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点半,由主持人李莉秘书长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程天权老会长首先致辞,他表示,与会的学长们在其所在的领域,为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他还自谦道“秀才人情纸半张”,今日为老学长写字赠字,祝愿学长们快乐,健康,长寿!
从加拿大探亲回国的原上医会长陈克铨老学长也出席了本次活动,他表示,老年人不要勉强自己,心态年轻比生理年轻更重要。
校友会老会长、现任老年校友联谊会负责人徐耀中,校友会第一副会长、上医现任会长华伟、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曾军,老年校友联谊会李百祥
等也到场,共同祝愿老学长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随后,与会者一一做了自我介绍。
美味的菜肴、大大的生日蛋糕被陆续端了上来,吴新智、仇士华两位学长代表其他寿星校友切分了蛋糕。说起这两位学长,活动开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
上午近十一点的时候,复旦55年物理系毕业的仇士华学长来到会场,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走上前去“你好啊,老朋友!”被叫者正是上医53年毕业的吴新智学长,吴老赶紧起身,“哎呦,老朋友,你怎么也在这,快坐下,说说因为什么关系能让咱们今天再次相聚?”原来仇老曾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吴老任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业务往来,两位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仇老说“我是复旦的,你是上医的,两家学校合并了,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吴老也笑呵呵的说“对,咱们是一家人了。当年我们所发现化石,需要认定年代,就到你们所去,我们联系的很多的!”这两位早早就认识的老熟人现在关系更加亲密了!
生日蛋糕、长寿面,除了这些,校友会还编印了重阳节特刊以及特地从故宫博物院挑选了几份小礼物赠与老学长,祝愿老学长们岁岁平安!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曾军常务副会长的大力支持。
餐后,与会的近30位校友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老学长简介
丛铮,江苏省南通人,1926年生。先后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北京医学院高级师资班。曾任北医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研究室主任兼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药理学会生化药理与分子药理学装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现任该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国药学(英文版)》副主编,《中国药理学报》、《中药药理的基础与临床》等多种药理学杂志编委。
改革开放后首批以“访问学者”名义赴美国进修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中药补益药的作用机制,探索中医药学的科学原理。
盛韵姑,1927年8月生人,浙江金华人,1947年从衢州一中考入上海医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医学临床工作,先后在天津市立总医院、江苏医学院实习和工作,1957年转入解放军301医院任主治医师,1969年前往新疆乌拉泊化肥厂门诊部工作,1975年调入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任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1989年12月退休。
吴新智,生于1928年6月,安徽合肥人。古人类学家。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开创并推动我国灵长类解剖学和法医人类学研究。领导并参加发现郧西和淅川的直立人、丁村等处智人化石和古人类进化材料。对大荔、淅川、阿拉戈(法国)、柯布尔(澳大利亚)等地人类化石进行专门研究综合研究我国古人类的发展规律。1984年与国外学者对“现代人的起源”提出“多地区进化”假说,成为国际上两大假说之一。对我国古人类发展过程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代表作有《陕西大荔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骨》、《中国汉族髋骨的性别差异和判断》、《长臂猿解剖》、《中国人类的进化》(英文)和《20世纪的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与展望》等。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韩济生,生于1928年7月,神经生理学家。浙江萧山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从1965年开始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发现不同频率电针可激活不同种类中枢神经递质和神经肽(脑啡肽、强啡肽等),研制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进一步发现,脑内还存在对抗吗啡的肽类物质(抗阿片肽CCK),阿片肽和抗阿片肽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了针刺镇痛作用的有效性。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O1科研基金(1987-2000)及重点基金(2003-08),兼任哈佛大学精神病学科兼职教授。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终身名誉主委,《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国际标准化机构(ISO)第249技术委员会项目领导人,负责制定电针仪国际标准。
朱秀媛,1928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1950-1954就读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在沈阳制药厂工作一年,1955年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系任助教,1956年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系任实习研究员,1981-1982年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临床研究所药理室进修一年,1987年任研究员。主要科研成就:深入研究麝香药理学,成功制备人工麝香,供应全国需要,同时保护了麝鹿的生存。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毅,1929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病毒学、肿瘤学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博士后导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现任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病毒病研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顾问组成员,联合国亚太地区艾滋病与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曾任三届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微生物联盟执委等职务。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莲珍,1929年8月7日生,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初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担建立14C(碳-14,碳十四)实验室任务。历任考古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考古所实验室碳-14题目负责人,兼中国科学技术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常规14C测年课题负责人。
汪海波,1930年9月生人,1953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先后为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院。或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现在继续任《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并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兼职教授、教学顾问。
2006年被推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陈冀胜,1932年7月生人,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政治委员、总工程师。
从事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生物毒素、化学生物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主编《中国有毒植物》、《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化学、生物武器与防化装备》,《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等。参编《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 Toxin-Related Diseases 》等。中国化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天然药物》、《应用化学》、及《 J. Nat. Toxins 》、《 J.Med.Chem.Def 》编委、学术顾问等。
仇士华,1932年7月生人,江苏如皋人。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现为博士生导师、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专家组副组长,14C(碳十四,碳-14)测年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被推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陈婉芬,浙江省镇海县人,1932年生。曾在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习和工作。调北京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工作。曾赴WTO亚太区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学院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曾任北医医务处处长,研究员,北医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顾基发,出生于1935年10月,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1957年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毕业后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59-1963年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数学研究所学习,取得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科院数学所工作,1980年在系统科学所工作(曾任系统科学所副所长), 1999年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主席等职务。1999-2003年,曾任日本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知识科学学院教授。是系统工程及运筹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最早提出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处理实际问题。他提出的关于物理、事理、人理思想得到十几个国家同行们的认可,许多学者在著述中引用此观点。先后主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近200篇。现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副院长。
2010年当选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