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国关李晓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2020-02-21|校友走访

09级国关李晓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娄徐均


自然大方,温柔亲善,是李晓颖校友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在会谈的数小时中,李校友非常耐心地向我述说了她在复旦求学的经历、步入教育行业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对教育领域的观察与洞见等。
  李校友本硕均在复旦就读,也曾是1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正是在复旦求学与活动的过程中,她逐渐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成为一名教师。目前,李校友已是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的英语老师,不仅积累了近四年教育经验,也于去年担当了班主任一职,有了更多与学生、家长及自我对话的机会。
  李校友坦称,在学生阶段,接触的主要是理论知识;正式步入工作后,需要面对课改教改,摸索如何将课程与核心素养要求相结合,在周末、寒暑假期间也需要参与不同的教研活动或完成各项教育任务。在指导高中英语时,李校友除考虑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外,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试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回答,挖掘更深的课程层次。譬如,在英语教学中,李校友会通过增加口语对话,挖掘更充分的学习内容;她还会搜索一些当下的时事热点,如垃圾分类、5G网络等,鼓励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探讨。虽然一个年级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备课组和教研组共同组织,具有一致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和重难点,但在这种相似性之外,李校友也会结合学情、班情,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效把握共性与个性。
  当然,李校友也曾在课堂内外遭遇一定的困难,比如有些学生刻意挑战老师,提出一些较为挑衅的问题;亦或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利用她用心整理的资料。面对这些或大或小的困境,李校友总是能够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用专业的态度去处理。譬如,她会强化问题意识,提前设身处地思考出一些“刁钻”问题,并充分备课,力争能纾解学生所有的疑惑乃至“牛角尖”。同时,在面对家长问题时,李校友认为课程不可能只是在课堂上,而要延伸至校外,和家长保持并加强沟通。对此,她还建立了一种“三方会谈”圆桌会议机制,邀请在某些方面略显薄弱的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对话,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李校友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成就感是一项重要的需求。如果教师有比较成熟的教育想法,能够施行并取得成效的话,则能够收获幸福感。
  谈及对于学术魅力及教学态度的自信时,李校友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复旦的影响。本科期间,李校友曾在团委青志部任职,在接触研支团学长姐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教育的热爱,那种精神状态无疑影响了她。在读研过程中,高等教育研究所老师们严谨的学术及教学态度也感染了她,她便将那般态度落实到了当前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印象深刻的师长影响外,无形的复旦精神也经由李校友传递给了更多的学子。今年的校友开放日,她就带着学生感受了复旦自由、独立的学术氛围,不仅在光华楼参加了不同学科的讲座,还走访了经典的3108课室、各大书院、旦苑食堂,让学生切实感知到“探索”的美好。
  “要有上进心、求知欲,我不仅在工作中实践这种追求,也会鼓励学生去习得。”这种探求精神,也体现在李校友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上。她指出,当前中国教育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习西方优质的面向时,愈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全面、综合、立体。同时,也与大学接轨,规划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增加课题实践与研究、增补生涯规划等。
  而在谈到未来教育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时,李校友诚恳地表示:首先还是要有耐心、有责任心,方方面面都要去关心学生,和家长协同帮助学生成长。第二,专业素质过硬,要会教,把知识传递给一定年龄层的学生,要创造有趣的课程和深度的内容。第三,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要喜欢孩子,乐于沟通,引导学生乐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四,要永远有上进心,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关键是要做好自己。
  毫无疑问,在谈到教师这个职业时,李校友眼里一直是有光的。“我看到过教育最贫乏的地方,也看过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我始终相信教育是能够改变命运的。”2015年,李校友曾在宁夏某乡村中学支教,其学生现在已经是大二学生了,有些还考入了985、211大学。成为老师后,李校友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她认为教育是一种帮助他人的追求。教育与志愿工作的共通之处就是奉献精神,这便是她的“理想”所在。
  最后,李校友温柔但坚定地表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祝愿复旦人不管是走向何种岗位,都能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把复旦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不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