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美
——专访复旦优秀校友王蕊
文/陈子薇
古典与现代,热爱与沉寂,乐观与悲悯,看似矛盾,实则圆融,这是我访谈王蕊校友后的第一印象。
王蕊校友是04届文艺学中国古典美学方向的毕业生,师从王振复教授。毕业后曾涉足出版、宣传、人事、培训等领域,目前任职于某培训公司。复旦深厚的的底蕴赋予王蕊校友独特的气质,因此,对王蕊校友的访谈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何为自由?何为美?
无用美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谈及复旦大学的经历赋予自己的收获,王蕊学姐的感激溢于言表,“在复旦大学,只要你喜爱,你就可以上任何一门跨专业的课,并有机会直接面对一流的大师”,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往前追赶时,在复旦大学却可以让灵魂自由奔跑,真正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而从来不去思考成本和收益。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而当复旦学子们走向了社会,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同,“在大家都在往前赶时,复旦的人常常会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这就是复旦的特别之处”,复旦的学子会有一种与世界的疏离感,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大家都步履匆匆,而我们更愿意求真,求善,求美,或许无用,我心安然。
钱理群教授曾批判中国高校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而在复旦,却可以多一些自由呼吸,多一些潇洒恣意。
有用美
当“无用”的复旦人走向了社会,却变得异常“有用”起来。
王蕊学姐在工作中曾被要求为企业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线上培训平台,线上培训虽然在如今司空见惯,但是在当时还处于互联网极早期阶段,没有一个案例可以仿照,只能自己慢慢探索,摸着石头过河。而如今,当初搭建的线上培训平台可以成熟地运转,并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是靠王蕊学姐本身的敏感度,在网络新媒体刚刚兴起时,就立马自己开通微信公众号,并自己摸索各种功能,而之后的一切都搭建在了这个微信公众号上;第二,是王蕊学姐会积极参加各种会议,与行内人士,和前辈交流,各方吸取经验;第三,复旦的校友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大家有问题可以互相帮忙,往往都能发挥奇效。
“复旦学生应该要去标签化,不是被自己的专业所束缚,而要更多地去探寻各种可能性,像斜杠青年一样”这是王蕊学姐对我们的期望,因为,复旦学子本身拥有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而这种能力使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能出类拔萃,不同凡响。
我们的人生无限美好。
生活美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美好。
当谈及自己的导师,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王蕊学姐对导师的尊重和敬佩。“老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都给了我很大影响”,“老师一直笔耕不辍,是真正的著作等身”,“老师一直在踏实教给你如何读书,形成体系,形成积淀,在学术之路上一起成长”。复旦老师是真正地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把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代代相传。王蕊学姐说,她也一直保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之前还出了几本书,并且现在和之前的师兄弟聚餐,大家还会一起讨论美学的最新动向。
读书、阅读、写作已经彻底成为了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滋养着心灵,开出一个花季。
当我结束与王蕊校友的访谈时,学姐和我说,写出复旦的精神气质就好,我思考了许久,复旦的精神气质是什么?最后集中在一个字:美。这是自由之美,身与心的自由之美。如果还要说具体一点,那就是我们访谈中提到的一首小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
杨绛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