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哲学学院冉光芬:差距中不断调适

2020-03-14|校友走访

10级哲学学院冉光芬:差距中不断调适

田姗灵(18级高等教育研究所科硕)


冉光芬学姐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0届校友,现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原理、伦理学及西方哲学专题等。正值新冠疫情期间,笔者在线上参访了冉光芬学姐。

  一位来自贵州的在职教师,经历了几年的家庭生活后,选择继续深造,第一次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尽管只有短短三年的复旦博士生活,却在冉光芬学姐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复旦对人文关怀的情节和素养,它看重的并不仅仅是长江学者、两院院士、国际排名的数字,而是细微生活处,对人的关怀和周到。”学姐缓缓说道,这也是她自己在近10年的工作生涯及家庭教育中对复旦精神的理解与个人坚守。谈到学院时,学姐说在哲学学院就读时,学院里师生探寻学术的氛围,每位老师上课时的精彩思辨,逻辑严谨的深邃论证,以及复旦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都让她铭记在心。也正是因为一份特殊而又深感启发的学习生涯,促使她在离开复旦时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复旦是一种信仰,那么哲学学院就是我们的精神皈依之所。

  毕业十年,经历了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的身份转变,变化的是岁月的流逝,不变的是冉光芬老师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和跳出舒适圈的勇气。“我希望培养我的学生拥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与张扬,学生不仅仅只有做学术这一条道路,只要他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按照自身的兴趣并匹配充分的能力,享受一份具有幸福感的生活就足够了。”人格独立始终是冉光芬老师在培养学生时的首要要求。尽管通过十年的奋斗,在贵州师范大学已经小有成就的学姐,依然希望能够跳出舒适圈,继续做一个闲云野鹤般却不会停滞的学术逐梦者。“人到中年,选择性并不多,理想高一些,可以继续关门做学术,也可以平平淡淡继续过自己的小生活,只是我和我的先生更倾向于前者,我们愿意一起再向前一步。”

  财富具有贫富差距,教育更甚。基于社会资本所产生的教育差距,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的社会资本,正如马太效应般循序叠加,而处于这个时代下的每一个个体所能做的只能是面对差距,而进行不断调适,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进而缩小差距。冉光芬学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幸运的是,我们都处在一个可以相对流动的公平社会里,抢占先机,在机遇中打下独特的个人意志,才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个性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