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复旦人 | 谈义良:董事长的前线33天

2020-04-30|防控抗疫

年近花甲的谈义良率先垂范,亲自奔赴抗疫一线,并2月20日带领集团40名志愿者逆行,援助武汉养老院中的老人们,这支队伍也是进入武汉的第一支民企力量。


《复旦人》杂志独家专访了民政部赴鄂养老机构疫情防控业务指导组成员谈义良校友。


本期“抗疫复旦人”让我们一起走近谈义良校友,体会他“用行动丈量生命之宽广”的抗疫故事。



▎采访撰稿常煜华  97级中文系校友


谈义良



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民政部赴鄂养老机构疫情防控业务指导组成员、九如城集团董事长


谈义良至今难以忘记,2020年3月23日从武汉撤离时的场景。


“一路上,看到我们车上的支援队标志,行人随时随地停下来向我们大喊‘谢谢你们’,警察向我们敬礼,私家车司机摇下车窗向我们挥手……武汉老百姓这些自发的欢送,太让我感动了;真是太好的城市,太好的百姓。


潮水般的欢送之情,发自肺腑的感激。


在刚刚过去的33个日夜里,谈义良率领的40人队伍在武汉援助着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这个群体并不占据公众的视线焦点,却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多的恐惧和生存压力——那就是武汉养老院中的老人们。


出发:

“老大”带头,2小时212人报名



59岁的谈义良是九如城集团董事长,在江苏创立和发展养老企业已近12年。疫情期间,他带领的九如城支援队是全国民政系统中第一支进入武汉的民营企业队伍,不但援助了当地养老院的200多名老人,还全程参与武汉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指导培训,并向国内外输出防控经验。


4月11日下午,在网上会议室见到谈义良时,他已经解除医学隔离,重返满满当当的工作日程。



这次去武汉,并不是他第一次当救灾志愿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正在甘肃的戈壁滩,得知汶川灾区有些偏僻的山村缺医少药,而大部队又进不去,就当起“人肉快递”,冒着余震风险,背着足足25公斤的药品、奶粉等,徒步7公里,给住得非常分散的村民送去。



2008年,谈义良(左三)在救灾现场


当时他是房地产企业老总,第二年,开始投身养老行业。面对今年的疫情大灾,他很清楚此刻的自己可以帮到什么。


“2月中旬,民政系统在组织队伍跨省市支援武汉的养老机构。我们九如城有这么多年从业经验,发展到了120多个机构、500多个社区中心,分布在40多个城市,之前也积累了1个多月的疫情防控经验,完全有能力去救援。”


2月13日下午4点多,他接到上级部门关于组建支援队的通知,5点就在公司内部平台发出号召书。考虑到事关生死,他让员工自愿报名,没想到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竟一下子收到了212人的报名。


“我是党员我要报名!”“我是医护人员我也报名!”看到这么多请战信息,谈义良心头一热。政府给到的是40个志愿队名额,他在报名表里筛了一轮又一轮,挑出精兵强将,其中不乏公司总经理和养老院院长。


但其实,员工们也在被谈义良激励着——因为他自己第一个报了名!


是的,身为“老大”,年近花甲,他完全可以指派别人上前线,但偏偏自己冲在前头,以至于还有朋友搞不懂:“哪有董事长自己去的?”


但是谈义良有自己的理由。


“我知道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很多企业家会捐钱捐物,自己去一线的不多。但我是这么想的:第一,我这个董事长平时倡导公司价值观时,一直在讲责任、讲担当,现在武汉的老人有这个需求了,能亲自去帮助,不是能实实在在呈现企业价值观了吗?第二,你的态度会影响员工,我告诉所有人我带头,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他们会觉得连老板都去了,我们还怕什么呢?第三,我自己有不少应急救援经验,可以更好地掌控和管理不确定因素,而且我是国家民政部、发改委、卫健委的专家,可以总结一线的经验来为抗疫做更多。”


热血集结,迅速完成。紧接着就是培训与物资筹集。线上培训在报名完成的第二天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主要包括个人防护、院内感染和防控物资的使用。而筹集应急防控物资却成了大问题。


“2月中旬,防控物资还是很紧缺的,我们公司调动了库存备用口罩,又去厂家调配货源,还从国外买N95口罩。”最终公司备齐了1200套防护服、1万多只口罩、2万副手套。


富有户外经验的谈义良还指挥大家筹措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包括帐篷、睡袋、户外做饭的工具、大米、榨菜、矿泉水……物资打包装了满满一卡车。谈义良这么想:“要预估到最困难的情形,没有任何供给我们也要能保证生存一周。”


2月18日,物资到位。2月20日,包机出发。


至此,谈义良带领的这支队伍成了和“国家队”一同进入武汉的第一支民企力量。


作战:

对阵病毒,不断更新“打法”



“我以前去过武汉很多次,但这次下飞机就感觉不一样。”


2月20日晚上7点多,谈义良一行40人抵达武汉,一下飞机就被告知都要穿上防护服。气氛蓦然紧张起来。


坐上大巴后,一路上特别安静,除了所乘车辆的行驶声,就听不到别的了。用谈义良的话来说,那是一种“叫人受不了的安静”。


到了第一家养老院门口,远远看见20几个人正在排队上救护车,车上顶灯转动着幽蓝的灯光,谈义良看得心里一阵冰凉。“就像在夜色里看到幽灵……平时有救护车从身边经过,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但这个场景里你真的会感到恐惧。因为你知道这些人乘救护车是去隔离的,他们要么已经感染了,要么是疑似或密切接触了。”


显然,疫情在发威,养老院也在迫切需要他们来增援人手,并尽快遏制病毒的传播。


2月22日,支援队正式进入四个护理区,负责该养老机构B栋的9楼到12楼。


“我们在这个养老院待了16天,最大的压力是个人防护。”和援鄂医务工作者一样,对养老服务支援队来说,保证队员们的零感染也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为此,谈义良迅速组织起设施和流程的重塑,设定了3区2通道、5区25步法等工作法,把病毒污染途径一一切断。


工作人员在养老院进行消杀


这场战斗太过特殊,凶险的“敌人”是看不见的。谈义良不停地根据情况调整着管理团队的方案。


为了保证每个队员的防护动作都不变形,谈义良建立了一套机制。比如,队员们的住处叫“安全岛”,出“岛”的队员有没有达到防护标准,回来的队员必须消杀到什么程度,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把关考核。


新流程的运作效果是明显的,院内感染被控制住了。但一段时间后,随着乐观情绪渐起,谈义良发现有些队员开始思想松懈了。他又拿出了老总的狠劲,连续三天评选个人防护做得最差的三名队员,被评到的人第二天不得上班,到指挥中心谈话!


三天一过,情况大为改观,谈义良又改为评选做得最好的前三名,予以表扬。


员工眼里的谈义良也并非只有威严。谈义良特地带了移动Wi-Fi到武汉,规定队员每天要和家人视频通话半小时;养老院的原有人手不足,谈义良用自带的米和豆子做早饭给大家吃。员工互相打趣:“我们在吃老总烧的饭了!”


坚守:

挨着骂也全力以赴



在第一家养老院奋战16天后,院内感染被成功控制住,连续2次核酸检测中,福利院老人、员工、支援队员,全部显示阴性。之后,全队只休息一天,又赶赴当时武汉情况最艰难的养老院——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接管3个护理区,49位老人。又是紧张的16天。


两场战斗,都不是一个平静的过程。除了管理上一刻不能松,在照护老人的业务上也要不断消除着障碍。


“做养老,做的都是小事。”这些“小事”包括帮老人清洁口腔、喂早餐、打针、喂药、擦身、消杀房间、消毒日用品……


工作人员为老人做日常护理


但真的容易么?


初来乍到,队员们首先要面对老人们的抗拒心理。有的老人一见到陌生人,排斥感顿生,觉得“你们这些人会带病毒进来”。还有一名老太太,看到护理员穿了黑色的防护鞋套进来,立刻大骂:“你穿这个黑色鞋子,我们武汉人送葬才用的!”为了照顾老人的情绪,队员不得不把这些质量非常好的防护用品收起来。


日常护理,因为穿戴了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和口罩手套,体能消耗也会大大增加。之前养老院人手不够,顾不上给老人洗澡,有的老人已经十几二十天没洗过澡了;支援队的护理员们三个服务一个,把老人搀扶进浴室细细清洗,洗完两位老人,就有护理员喘不上气,险些晕倒。



除此以外,为执行严格的防控标准,还需要跟老人乃至院方的员工磨合,用自己的行动去一点点取得对方的理解,改变对方的意识。“故事太多太多啦。”


然而,支援队没有委屈,只有理解。“我们深深地感到武汉的老人不容易。”谈义良看到的是,封院几十天,老人和家人没法交流,缺乏生活用品,眼看着其他一些老人和工作人员被隔离,内心很担忧。有的老人家里也有亲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特别焦虑,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这种时候,作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他们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还要帮助做好心理疏导。


所有的付出,老人虽然不说,但内心感受得到。送别队员的时候,老人们在电梯口流着泪,抓着队员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研究:

火线编写防控指导手册



除了在养老院照护长者、防控疫情,谈义良团队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实战经验的总结和输出。


谈义良是民政部赴鄂养老机构疫情防控业务指导组成员。在武汉,他们在援助两个养老院的同时,还负责帮助其他区级养老机构的防疫管理,包括撰写方案和培训辅导。


民政部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及被感染养老机构防控指南》也是谈义良他们在本部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武汉前线的情况总结编写的。每一个工作法,都是从一线服务中摸索出来。支援队里的公司高管,也在当“护工”;董事长谈义良,也要每天穿上防护服进出老人的房间,“要不然你怎么能把方案梳理出来呢?”


武汉实战经验的推广,可以帮助其他地区的养老机构快速提升防控能力。谈义良参加编写的《疫情下养老机构运营管控手册》,被迅速印刷5万册,免费发放到全国100多个城市、1000多家机构。后来,他们还做了一份国际标准,制作成英文版,为国外有需要的养老机构提供方案……


撤离:

被武汉人深深感动


在武汉待到三周之后,谈义良开始明显地感到武汉在转危为安。


“3月中旬开始,从驻地去养老院的路上,开始看到车子了。3月下旬离开时,街上可以看到人群了。武汉就像一个人在早晨慢慢苏醒过来。”


武汉的人民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所在的养老院,食堂的工作人员感染了,没有人做饭,当地民政局的干部们跑过来烧饭给我们和老人们吃。真的,那时觉得有饭吃就是很伟大的事。”


3月8日那天,谈义良希望能为女队员送上鲜花,但当时武汉封城之下没有花店营业。社区志愿者得知后,几经周转为女队员送来了鲜花。


临近任务结束时,队员们的头发都很长了,一位理发师小伙子站了10个小时,为每个人义务理发。“他说他是武汉人,要感谢我们来支援武汉。”


支援队在路边拍摄集体合影的时候,有个女孩子路过问:“你们是来支援武汉的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二话不说转身把一袋子食品送到队员手上,还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谈义良每谈及此,都忍不住动容:“要感恩武汉人!”


归来:

继续用“长期主义”耕耘养老



3月23日,谈义良率队回到江苏,实现了出发前一晚写给员工家属信件中的承诺:“保证给大家带回你们健健康康的家人。”


隔离14天期间,他也没闲着,通过网络给员工开了10天业务课,每天上午上课,下午组织讨论。他对他心心念念的养老事业从没有一刻放下。


其实,在2009年以前,谈义良早已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坦言“赚了很多钱”,却总是还惦记着“怎样更有价值地为社会做点事情”。并且,这想法决没有停留在情怀上,而是说干就干,“我在复旦读MBA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老谈是崇尚行动的”。



他成立了九如城集团,“九如”两字,来自《诗经·小雅》的一段祝寿吉语:“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满满地寄托着谈义良的创业初心:让天下子女尽孝有道,让阳光照进长者的心田。


不过,谈义良也深知养老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光靠公益,难以支撑;要做商业,谈何容易!于是他给企业订的第一个九年计划,就是三年研究、三年建设、三年运行,力求探索出一个独特的可持续模式。他把在房地产业赚到的钱,大把大把地投了进去。


“我已经想好了,一共有三个九年计划,27年,能做得出来就做,如果做不出来,那么我也75岁了,可以退休了。”


为什么费时费力去做这样一个行当?谈义良的答案是——社会需要。“养老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未来,老龄人口会占到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从现在开始就要探索区域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热爱长跑的谈义良,把做养老理解为“跑马拉松”。是的,年近六旬的他已坚持跑步20年,跑过56个全程马拉松,平时每天至少5公里,每月两次20公里。他说:“跑马拉松这种那么枯燥的事也能做下来,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现在有个新词叫‘长期主义’,就是持续去做,不问回报,我做养老也是这么做。” 



同时,他把不断学习看得很重。此前,他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一路研读MBA、EMBA、DBA,笑称自己“比较专一,后半段的学习都是在复旦完成的”。小事,他总是自己思考;一旦涉及商业模式的调整这样的大事,他会找到管理学院的老师,虚心求教,共同探讨。


就这样,带着前半生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坚持不懈的“学霸”劲头,谈义良带着九如城创造了很多“首次”行动,不断尝试新做法,一步步向前挺进。“这十几年,我们见证了行业的发展,第十年时公司还出现了盈利的迹象。”如今,九如城已经在第二个“九年计划”中,即三年超越、三年引领、三年国际化。


在武汉33天,谈义良每天坚持写“战疫日记”,也对事业屡屡有新的领悟。他写道:“我们每天都是在重复些琐碎的事情。而我们带来的是无数长者晚年的安详与幸福,让无数子女有更多精力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中。”


不但是他个人,他的团队也有了新的心理体验和改变。“这次援助武汉的经历,让我们整个团队的价值观认同感都在上升。这份责任和担当,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做养老行业必不可少的支持。”


路还很长。不过谈义良知道,他的“长跑”一定会继续。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统筹策划|恽小婧 褚菊梅

 文字撰稿|常煜华 97级中文系校友

 图文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