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战疫者 | 郁晞:做幕后英雄,尽全力保护好老百姓

2020-03-24|防控抗疫

他们不直面治疗,却同样在一线挥斥方遒;他们不治病救人,却同样激扬文字助力抗疫。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和新闻学院党委组织牵头,党支部成员助力,结合各自专业优势,推出了「公卫战“疫”者」系列活动,记录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公卫校友的故事。“团结、服务、牺牲”,疫情面前,复旦人在行动!



郁晞,2010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现为上海市青浦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副主任医师、区卫健委学科带头人、社区健康促进城市专家、区新冠健康教育组专家、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他曾获上海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青浦区新长征突击标兵、对口援建都江堰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在非典时期,他参与过防疫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上海市青浦区疾控中心工作的郁晞,自1月15日至今不得空闲,无春节假期,无双休,亦无昼夜班之分,时刻待命。接到任务的时间不固定,可能是半夜12点,可能是凌晨2点。结束工作的时间也是未知的,可能是早晨4点。一句“现在轮到你了”,使命必达

他在忙些什么?

忙防疫宣传。2月初,疫情仍比较紧张,郁晞和同事们一步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他们在区广播台为社区居民录制广播,科普新冠肺炎是什么、防护怎么做及春节期间其他注意事项。值得一提的是,录音广播有两个版本——普通话版和本地方言版。他解释说,前者是为许多听不懂沪语的外来人员准备的,后者则是考虑到社区里老年人多且生活习惯较难改变,以方言教导老年人不串门、戴口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还在微信公众号“青浦健康360”上推发了数篇原创稿和《小任教你防新冠》系列微视频,内容涉及出行、饮食、居家防护、居家隔离、企业防护等,特别接地气。

忙疫情调查。他还担任了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从事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当发现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后,他们需要调查其十四天内的接触史、暴露史。按目前情况,每两三天得调查一个。一接到任务,首先分析情况,马上召集组员,安排车辆,安排物资,赶去医院对接,整理资料,进行调查。有时候是半夜,病人很困,而做一个详细的流调又需三四个小时。他坦言,这算是辛苦事。遇到病患讲不清行动轨迹的情况时,他们需要反复确认是否遗漏,前往他家附近的餐饮店、宾馆、药店等地排摸清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是多种多样,如有的对穿着卫生服的他们有排斥感,有的不愿提供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此时,耐心的沟通说明是必要的。若店家提出一些防护诉求等,他们也会帮忙解决部分问题。

忙防护评估。郁晞说,他们会到医院发热门诊,对收费、接诊、化验等环节进行消毒评估;还要了解清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医务工作者的防护情况,“毕竟任何一个风险点都可能诱发一个很大的麻烦”。

从健康教育到疫情排查,郁晞需要负责提供专业技术的指导。疫情当前,尽可能保护好组员,尽全力保护好老百姓,马虎不得。

虽然现在手段先进,他和组员们很多时候可以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但风险总是有的。毕竟是新发传染病,谁心里也没底,加之物资有限,说心里不害怕、不担心是不可能的。去发热门诊做流调、去实地做调查,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做好一级防护。

当然,印象深刻的事情也是有的。他记得一个确诊的小伙子,是个IT工程师,十分清楚自己的行动轨迹,非常配合调查工作。在进行电话调查时,他手机没电了,当即向护士借了充电宝继续。他也感动于团队成员互相协助。团队里许多年轻人有时只趴两三个小时就起来工作,有时熬一两天,“挺让人心疼的”。

谈及“临床和公卫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这一说法,郁晞表示认同。公共卫生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懂流行病学、环境卫生、营养卫生、慢性病等相关知识;而临床医生也要补足传染病的暴露史、流行病史等短板。临床医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减少病患存量,公共卫生人才则是“幕后英雄”。这两年,公共卫生的声音越来越轻,存在感似乎不强,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防控效果好。前期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阻断工作都有益于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等的防控。“上医治未病”,早发现早诊治正是这个道理。延伸到医疗体制改革,他认为上下都需改变观念,做大做强公共卫生工作,预防和临床齐头并进才能有效落实

作为有20年工作经验的公卫人,郁晞觉得掌握了足够的医学知识,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工作。比如,2000年,青浦区的健康素养只有6.4,即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水平的只有6人,现在接近30,这离不开公卫人的付出。或许没有像临床医生治愈病人那么有成就感,但投入公卫项目,他能体会到老百姓的感激,感受到事业上的起色。

他想对后辈说:“不管你们以后是进疾控,进卫监,进食药监,或者不从事卫生工作,请记得你曾经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学过的这些东西,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共青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委员会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会
撰稿:公共卫生学院 蒋楠 新闻学院 麻慧琳
2020.2.29


来源:“卫鸣”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