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届数学系医学信息学王远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2020-02-21|校友走访

10届医学信息学王远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by 徐襟


一、个人简介
   王远军,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会员、NSFC项目评阅人,同时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联盟计划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已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根据项目成果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一些较高水平的期刊论文。
   王远军校友2005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2010获得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2008-2009 年于Harvard University担任Research Fellow,2009-2011年于中科院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担任工程师。2011年至今于上海理工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包括医学图像重建、配准、融合、分割、可视化的方法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包括脑腹部疾病的影像组学研究,脑图谱和脑网络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二、学以致用,终有所成
   采访中,王远军校友提到当时硕士虽然就读于应用数学专业,但偶然阅读了一些医学图像处理的相关论文,自己很感兴趣,于是放弃了硕博连读的机会,考博到了医学院。博士起初学的内容由于之前没有基础,只能一直“补课”,没能够发表论文,压力不小。不过他的数学优势很快就得以体现,数学的背景知识可以让他在向未知的情形探索时,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避免一些错误的方法。理论尽管有时不完善,但解决实际问题却很奏效。
   提到在复旦求学的经历,王远军校友表示,数学系的老师们治学严谨,为人十分清廉正直,虽然性格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数学系的学风不仅在复旦大学位居前列,乃至在整个数学界都是很好的。在复旦读书的时光让其一直铭记,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努力。尽管曾经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并不影响他坚持去做一个正直的人。除了科研,王远军校友在育人方面也是尽心尽力,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这也导致他每年虽然只招五个学生,但前来咨询、想要报考的人数却超过六十。


  三、脚踏实地,展望未来
   谈到目前自己的研究领域,王远军校友表示,各种诊断手段,从CT到核磁共振,从核医学成像到光学成像,都是由图像手段探测人体信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科室做的检查可能重复,如何综合这些诊断信息,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常规检验、CT、核磁共振、病理检验,虽然可能呈现各种形式,例如图像、检验结果、病理报告,但是如果可以整合,就可以充分利用。如何构建有效的模型,这是其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课题。由于身体每个部位疾病都不同,解决其中一项疾病可能就需要数十年时间。再者就算同一疾病,不同患者患病部位也可能不同,影像特征各异,医学特征也不同,反映在数学上就使得数据不同,从而相应模型参数也不同,这也是目前的一大难点。
   最后,王远军校友送给仍然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他表示,数学学科每个分支在行外人看来都是基础数学,但实际学科分类已经很完善了,每个分支之间的研究者可能彼此不清楚互相的研究方向。因此不论是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只能在有需要时再去补课。对自己专业方向以外的理论不一定非要掌握严格的证明过程,但至少要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结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先暂时学好一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如果学有余力,再去学习一些相关的方向,和未来职业规划结合,以便更好地发展。“千万不要觉得数学无用,那可能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它的应用。”王远军校友如是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