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中追望大道,坚守真理
------南昌校友会《望道》观感
今天在全国首映《望道》的日子,回顾19日在南昌点映《望道》的感受,通过荧幕向我们传递了一段在血与火中先辈们追望大道,坚守真理的激荡年代。
电影《望道》海报
陈望道(1891-1977),原名陈参一,单名融,字任重,出生于浙江义乌,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中国著名教育家、学者,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在1919年1月,陈望道首次以“望道”之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横行与标点》一文,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望道”这个名字逐渐确定下来,有“寻找新的道德、新的法则、新的革命道路”之意。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影《望道》以陈望道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切入角度,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陈望道接下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展开,陈独秀、俞秀松、施存统、经享颐、戴季陶、蔡慕晖等历史人物一一出场,讲述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有志青年不忘初心、寻道、望道和守道的历程。影片全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四一二事件、抗战时期内迁重庆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观众深切感受百年前青年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体会信仰与热爱的力量。
3月19日,在濛濛细雨中,南昌校友们齐聚南昌市红谷滩区万达影院,在电影开幕之前,南昌校友会会长李东妮女士发表简短讲话,对许多校友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观看电影《望道》列入党建活动中表示感谢,嘱咐校友们通过观影活动,学习望道精神,传播望道精神。
南昌校友会会长李东妮女士观影发言及观影校友们合照
影片结束,很多校友热泪盈眶,沉浸在电影里久久不能回味过来,几乎所有观影校友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通过观影灯,可以看到一些女校友的脸颊上泛着泪痕,被先辈们一生追逐在真理大道的伟大精神所感动。之后,南昌校友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
电影真实再现了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影片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浙江义乌的小乡村柴房内,天气寒冷、潮湿,年轻的陈望道先生手持英文版、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不停地思索、推敲,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看到首次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印有马克思头像的彩色封面,我感到十分亲切。“蘸墨汁吃粽子,真理的味道很甜。”陈望道先生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二十多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要传承老校长的精神、品质,是最好的告慰。
——刘亚平
无论是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从古至今,能人先贤对真理、大道的探索从未止步。在风云变幻、积贫积弱的二十世纪中国,陈参一以谋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大道为志,更名陈望道。
——喻国平
电影中多个画面都让人感动及震撼。陈望道先生沉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以墨水蘸粽子而不自知,连声说道“可甜了”,原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因为战乱,学校迁至重庆,为筹款重建新闻馆,亲自带领师生冒雨募捐;以一人之身躯,保护学生,面对枪眼,毫不胆怯,而门开之时,青年们整齐划伤的左臂更令人震撼!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引,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肖洪喜
当英特纳雄耐尔来到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并闪烁出真理的光芒的时候,一部分曾经仰望星空的知识分子如戴季陶,丢不下功名利禄,选择让理想屈就现实,另一部分知行合一的先贤如望道老校长,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坚持革命理想,改造社会。
——冯玮
影片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切入点,全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四一二事件,抗战时期内迁重庆,再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画卷。136分钟的影片令人几度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深切感受信仰的力量!
——彭晓红(徐兵校友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