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战“疫”一线的护理人

2020-03-23|防控抗疫

2020年新春伊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阻击疫情。自疫情暴发以来,为支持保障武汉地区的防疫工作,全国上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占绝大比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临床一线的复旦护理人发扬了“若有战、召必回”的战斗精神,持续奋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旦护旦兮将会推出“逆行者们”系列推送,讲述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复旦护理人的故事,传唱她们的精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外科 ICU 护士长徐璟


在接到医院下发的召集赴武汉医疗队的通知后,她立即向护理部报名。一到武汉,就加入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队伍。她坦言,“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危重症救治一线的护士,在战役打响,医院召唤,人民需要时,我应该挺身而出!”

一线工作环境艰苦,口罩、眼罩磨肿了鼻子,脸也被勒变了形,动辄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还得经受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考验。为了确保医患的安全,降低传染风险,工作第一天,她就请室友帮忙剪去了一头长发。在一线奋战,她却总是抱着乐观的精神。她说:“头发剪短了利落精神,挺好的。”

早在医院时,她便被身边优秀的党员同志影响,耳濡目染了身边的党员们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SARS肆虐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置生死于不顾,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感人事迹。此次经历更加坚信了她申请入党的信念,并于1月28日再次向党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把参加此次抗疫作为锤炼意志的契机,让自己在历练中成长,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外科 ICU护士长陈贞


面对医院的号召陈贞第一个报名请战。大年夜,她白天坚守在医院值班,傍晚开赴前线驰援武汉。在金银潭医院,她和其他队员接管了重症病房。在那里护士工作量很大,除了医疗护理,还有繁重的生活护理,给病人喂水喂饭、更换尿不湿、处理便溺等等,原本由护工承担的工作全部压护士身上。

剩菜剩饭、换下的尿不湿等都要按流程严格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和病毒外泄。在忙个不停的同时,陈贞还要尽可能的舒缓病人情绪。陈贞说,她真的没有觉得害怕,病人其实还蛮值得同情的,他们在里面真的很孤独,没有家人亲情的陪伴。

重症病房有两位病人比较清醒,还能和她聊聊天,她觉得蛮愉快。每次工作近乎六小时不上厕所、不休息,一天下来,防护口罩深深的勒痕留在她脸上,让人心疼,可她依然笑得很美。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筹)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护士徐家宜


她是一名90后,她把4岁的孩子托付给婆婆照顾就赶赴武汉了。徐家宜现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在上海医疗队接手的两个病房中的重症病房中负责3-4个病人。通过这些天逐渐和病人之间增进了解、建立起了信任,患者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一个鼓励的手势就会让她觉得当天过得很有意义

她说道:“每当我要交班时,我那些可爱的病人只要醒着,就会给我比划一个胜利的手势。他们有的正在使用EMCO,有的在进行血透,有的氧饱和只有80%左右,每一个细小动作都会让他们用尽全身的气力。但是,为了表示对我的关心,他们毫不吝惜这点付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我在帮助我的病人,不如说是我的病人在用他们的生命在鼓舞我、关心我,期待我第二天的到来。”

踏上开往武汉的火车,当汽笛鸣响时,徐家宜对自己说“我就是一名战士,我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要奋斗、要拼搏,要和大家一起战胜疫情,维护人民健康。”在医院里,同事之间互称为“战友”虽然记不住姓和名,但是只要一声“战友”,无数的人会同时回答你:“需要什么”。大家互相扶持、彼此帮助、一起度过了几百个小时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神经外科 ICU 主管护师张文英


她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负责一个房间,四个病患。从8:00正式进病房开始,到16:00下班,为了节约防护服,减少交叉感染,这期间8个小时张文英坚持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下班前的最后一步最关键也最重要,就是脱防护服和隔离衣,张文英与其他战友保持高度的警惕,小心翼翼,根据培训要求,一步一步地按照流程脱隔离衣服,就怕二次污染。

脱完一层又一层隔离服、工作服,还有手套、帽子、鞋套,再洗手,需要整整花费40分钟。一个班头上和病人接触多了,动作大了,难免戴的手套有松动,面对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病毒,意味着随时可能暴露在病毒面前,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离自己这么近。

内心不是没有胆怯,但在形势严峻的前线,医护工作者不能退缩,必须坚定地用毅力、体力和专业知识战胜这场疫情。张文英说:“这里的病人求生欲很强,这里的医护人员战「疫」斗志更强,我们都在努力抵御我们共同的「敌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ICU护士金丽莉


疫情初起,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担起重责,成为上海市收治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两家定点医院之一。当接到医院通知需要一批医护人员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时,华山医院ICU护士金丽莉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华山第一批支援公卫的护理人员,被分配到了A3应急病房,主要接诊的是重症患者。

“2003年SARS那年,我刚好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毕业,我就自愿报名去花桥道口做志愿者,帮过往车辆人员检测体温,17年后,我很荣幸能来到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尽管金丽莉平时经常运动,但穿着重重的防护服进行护理操作也让她感到呼吸困难,汗流浃背,而她在连续工作的10天里,上了9个从凌晨一点到早上九点的晚班。每天从进入隔离病房开始工作,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是她的常态,她说每当看到有患者从这里康复出院回家,就是她们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
专科护士王佳丽和张莹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是上海市收治儿童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传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临危受命,奋战在战“疫”一线。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经历了多次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无论是这次的2019-nCoV还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无论是麻疹、水痘的集中爆发还是手足口病、H7N9的流行,她始终与同事们一起奋战在临床第一线

她说:“我是护士,也是妈妈”,就是这样每天承担着多重角色,但所有的角色都是为了护佑孩子。作为传染科的中流砥柱,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的专科护士王佳丽和张莹,作为中共党员,主动挑起大梁。她们都是传染科的高年资护士,在这一次传染源、传播途径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她们没有丝毫胆怯,无论事务大小都冲在第一线,协助护士长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统筹传染科门诊的各项工作,指导医护人员、工勤人员正确自我防护、消毒隔离等。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王佳丽和张莹把水果削皮切块端到孩子们面前;为了增添隔离治疗生活的趣味,王佳丽和张莹找来了Ipad。12个小时一班连轴转,她们却一直满满正能量,经过“代理妈妈”们17天的悉心治疗,上海最小新冠肺炎患儿,七月龄的齐齐,在2月20日正式出院,这是众多护理人的共同选择,不负使命与担当。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护士刘文进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90后护士刘文进是上海援鄂医疗队(增补批)队员之一,考虑到医疗一线每天都要洗澡消毒,头发太长不方便,她决定剪掉自己留了七八年的及腰长发。但由于春节期间理发店都已闭店休息,此次剪头发的工作,由护士长朱晓英亲手“操刀”。

没有座椅、没有围兜,刘文进站着告别了这头长发。为了保管好这段剪下来的长发,院方还特地找了个精美的盒子,待到刘文进从武汉凯旋回沪后,再交还给她。出发前她立志:“我会圆满完成任务,回来再继续和上海一起战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护理党支部副书记
护理部副主任张育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护理党支部副书记、护理部副主任张育红有着近30年的急诊科、抢救室护理工作经验。1988年,她20岁,作为急诊科护士,参与上海重症肝炎患者救治;2003年,她35岁,作为抢救室护士长,参与SARS疫情救治工作;2020年2月13日,她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一线支援。

张育红的丈夫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阎作勤,一直在上海参与抗疫工作。夫妻俩分隔沪厦两地,却纷纷投身在抗疫一线。她说:“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使命和担当。希望自己和援鄂医疗队队员做好配合,组织好护理条线的规范运行,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我有信心完成任务!”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过护士的眼睛”,有新冠肺炎康复者如是说。她们是最美的“逆行者”,复旦护理人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疫情阻击战!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ICU护师郭孙升


大年夜郭孙升跟随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发,目前正坚守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抗疫一线。出发时,他的儿子刚满15天,“半月奶爸”主动报名驰援武汉,同为护士的妻子薛桐万般不舍,仍默默支持。到武汉后的第一天晚上,郭孙升慎重地写下了一封入党申请书。自小在部队长大的他,从父亲和许多解放军叔叔身上学会了一句话: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申请书最后一段,他写道:“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一定恪尽职守,不忘医者初心,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他人。在阻击疫情战役的火线上,请党组织考验我。”年初二,郭孙升开始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北二楼病区轻症组值中班。为防止病毒循环,走廊和房间的窗户需要全开,也不能开暖气。裹着臃肿的防护服连续作战,全身很快湿透,寒风再一吹,黏在皮肤上,又潮又冷。但是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相互加油鼓劲,克服困难,特别是病人们的连声感谢,为自己增添许多暖意。

重重困难都不会击退一个勇往直前的勇士,他会一次又一次的穿上防护装备走上“战场”,与病毒对抗。2月13日,既是中国的元宵节,同时当天也是照片中这位患者出院的日子,他的家人已经在楼下迫不及待地想和他团聚。有人康复回家,有人说日子终究会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患者能够和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战胜疫情,早日和家人团聚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护士赵月娇、胡文瑾


一场疫情牵动着每一个红房子人的心,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一群优秀的姑娘们,她们戴着口罩,穿隔离衣,头顶隔离帽在发热检测点,为医院做好第一道防线。

赵月娇护士是复旦大学护理学院14级研究生,毕业工作才两年多,目前还是一名在哺乳期的新手妈妈。在接到通知要去发热检测点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希望可以用自身的力量来捍卫人民健康。她说:“去发热检测点,承担一线工作,为防控疫情、稳定局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作为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胡文瑾护士接到急诊需要支援的紧急通知后,立刻响应并按时到岗。但她并未提及此时她母亲正在住院,血红蛋白仅有50g/L,正准备紧急输血。很难想象平日里柔柔弱弱的小姑娘在疫情面前会变得如此强大,回答得如此干脆利索。

她们虽然不在前方战场,但也依然为这场战役拼尽了全力。哪里需要她们,她们就一定会在那里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士颜冬冬、范桃


颜冬冬和他的妻子范桃是一对特殊的护士“夫妻档”。起初,随着重症患者的增加,丈夫颜冬冬主动请缨,要求进入应急病房,专门护理重症患者。“护理重症患者对护士的要求较高,以氧饱和度下降来说,必须判断出,到底是呼吸机参数不对,还是患者机体功能不稳,正确预判,可以为接下来的救治赢得时间。”

当他得知妻子将跟随下一批护士进入重症患者区域后,夫妻俩只要有空,就会进行视频聊天,讨论工作。为了让妻子更好地适应应急病房的环境,颜冬冬每天汇报工作,介绍工作细节、工作流程。他说:“我希望她进来以后,可以将护理工作更好延续下去。”

在浪漫的情人节里,他们只有短暂的10分钟团聚时间。这10分钟,不仅是团聚,更是工作的交接班。深情的拥抱、简单的问候,这对夫妻立刻转换到“工作模式”。“进去之后防护不能马虎,有不懂的马上请教老师。”“如果氧饱和度下来了,在医生来之前,你自己一定要有预判。”……范桃仔细听着丈夫颜冬冬的交代,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胸外科副护士长黄莉莉
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石欣怡


疫情初期,上海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部署,将从全市市级医院、部分区属医院和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的专科医院中组建3批医疗队的消息后,两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参加医疗救助队伍奔赴武汉,胸外科副护士长黄莉莉说:“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

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石欣怡说“我是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有处理重症患者的经验,而且目前我还没有成家,在大疫面前,我觉得我有义务、也有能力站出来!”她们的抗疫日记中记录了一线“外围班”的工作。虽然不进病房,不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但是工作时间需要长达12个小时,工作内容和强度不亚于隔离病房。“外围班”的内容非常考验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黄莉莉副护士长与石欣怡护士搭班配合,两位都是第一次接触当地医院的HIS系统,在摸索中渐渐熟悉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

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不敢有丝毫松懈,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只要对讲机或是值班手机中有消息,她们都第一时间给予及时回复并处理。遇到棘手问题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为隔离病房里的护理人员做好衔接工作。因此在长达12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都没有换下隔离服出去休息过。黄莉莉副护士长是一位非常负责的老师,挑起大梁,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她提到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的小伙伴们在休息的时候,互相开导、互相鼓励、互相开玩笑缓解情绪,真切地感觉到大敌当前,后方却有家的温暖!她们是勇敢的逆行者,是身着白衣铠甲的勇士


郑吉莉  1998届校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外科ICU护士长


郑吉莉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ICU的护士长。2003年4月,在非典肆虐的关键时期,新婚燕尔的郑吉莉同志被选为“赴香港医疗支援小组”成员,随时待命出发。在她的护士生涯中,赢得了很多次第一:上海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操作比赛第一名,中山医院第一例成功多脏器联合移植护理小组成员,上海第一支支援香港医疗队队员,中国大陆第一批“F1赛事医疗小组”的预备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赴泰国救援医疗队队员,而且是唯一的一名女队员。

此次疫情来袭,郑吉莉丝毫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本次援鄂医疗队。2月7日夜晚郑吉莉抵达武汉前线,此时的她对于医院形势一无所知。郑吉莉和同事们便围着人民医院的护士长提问。防护服在哪里穿?医嘱系统怎么用?药是护士取还是有人送?面屏和护目镜同时戴吗?……她一边问,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她拥有丰富的重症护理和管理经验,经常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她知道,扎实的护理功底对于护理重症病人的重要性。关口前移——这是她要求每个护士都必须做到的“中山标准”。

关口前移的第一步,就是密切观察。病人什么时候需要吸氧?什么病人要高流量吸氧?病人身上的桡动脉导管、深静脉导管等是否正常?出血、凝血状况如何?……护理人员只有对重症病人的这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才能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一般来讲,重症监护室都是环岛结构,这样,每位病人的情况医护人员就都能尽收眼底、及时掌握。而现在由普通病房改建而来的病区是长廊型的,并不具备环岛病区的观察条件。郑吉莉就对病人进行了分区,把病情严重的病人集中安置在中间的B、C两区,病情较为平稳的病人则分布在A、D区,以便及时观察重病患者的情况。来武汉一个月病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众多护士每天都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我们郑护士长功不可没。工作上,她雷厉风行,生活上更是温柔体贴。战“疫”终将取得胜利,铿锵玫瑰们终将凯旋而归!


叶晶 2014届校友(硕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内科护士


叶晶于201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在校期间,她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目前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内科,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心血管专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与重症护理。作为一名党员,叶晶从疫情来袭至今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的第一线,并且义不容辞的报名援鄂医疗队,成为北大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2月7日到达武汉后便开始接受了严格的岗前培训。2月8日起北大医院独立接管的病区正式运行,叶晶也开始进入临床护理工作。2月23日,这是叶晶前往武汉的第17天。工作生活两点一线,不是在宾馆养精蓄锐规律地生活,就是在医院紧张有序地工作。


在她刚进病房工作之前,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但是无论从防护物资的保障、严格的培训、亦或者是感控老师的严格把关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都给予了她最大程度的安全。她与伙伴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了默契。穿着防护服的她无论是扎留置针、抽血等基础护理,还是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护理都越来越得心应手。叶晶说道:“面对患者,虽然有人普通话不是很好,沟通有障碍,虽然口罩、护目镜、面屏挡住了我们的善意的笑容和眼神,但我们用话语、用行动去抚慰他们,发饭、打水、冲药这些小事儿都会换来他们反复的道谢,反复的夸赞。”虽然工作有些累但是回到旅馆后每天都有营养搭配均衡的盒饭,有新鲜的水果。她想说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多少情谊记心中,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胡婷 2012届校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胡婷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一名90后援鄂护士。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凭借在校时的优异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以踏实肯干的作风和甘于奉献的品格,锤炼出扎实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胡婷积极主动报名参加了本次援鄂医疗队。大年三十晚上,还在中班奋战的胡婷收到了护士长的来电,三小时内集合前往武汉。新婚不久的她,在出征前心中有过无助,有过害怕,可她明白这是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段未知的旅程。初入金银潭的胡婷面对物资紧缺,穿着防护服工作的不便与不适,语言交流障碍等挑战。她说道:“穿着防护服的时候,特别闷,体力消耗特别大,走一段路就会喘的不行,所以我们互相之间就少说话,比划个手势鼓励一下,有空就坐一下,保存体力。大家都很拼,医疗物资宝贵,都能坚持到下班,谁也不想浪费资源。前辈们和我们一样坚守着,看到患者们比我们更痛苦,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医疗队员在武汉已满一整月了,期间适逢元宵节和情人节,隔离患者们因为疫情与所爱的人们分隔两地,胡婷和伙伴们为了缓解患者身心的伤痛,特意准备了各种点心与病友们分享,排成心形为他们加油打气,用温暖化解病友们内心的孤寂,让他们知道并不是一个人在与疫魔战斗。

胡婷说:“平时,我们都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从事着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只是恰好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能够发挥我们所长,学以致用,尽自己所能帮助被疫情所困的武汉人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国家需要我们,武汉人民更需要我们,只是这场战疫使我们显得不凡罢了。让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战疫!静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一同平安回家!”


在隔离病房
来自不同地方的医护人员
成了同一战壕的朋友
在他们眼中
只要坚定信念、携手同心
就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共同拥抱春暖花开


来源:“旦护旦兮”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