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请函
INVITATION

点击打开邀请函丨展开动画
2023年3月11日上午10点30分,杭州复旦大学校友会于上影影城(龙湖·金沙天街店)VIP厅,邀请校友们提前观看电影《望道》,一齐走进青年觉醒、山河激荡的年代。
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等,出生于浙江义乌,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陈望道翻译了第一篇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曾任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苏步青先生在纪念陈望道诞辰100周年之际题写了一副对联,传神地概括了陈望道的一生:“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
陈望道的夫人蔡慕晖(1901-1964),号葵,名希真,浙江东阳虎鹿镇人,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回国后任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长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为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妇联执行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和全国文联代表。
电影《望道》以陈望道先生年轻时首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陈望道与挚友陈独秀的相互鼓励、与妻子蔡慕晖的相互扶持,与学生,们同甘共苦的一生。影片细腻地展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志青年对信仰的追寻,对真理的渴望。《望道》让我们回望来时的路,感受岁月的轰鸣,世事沧桑,文化激荡,信仰烁光。
校友们在观影之后亦心有所感,大家在合影和赠书环节就影片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举办了赠书仪式。



我们有幸请到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担任《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责任编辑的何晓博校友给我们讲述了书籍和电影《望道》给她带来的不同感受。
从“陈望道”到“望道”们,唯有真理贯始终
何晓博(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
“陈望道”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可能还不如当下的小孩子清楚,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不过,这个名字对于复旦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复旦新闻系和中文系的同学,他筹资建立的复旦新闻馆是中国高校第一座新闻馆,他的《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

图1:陈望道在复旦大学
回顾陈望道波澜壮阔、硕果累累的一生,绕不开的还是《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译者这个身份。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刚刚斩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的报告文学作品《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下文简称图书《望道》),还是即将于3月24日全国上映的电影《望道》,都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主线,生动刻画出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勇做时代“弄潮儿”,奋发图强、开时代之新风,为救亡图存、中华之崛起而不断探索、努力,不惜抛洒热血,甚至献出可贵的生命。


图2、3: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印版(左)、再版本(右)
图注: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发现两个版本的不同,电影《望道》对此有细致的展现。
观影之初,作为《望道》图书的责任编辑,我很好奇电影《望道》会怎样展现陈望道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我熟悉的图书《望道》中,作者人民日报山东分社社长、浙江籍报告文学大家徐锦庚选择从小角度纵深切入,追根溯源,从马克思、恩格斯著述《共产党宣言》写起,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过程,全景式讲述了《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出版的前世今生,牢牢把握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条主线,生动记述《共产党宣言》的中国足迹,以文学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化的过程,并刻画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望道们”,以及在《共产党宣言》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影响和带给中国革命的意义。

图4:《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徐锦庚著
在作者的笔下,陈望道不仅仅是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代表,正是他们对信仰的坚定和追求,才为我们创造了今日的新生活。整体来说,图书《望道》着意展现和书写的,其实是一部“大历史”,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它选取的多是现代历史尤其是党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意在雕刻出一组“望道”者群像,他们虽然神形各异、气质迥然,但个个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图5:《望道》电影海报
与图书《望道》一样,电影《望道》同样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切入点,展现革命先辈追望真理、坚守大道的精神。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无论是陈望道醉心翻译,吃粽子时误把墨水当糖蘸还不住说“非常甜”的情节,还是为准确译出《共产党宣言》的精髓,德、英、日多语对照并牢牢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反复考量,都让人对先辈在风雨飘摇年代的热血、努力和付出有了非常具象化的感受。与图书依靠文字展现故事不同,电影是画面语言,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语言来展现,具有鲜明的形象价值。因此,在电影《望道》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陈望道,对陈望道其人友情、亲情、爱情交织的奋斗之路也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图6:刘烨饰演的陈望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望道这个人其实很符合当下的观众审美,是个非常real的人。他个性鲜明、耿直不屈,年轻时性格急躁,一点就着,又从小习武,身手不凡,人送外号“红头火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他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四人一道,积极提倡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为“一师”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被称为“四大金刚”。在“一师风潮”中,面对官方对学生的暴力压制,他毫不畏惧,为学生的安危而奔走呼号,全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部分在电影中也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展现。对比后期历经磨难、性格渐渐改变的陈望道,令人唏嘘不已。
正如电影《望道》的英文名“manifesto”(宣言)和宣传语“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所揭示的,它虽以陈望道为主角,却并不是一部传记片,而是一部关于信仰和真理的热血传奇。在这一点上,图书《望道》和电影《望道》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与作家徐锦庚在《望道》一书的后记中着意指出的一样,“望道”不仅是个名词,更有动词之义,即“追望真理之道”。


活动现场照片


感谢美通香薰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感谢组织参与本次《望道》观影会的所有工作人员
感谢积极参与观影活动和提供影评的所有校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