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庞 阳 校友
联和金融数字经济研究所、陆家嘴传启数字经济研究所学术顾问
新能源出海挑战和应对策略
行业认知变革:新能源出海从“碳中和+补贴电价”早期阶段,转向“能源转型+市场化”新阶段,同时“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开始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考虑因素。
核心机遇:光伏是当前最优新能源技术,光伏的进一步推广离不开储能。中国企业几乎提供了全球全部光伏和绝大部分电化学储能的产能。中国产品出海是消化国内产能的必然选择,也是海外实现能源转型的需要。
关键挑战:新能源的成本构造和发电间歇性,导致新能源市场化遇到瓶颈,比如光伏上网电价趋于零。 另外,海外政策聚焦能源安全,不同于碳中和的国际合作理念,需突破规则与政策壁垒。
破局策略:短期,发展储能,推广用电侧微网体系;长期,探索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核心地位,研发新型核能技术。能源转型是长期趋势,新能源产业应该用长期眼光来参与全球市场。

02
董 博 先生
蜂巢能源销售副总裁
双碳背景下能源发展的跃迁
市场格局重构:储能从“配套选项”转向“电网刚需”,核心价值在于将不稳定新能源转化为高品质电力。国内市场政策转向市场化,淘汰劣质产能;海外市场因新能源能发展刚需和能源安全考虑导致需求井喷,形成供不应求格局。
企业竞争力方向:出海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利润的核心支柱。竞争关键在于提供适配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更先进的储能系统,靠设计、技术和服务规避低价竞争。并结合海外合作伙伴技术授权+订单的模式,锁住优质订单和客户。
技术趋势:电芯层迈入下一代(如宁德主推587Ah与阳光电源主推684Ah);系统层面向6兆瓦以上非标大型化发展。AI算力中心分钟级波动的用电特性,正推动“绿电+长时储能”成为新一代能源架构标配。

03
曹 帅 先生
协鑫科技战略运营中心负责人
光伏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能源认知与需求:BP“能源战略三角形(低成本、绿色化、能源安全)”,“光伏+储能”可解决供电波动,AI算力驱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
行业核心问题:海外面临贸易壁垒(美高关税、材料溯源),国内光伏产能过剩(供需比2:1)、电网消纳瓶颈(西北装机与东南需求错配)。
企业核心优势:协鑫依托颗粒硅(能耗仅传统硅20%-50%、纯度高)形成核心竞争力,2025年三季度成为首家盈利光伏主链企业;推进钙钛矿技术(转换效率近30%)与AI赋能(材料筛选、工艺控制)。
出海布局方向:正寻找中东、美国、东南亚合作;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布局油气项目,通过全产业链出海与当地伙伴合作降低政策风险。

04
王 亮 校友
Stellantis汽车集团中国研发中心技术运营总监及AI研究院负责人
新能源汽车出海关键举措
核心策略:新能源汽车出海需依靠“技术协同+本地化研发”双轨并行,依托中国研发中心实现全球市场的精准切入与持续深耕。
技术实施路径:通过联合开发定制部件实现供应链参数全球同步,并开展区域差异化研发——欧洲聚焦电池低温性能优化,中国强化车机交互,成果全球共享。
体系能力建设:构建多区域备份的韧性供应链,突破芯片等关键环节;同时设立专业合规团队应对欧盟GDPR等数据法规,筑牢出海合规屏障。
产业生态布局:联合智能驾驶、充电运营等产业链伙伴推动“抱团出海”,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协同,提升中国智能汽车全球竞争力。

05
杨 钰 先生
中环新能源首席财务官、投资中心负责人
新能源出海的动因与实践
出海必然性:根本动力在于国内市场面临激烈价格竞争与毛利率压力,而海外市场则具备更广阔的增量空间和可观的盈利回报,早期进入欧洲市场的项目年化收益可达约10%。
出海原因:为应对日益加剧的海外贸易壁垒,如美国的高额关税与“新疆成分”限制,企业必须通过在海外建立本土化供应链以实现合规运营。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也通过分散产能布局间接调控全球供给结构。
战略布局:当前战略布局已呈现前瞻性动向。以中环为例,公司正积极推进与中东、冰岛等区域的合作,其底层逻辑在于:新能源赛道关乎未来国家能源安全与全球竞争力,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格局重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共话圆桌
Q1:新能源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庞阳:“碳中和”时期的全球合作共识,转向“能源转型”时期“能源安全”的排外因素。中国企业如何平衡海外“能源转型”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与“能源安全”和“能源独立”对中国产品的抵触。探索新的海外合作模式。
董博:不同区域挑战差异显著,如印度需要技术换市场,头部客户有越来越强本地化需求;欧美市场本地化成本高、缺技工、没有供应链;美国对能源设施来自中国的安全性存在顾虑,但实际需求客观存在。
曹帅:中东市场要求本土化与解决当地就业,美国市场政策波动性大,企业投后可能因政策突变导致预期收益无法达成。
王亮:国内市场内卷倒逼企业出海,部分企业仍延续低价内耗模式,以及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管理适配和售后服务。




Q2:新能源出海的未来格局、优势与目标
庞阳:市建议按国家和地区分类开展合作。新能源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需要从科学原理,技术路径,商业模式,金融工具,整体规划未来的能源体系和产业发展。
董博:未来胜出者将是具备场景方案整体设计和实施能力强的企业,配给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储能系统和服务“销地产”模式;优势在于综合方案输出能力,目标是实现健康出海,与本地企业生态相结合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曹帅:需推动全产业链出海,积极寻找当地合作伙伴;优势体现在技术积累与项目经验,目标是实现长期、深度的国际化布局。
杨钰:市场难形成独家垄断,可通过在海外构建供应链实现布局;优势集中在成本控制与完整产业链,目标是抢占海外市场份额并创造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