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校友会观影《望道》学习会暨“我的电影党课”

2023-03-30|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望道》

图片


       3月25日,河南校友会在郑州万达影城举行观影《望道》学习会暨“我的电影党课”活动,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为主题,组织校友和经八路街道“两新党组织”代表一百多人包场观看电影《望道》。开幕前,与会的校友和观众还举行《望道》电影在郑州首映礼,大家签名留影。复旦大学校董、河南校友会会长谭瑞清还向大家介绍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热血人生,深刻阐述了《共产党宣言》在传播过程中,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影响,带给中国革命的意义,展现了先辈们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崇高精神。

图片


图片

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字任重,浙江义乌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复旦大学校长……一位跨越清代、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图片

图片

《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这本只有56页的32开小书,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青年永远是时代的先锋。影片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翻译第一人陈望道为代表,展现了百年前一代有志青年坚守初心正道、满腔热血报国的信仰之旅,传递出“只有坚持信念才能获得最终胜利”的情感共鸣,让在场的你我感同身受。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他是用白话文翻译的。给劳苦大众普及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白话文的重要性非常大。正是有了这个“星星之火”,才达成了“可以燎原”的效果。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蘸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

       指着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习近平说:“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就是写这本书。”

       毛泽东一生读的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早在1939年底他就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2018年5月,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故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

       观影后,校友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践行“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精神,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长征路,“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同时,校友会还制作《望道》电影宣传册,在全省进行推介宣传,传承信仰荣光,为新时代文明建设和“第一个复旦”做出新的贡献。(孔耀)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复旦河南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