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PE/VC同学会组织参观学校创新学院

2025-10-22|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为助力复旦科创生态圈建设,促进母校科技创新成果与校友资本高效对接,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强化学院-校友-产业生态协同,1021日,第十二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走进复旦三家创新学院。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PE/VC同学会约20人一行,通过实地参观、学院介绍、重点项目路演及现场交流等环节,深入了解复旦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与转化潜力。感谢校外合作处、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的支持。


走进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


图片


上午,在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的交流环节中,副院长刘琦带领参会人员参观了交叉一号学科楼的展厅,集中展示了学院在微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多项前沿研究成果。


图片


座谈由张慧君副院长主持,他首先对到场嘉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参会人员与学院代表。


图片


王建禄副院长系统介绍了学院的整体情况,包括学院的成立背景、组建模式、师资配置与学生培养体系,以及当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他特别强调,学院未来十年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并回顾了学院在学科发展历程中的多项关键贡献,同时详细阐述了各创新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规划。他指出,学院以打造国际领先的学术高地为使命,致力于支撑行业头部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产品和系统的自主创新。


图片


PE/VC同学会创始会长邵俊在发言中指出,本年度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创新组织走访六所创新学院,是非常宝贵的交流机会。他简要介绍了同学会的发展历程与大赛宗旨,并表达了对学校创新创业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支持的期待。


在项目路演环节,黄张成研究员汇报了感算融合光电探测器项目。他首先分析了当前光电探测器的市场规模、技术需求与发展趋势,指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牵引下,传统探测器在信息维度和数据处理规模上面临严峻挑战,感算一体新架构为新一代探测器技术带来重要机遇。他重点介绍了团队在量子点感算融合光电探测器单光子感算融合光电探测器等方向的研发进展,阐述了其技术优势、团队构成及未来产业化路径。


图片


校外合作处处长周曦在总结中充分肯定本次活动在链接科研与产业方面的积极意义,并表示期待后续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他欢迎各界进一步对接学校相关科研平台,包括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副院长刘琦补充指出,当前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除依托国家与学校的支持外,亟需产业界与资本界的深度参与。他希望更多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走向应用,并呼吁广大校友共同助力,形成科研资本产业有效联动的转化生态。


图片


走进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图片


下午,大家走进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齐立哲老师引导校友们参观了集群机器人系统实验室与智能工业机器人及装备实验室,现场演示了智能酿酒机器人系统、柔性鞋服制造技术装备以及智能荒漠种植机器人等代表性成果,展现了学院在面向产业与实际场景的机器人系统开发方面的扎实积累。


图片


座谈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柴宏宇主持并致辞。他强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顺应科技与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学院建设的重要方向。


图片


徐凡副院长从学院的战略定位、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做了整体介绍,指出学院以建设国际一流学院为目标,注重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还系统阐述了学院在有组织科研、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的规划与实践,包括在具身智能、数智力学、智能光电、微纳制造等前沿方向的系统布局。


图片


PE/VC同学会会长王廷富发言。他表示,当前正处于产学研协同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时期,欢迎学院师生及创新项目积极报名参与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并期待后续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点对点交流与赋能。


在项目展示环节,杨易凡研究员以智柔体系统创成为题,系统介绍了如何将柔性结构、活性材料与具身智能技术相融合,研制具有环境自适应、自主决策与协同作业能力的新一代智能系统。他展示了包括具身智能植株、智能拓扑软抓手、可视化可编程拟液晶智能超结构等在内的多项创新成果,并分享了相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关键里程碑与发展计划。


魏秉晟博士介绍了“MedCar康养机器人项目。他剖析了当前康养服务市场存在的供需失衡、服务链不完善等痛点,提出以康养大脑+三元大脑为核心,构建具有高水平智能感知与决策能力的人机融合群智康养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其两类核心装备、开放技术生态与整体解决方案。


博士研究生胡林强博士汇报了空地海三维立体机器人项目。作为启元空间-MATRIX空地海无人化矩阵系统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他重点介绍了该系统在实现无人机三维密集集群控制、动态阵型自主调整与人物三元群体智能融合等方面的核心突破。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安防、应急救援、工业巡检等领域,具有高度的技术集成性与场景适应性。


图片


走进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


图片

最后一站,在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陈颉院长引导嘉宾参观其负责的BINARY实验室,现场展示了多项创新科研装置与系统,包括陪伴机器人,AI数字孪生 (AI 智能体)、便携式检测仪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设备等,体现了学院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扎实积累与前沿探索。

图片


刘骁副院长从学科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与科研团队等角度,系统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复旦大学的建设脉络与现状,凸显了学院在整合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与数据科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图片

在项目介绍环节,陈颉进一步分析了全球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学院所构建的“高度融合、协同创新”的科研生态体系。他列举了学院在陪伴机器人、脑机接口、再生医学、神经退行性疾病干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合成生物学等方向的布局,展现了学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国家战略需求所推进的科研探索。

刘骁重点介绍了脑机接口芯片项目。汇报内容涵盖公司概况、市场分析、技术壁垒与差异化优势、产品管线规划等,介绍了由跨学科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展现了该项目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清晰路径与发展潜力。

至此,“复旦之星”创业大赛走进六大创新学院活动圆满收官。期待以此次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打通科研前沿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通道,持续赋能复旦师生与校友的创新实践,推动更多具有前瞻性与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图片

简介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肇始于1958年谢希德院士创办的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是学校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旗帜力量。学院作为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坚的国家队,以培养具有颠覆创新能力和产业变革能力的人才为根本任务,集中复旦大学最优势的教学科研教师,发挥全国高校中唯一齐聚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全产业链布局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立交桥培养方案设计、建设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学院秉持厚基础,重实践,源创新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复旦大学“2+X+Y”培养体系,拓宽专业入口,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视野、具备厚实基础学科功底和丰富产教融合实训经历的复合型高层次并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胸怀的集成电路领军人才。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和全球智能科技发展前沿,聚焦打造面向未来、无处不在、自主探索、持续进化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体,服务人类社会的未来变革。学院的组建,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科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积极回应。学院由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航空航天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超越照明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整合而成,其创建历程充分体现了深厚底蕴与新兴力量的融合。近年来,学校成立了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超越照明研究所等新兴科研机构,聚焦前沿领域,汇聚顶尖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如今,学院集聚优势力量,形成了一个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


2025年,学校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高质量推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领衔,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复旦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加持,是学校重点布局的新工科高地。学院深度融合生物医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前沿领域,依托复旦大学各大直属、附属医院等顶尖平台,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资源链接,形成了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构建了独特的“医工交叉”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有志于站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优秀人才。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学院秉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发展的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创新高地、研发先锋和顶尖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卓越力量。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