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届史地所余思彦:永不放弃,绝不太晚

2020-04-03|校友走访

06届史地所余思彦:永不放弃,绝不太晚

19级中文周奕君


          ▲余思彦学长正在为吴格先生和林章松先生导览自己策划的展览(最右为余思彦学长)

    电话接通,余思彦学长热情地讲述他的故事,讲起他现在工作的地方,也非常欢迎大家去金山区博物馆好好看一看。他秉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永远真诚,待人友爱,热爱家庭,好好工作。

   在复旦求学:学会查资料
   在复旦读研,他总结了三个字:学会了“查资料”。他铭记着导师的那句话,“不管你们走到哪里,打狗棍不要忘了”。“打狗棍”就是看家的本领,或者说是学习的能力,其最小的落脚点是查资料的能力。复旦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不乏师长的谆谆教诲。在史地所读研期间,经常需要查资料。查资料,既是对学术史的回顾,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在史地所当助管期间,在资料室徐旻老师的启发下,他遍查文献,终于找到了关于我校著名教授蒋学模先生的兄长、复旦《文摘》杂志社编辑蒋学楷先生被日本宪兵杀害的关键资料,发现蒋先生是一位活跃在文化抗战阵线中一名勇士,他并不是在战争中被误杀,而是日本宪兵有意杀害,解开蒋先生家属六十多年来的疑问。
   正是复旦的师长们,让余思彦学长对复旦愈发心向往之。他非常感谢他的导师张伟然老师,其跨学科著作《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值得拜读。葛剑雄老师也对余思彦学长有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是非常热心、充满活力的人。正是葛老师在媒体上接受采访,让当年大四的余思彦学长了解到中国还有这么一门学问——历史地理学,并有志于报考复旦,也让他明白了人的视野可以非常开阔,可以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或专职领域。

   在博物馆工作:学会讲故事
   在学校,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学术,但在博物馆,思考的是怎么对市民百姓讲好故事,要跟公众去讲金山的故事,让人们知道金山这个地方是多么地灵人杰、底蕴深厚。工作以来,他总结了三个字,就是要学会“讲故事”,致力于成为一个中间人,一个翻译者或者中介者。当然,在博物馆工作,查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面对金山区六千年的悠久历史,如何梳理历史脉络,如何传承并传播文化,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不光是有学问、查资料、做学术的能力,你要有理解、讲述、对外传播的能力。余思彦学长建议在学校不光要会研究、做学术,最好能参加或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社团活动或者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要找到施展的空间,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比如,去年,余思彦学长参加国际博协大会,投稿的文章是他利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通宵写出来的。忙碌工作之余,也要系统地思考和整理,这种付出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随遇而安,丰富人生
   余思彦学长认为他在学生时代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具体的未来规划,这可能与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有关。他认为,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未来有大致的规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规划的人生也很好,朝着自己的方向一点一点努力,可能会更快到达目的地。他偶尔也会立一些小目标,比如考研时,他发现广州三联书店有周振鹤老师在香港出版著作的特价书,于是当时就立下了背着周振鹤老师的书来复旦的小目标,后来他真的实现目标,见到周振鹤老师。他觉得他的性格也跟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等有关,父母一直教育他拥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外婆给予他信任。
  他的座右铭是“never give up,never too late”(永不放弃,绝不太晚),实际上人的生命很宝贵,我们应该不断给它增添新的内容、带来新的体验,而不是随波逐流,更不能自暴自弃,你要活出你自己应该有的状态或样子。他也一直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内涵,比如他平时乐于做志愿服务,是上海世博会杰出志愿者,而且加入了中华骨髓血库的志愿者。他认为,如果找到你,你就应该去帮助人家,因为你自己可能有一天也需要人的帮助。帮助别人、互相帮助很重要,而且必须是你自己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收获,而不是追求形式。如今,作为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他经常听取社情民意,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有机会为社会进步奉献点滴贡献,让他颇感自豪的同时,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
   回想在复旦读书的时光,余思彦学长会常想起冷空气过境时,在校园里骑着那辆28寸的老旧单车,冬日暖阳照在身上,那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对现在的学生们,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早睡早起,要吃早餐。对于人生中面临的各类考验,他说,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对于青年成长的困惑,他说,付出和收获并不是一个农业生产周期,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韧性。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他说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首先你得是块砖。要让自己有价值,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