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曾益、刘顺佳校友:人在外企的职业发展之路

2020-03-01|校友走访

09届电子工程系曾益、刘顺佳校友:人在外企的职业发展之路

by 吴琦娟


走访刘顺佳校友之前,仅了解到这位前辈是09届电子工程系的优秀校友,目前就职于思科公司。联系上前辈以后,得知其丈夫曾益校友同为09届电子工程系毕业生,并且师从同一导师。二人在复旦校园里相识相知相恋,如今一同经营着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
  刘顺佳校友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2002年参加提前批次的考试,被录入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四年之后获得直研资格,继续在复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先后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飞利浦工作,如今就职于思科,从事交换机硬件设计工作。
  曾益前辈在2000年江西省高考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迈进了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大门。本科毕业后直升硕士,研二的时候申请转博,2009年同刘顺佳校友一起毕业。由于大三开始就进实验室做项目,曾是物理楼的一张老面孔。曾益校友毕业以后进入了英特尔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探寻之路。
  两位校友都在外企供职,对外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理念较为熟悉。在刘顺佳校友看来,思科的工作氛围比较好,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确保能够完成手头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选择在公司或者在家办公,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曾益校友所在的英特尔在美国属于技术主导型。公司内汇集了各个领域的技术人员,他认为身在其中能够获得比较大的成长空间。谈到工作时间,曾益校友坦言自己的实际工作量不低于所谓的996。他认为就计算与通信领域而言,国内的企业节奏更快,原因是美国在传统技术上有优势,国内企业不得不压缩产品线周期以提升竞争力,因而在时间点上更有压力。
  回顾工作经历,刘顺佳提到在毕业之初不得不适应学校与公司的差异。在校阶段往往围绕一个小的课题进钻研,而且沟通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导师,大多数事情可以自主完成。但公司往往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在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要学会有效地与人沟通。此外,学校注重创新性,公司看重实用性。曾益校友补充道,首先客户的功能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公司的目标是产品化,涉及到成本、性能、行业标准等等,远比在学校考虑得全面。因而要求员工对行业很了解,这时候需要思考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一个满足要求的产品,对知识面的广度有很大的考验。所以初到公司的毕业生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原本不太关注的地方,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曾益校友还分享了他在职业中遇到的瓶颈。应届毕业生需要学习的事情很多,作为新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工作三五年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完成当下的任务,此时要面临选择——在原来的范围里继续做还是尝试新的事情或者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当个人的能力或兴趣超出了所在部门能够管控的范围之时,瓶颈随之而来。突破瓶颈的方法有几种:获得所在部门领导的支持;在公司内部交换到期望的工作组;选择其他的公司发展新的能力。
  两位校友都赞成影响力在职业中的重要性。公司的分工很细,一个项目由多个团队合作完成,每个团队同时跟进多个项目。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得到项目应有的投入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较大的影响力往往有助于工作中的想法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及支持,而影响力的来源是以往的项目经历和成果。曾益校友分享道:“在公司特别是外企,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高调地告诉别人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让别人意识到这些事情的重要性,这样才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更多的资源。
  回溯在校时光和工作经历,曾益校友认为学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价值观和关系网的形成也很有帮助。刘顺佳校友建议,如果想要留在本行业的话,学校里学的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进入工作环境以后会发现这些知识在与他人协作时很重要。这些基础是可以在校园里花时间打牢的。
  刘顺佳校友和曾益校友离开校园已有十载,两人仍与老师保持联系,有空还会去邯郸校区逛一逛。复旦的自由学风给她的学子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对于在校生而言,重点是要关注自身需求,在复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