的研讨会可见一斑。
四、学长寄语
首先,要在学校打好自己的理论基础,专业是立身之本,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专门家。
其次,要学会尊重他人,做一个诚信的人,这是融入社会的基础。
再次,要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拥有很强的执行力,敢于担当。会做事、做好事、不犯错。
最后,法律人需要不忘初心,有一份正义感在心间,为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