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功臣!归国30年,这个复旦人提升了我国空间微波遥感的科研水平!

2018-11-07|复旦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正是知识分子建功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在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要求,复旦大学正在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人物故事,激发更多复旦人在爱国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1978年,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科学的春天,大学恢复了高考,中国科学院恢复了研究生制度。那时,我正在广西山区的工厂里,考上了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研究生;并在随后不久,接到通知参加英语口试,我被选拔为中科院公派出国研究生。岁月如梭,至今已整整40年了。在这40年里,我们亲历了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见证了我国40年来的巨大的发展成就。回顾岁月峥嵘,展望未来,更增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祖国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责任与力量。



前些年我到北京又去了一次当年英训班的玉泉路原址,现在那里已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到处是高楼林立,当年我们二十多人一间的平房早已不见了。我尽力辨识当年我们苦读时的每一个方位,只有当年的礼堂还在,它见证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巨变。


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我们出国研究生班的同学开始陆续派遣出国学习。我被录取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EECS)系的研究生,1980年1月5日来到了美国。当时中美建交不久,还没有中国至美国的直航航班,我们是由北京-拉瓦尔品第-法兰克福-巴黎-纽约-华盛顿DC的多次转机航线,经过三十多个小时才到达华盛顿DC的中国驻美大使馆。


我到MIT时,国内在那里只有几名访问学者、两名在机械系注册的研究生。我在MIT一年后就得到了MIT资助的教学助理(TA, teaching assistant)和研究助理(RA, research assistant)的职位,因此在经济上还是宽裕的,全部精力与心思都在学习和研究上。在以后的几年里,从国内来MIT的访问学者和研究生一直在不断增长,他们中不少人现在都已成为我国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


我在1982、1983、1985年2月先后获得MIT科学硕士(MS)、电气工程师(EE)、博士(Ph.D)三个学位,是美国MIT EECS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来自新中国的研究生。


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文革之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是在祖国与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出国的,我们自觉地把这种家国重任放在自己肩上。中国人生就的最终归属是中国的事业,这是难以割舍的。在美国AER与纽约城市大学任职三年之后,我于1988年1月带领全家,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工作。


1988年国内改革开放才是第10个年头,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改善,但副食品仍需凭票供应,生活与工作各方面仍有不少困难。我到复旦大学工作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科研经费,我自己找到上海航天八部争取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5000元,1989年得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万元,开始了我在国内开拓性的科学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的软硬实力不断有了极大的增强,我们的科学研究经费资助在近20多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增加。现在归国人员有国家各种生活与工作的优惠条件,几十万几百万的研究经费的条件比我当时真有天壤之别。国内现在的科研物质条件在许多方面可以超过不少西方国家了。


在回国工作的30年中,我先后主持了四十多项国家级与部委级的科研项目,获得近30项的国家与部委级各种科技奖励和荣誉称号。2000年,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星载微波遥感的国家973研究项目。我在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空间微波遥感与目标监测、复杂系统计算电磁学、信息智能感知与识别等几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重要应用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促进与提升了我国空间微波遥感的科技研究水平。


我提出了自然地表全极化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与成像模拟、特征参数反演、目标特征重构,形成了“空间微波遥感全极化电磁散射与定量信息”的系统理论;发展了“自然介质矢量辐射传输理论”、及其在地球大气海洋陆地水文的星载微波遥感、探月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了“复杂背景与特征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天地海环境目标特征识别的计算电磁学理论方法与重要的技术应用。在国内外已发表750多篇学术论文、14本中英文学术专著与文集。


今天,回头看一下中国40年改革开放征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归纳一下我们回国后亲历亲为取得的的成绩,不忘初心,梦牵魂绕的是祖国的发展与崛起,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



在1993年、2012年我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015年,由于我“在自然介质极化电磁散射辐射传输及其空间微波遥感的贡献”,我获得IEEE GRSS杰出成就奖,这是IEEE GRSS 50年里共32名获奖者中第一位非欧美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当我在国际大会颁奖仪式上讲话时,我有一种在奥运会上升五星红旗的感觉,感到为祖国争取国际荣誉的幸福。

2016年, 我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我高兴的是能以这种方式来回报我出生长大的城市。


2011年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我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也是在遥感领域的第一个来自中国的IEEE会士和终身会士。






现在,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我们制定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壮丽前景,对于广大优秀的海外留学回国学人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召唤。为建设中国为世界科技强国,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科创中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特别是中国年青的科学家的光荣任务。

  值此40周年纪念,启程中国新时代科技强国的新目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