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丨陈望道老校长的11个“一”

2020-04-07|逝者永恒

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字任重,浙江义乌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党的早期活动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解放后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著有《修辞学发凡》,被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里程碑,担任过《辞海》总主编。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译本出版一百周年,也是复旦大学建校115周年,校友会公众号将推出系列推送,和大家一起重温老校长们与复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爱国荣校的感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望道老校长的信仰世界,重温他与《共产党宣言》、与他深爱的复旦的故事,共品“真理的味道”,共传“信仰的力量”。



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



01

一本书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陈望道,他正在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这枚思想的火种在此后的30年间燃起一场照彻神州的“大火”,“烧”出一个新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援引这则故事。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02

一项伟业



陈望道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进程。

《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1920年8月、9月版


1920年5月,陈望道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工作。同年8月,陈望道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早期党组织。


1921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陈望道为第一任书记。党史界认为陈望道对建党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03

一所学校



陈望道先生在复旦从教50余年,任校长25年,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陈望道先生一生历经考验,始终是一位坚守信仰,为共产主义终身奋斗的勇士。无论在革命年代领导学生救亡图存,还是在重庆北碚艰苦筹建“复旦新闻馆”,或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的校长,潜心学问研究,专心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都是他一辈子、从事一切工作的指南。在校长岗位上的25年,他以真善美的人格,为复旦的文化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复旦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04

一个学科



陈望道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文化学术活动和教育工作长达60年,几乎涉猎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他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为我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秋,陈望道先生来到复旦任教时,即开设了文法、修辞课程。1955年12月时,他在复旦大学设立了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1958年后改名为语言研究室。陈望道撰写和翻译了许多语言学论文和著作,他是旷世著作《辞海》的总主编,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漫谈“马氏文通”》等。在语言学的一方田地里,陈望道终其一生将信仰的力量融会贯通,一丝不苟,精耕细作。

1932年: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专著

陈望道所著《文法简论》

《文法简论》是陈望道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笔耕不辍,在病榻中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的。同时,他关照家人务必把他全部藏书捐给学校。据学校图书馆反馈,捐赠清单共计91页,逾2240本书籍。


05

一个院系



陈望道先生在新闻学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贡献,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学科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924年,陈望道先生在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任教时,就开设了新闻学讲座等课程。1927年,望道先生任中国文学科主任后,把原有的新闻学讲座扩充为新闻学组,特聘名人讲授“新闻编辑”“报馆组织”“新闻采访”与“新闻学”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1929年复旦调整系科时,望道先生将原来的中国文学科分成为中国文学系和新闻学系两个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自此成立。


1942年夏,陈望道先生正式接任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出任新闻系主任后,陈望道提出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和“好学力行”的系铭,强调学行并重是对新闻人根本的要求。

为了“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望道先生于1944年开始募集资金创办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为了筹集资金,在炎热的夏天,望道先生中午以烧饼充饥,晚上睡在朋友家臭虫很多的床上,因过度疲劳,他卧病一个多月。1945年4月5日,他亲自募捐筹建的新闻馆终于落成。新闻馆特别挂了两幅字馆内是系训“好学力行”,门口则是一副对联:“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望道先生得知上海市高教局以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新闻系后,两次专程上北京,先找到教育部,教育部说没有办法,他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毛泽东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


06

一座旧居



陈望道旧居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这栋小楼的二、三层曾是陈望道1956年到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

旧居于2014年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长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


07

一种学风



在1963年复旦大学学风问题校务扩大会议上,陈望道先生认为学风问题是学校工作中最广泛、最基本的问题,是学校“一切种种的综合表现”;他提出了学风、校风建设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和科研,这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工作的指导;二是实践上要专心致志向科学技术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就是讲究实干,反对说空话。老校长在相辉堂满怀激情地说:“我希望全体师生员工,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在我们学校中更好地发扬新学风,使复旦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一年比一年繁荣,成果一年比一年丰收,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不愧为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下的一个现代化大学。”

陈望道与苏步青、谈家桢在一起


08

一种精神



陈望道先生有着真善美的人格魅力,他坚守信仰,精于学问,情系师生员工,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薪尽火传承伟业,继往开来促发展,望道先生和复旦几任校长的师者风骨,一齐构成了复旦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不朽丰碑。李登辉老校长曾提“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望道先生在办教育、做学问中生动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每位复旦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09

一个书院



复旦大学任重书院的命名系纪念陈望道先生。2005年复旦大学书院制开始实行,由中文、历史、哲学等院系组成的任重书院,就是用望道老校长的字命名,先生字任重,取其意,任重而道远。

如今任重书院的宿舍楼前,都挂着望老的照片,静静注视着一届又一届的复旦学子,每位复旦人也在继承着他的精神。


10

一位知己



陈望道先生的人生经历与鲁迅惊人的相似,同为浙江人,都曾留学日本,钻研文学。《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不久,陈望道先生便托周作人将此书转赠给当时身在北京的鲁迅。


陈望道与鲁迅的交往,便始于这册《共产党宣言》。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十多年间,在中国“五四”新文学史上,他们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朝华文库”内,设立了十余位鲁迅同时代友人的专库,其中排列首位的便是陈望道专库。里面摆放着望道先生的两千余件图书、实物和资料,无声地见证着一段陈望道与鲁迅的伟大友情。


11

一座城市



义乌是陈望道先生的故乡,位于义乌市分水塘村的故居陈列了望老的事迹。义乌由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在短短二十年之间崛起为一个国际化的商贸城市,这其中,望道先生勇于追求真理、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等等优秀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义乌人。



 来源|任重书院、复旦官网

            学习强国、浙江新闻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