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多重之角色,不平凡之路
走访&撰文:肖慧(18210460001)
18级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走访时间:2020年1月 走访地点:同济大学
他曾是农村小学教师,如今却逆袭成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导师;他曾梦想成为作家续写中国古老神话,如今却走在时尚前沿成为动漫研究权威;他就是2006级复旦校友杨晓林,复旦大学影视文学博士后,现为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导演、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重角色,毕生致力于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影视编剧、动画理论与批评、电影导演、摄影等。在2020新年将至之际,为前辈带去复旦纪念品和窗花新年气氛,此次走访交流轻松愉悦展开。在此次访谈中,杨晓林教授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工作体验、生活感悟作出分享,以期给未来学子们提供可行性帮助。
一、工作经历与丰富体验。
杨晓林前辈毕业后先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系担任主任助理,后转入动画系任主任助理,曾任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数码艺术学院分会会长;2010年8月调入同济大学工作,担任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2013年-2015年曾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2016年8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兼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长,教工摄影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影视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微电影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秘书长,长三角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作协会员。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顾问。
二、困难与挑战,克服与机遇。
当问及多年工作以来,在专业上遇见的困难多之又多,杨晓林教授分享了一件印象深刻之事:在编写电视剧本《追击者》中,时代主旋律和商业性的双高要求下,剧本前后经过八个人的创作撰写,他需要在高要求严标准下顶住压力,经过了三十多版的修改,而每一稿的修订都是翻天覆地,花费整整一年时间才定稿,在精神上也经历了一年的洗礼。分享中感受到了那份品性的克服与坚持,思想的修炼与创新。在专业运用上,他提及悬疑技巧的妙用,《追击者》与以往谍战剧的有所不同,不但融合了悬疑、推理、办公室政治斗争等各个元素,最大的特点是描写了小人物的成长史,让老百姓深有共鸣。
三、未来计划与行业远景。
当谈及未来计划,杨晓林教授从三个方面做了分享:一是学术贡献,人才培养;二是时间积累,撰写更多优质剧本;三是空闲之余,爱好摄影与油画。在专业与行业定位上,学校绩效考核与艺术创作的冲突,学生考核与毕业要求在创新性作品上的两全,这两大方面将一直成为奋斗之目标。
四、编剧、导演、博导,多重身份之平衡。
在问及杨晓林前辈是如何在编剧、导演、博师生导师等多重角色上分配与平衡,他总结八字箴言“时间协调,是门学问”。主要分享了他是如何在创作不压缩上,又兼带访问学者;我深深感受到了前辈在生活的趣味与事业的追求,时时刻刻有一把杆秤在监督与权衡。著有《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和《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杨晓林前辈,在他人生中将继续书写与中国动画的不解之缘。
五、顺其自然,自律人生。
“做个平凡人,就是幸福的人!”这是杨晓林前辈给予莘莘学子的一个人生建议。在交流中得知,他在运动时间分配上,保证了每天健身房一小时,篮球两小时,因为身体好,不去医院,一辈子就是个幸福的人。顺其自然,温水煮青蛙,如此自律之作息,如此精神之面貌,是态度更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