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级计算机系校友臧伟胜:走入内心,缔造人生
走访同学:21级工研院硕士李冲
臧伟胜学长是复旦94级计算机系校友,并于2016年攻读复旦工商管理硕士(MBA),在从事IT行业十余年后,转型进入心理行业,臧伟胜学长开创了“互联网+心理平台”的商业模式,现任上海元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CEO。
复旦求学经历
Q:请问一下您当时在进入复旦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计算机专业?
A:其实当时选择计算机专业,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在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还远没有现在普及,当时的我对计算机的认识主要来自报纸,觉得计算机可能是比较前沿的领域。真正考上的时候,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很喜欢计算机专业。
Q:您在复旦学习计算机时,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让你感到遗憾的?你从中获得了那些经验?
A:当时放弃考研这件事,是让我稍有些遗憾的。当时面临工作和读研的选择,最终选择了直接工作,因为当时研究生还没像现在这么的普遍,本科生已经足以在上海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再加上缺少前辈的经验,所以考研的意志不是很坚定。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读研的话,可能大学生活会更加精彩一些。我认为,在大学里面去学习前辈的经验是很重要的,他们能够成为你的引路人,给你提供宝贵的意见。
工作与创业
Q:你刚毕业时的工作情况任何?是否喜欢从事代码类的工作?
A:刚毕业的时候,我当时是留在我们复旦的一个校办企业,基本上形势挺好的,各方面都挺好的,所以就留了下来。我觉得写代码是很有趣的,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
Q:是什么驱使您离开工作了十余年的IT行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
A: 在读大学时,我虽然是一个理科生,但是我也很喜欢去文科图书馆。在那时,我就对人文类的学科很感兴趣,我想这也得益于复旦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开始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我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晚上还有周末会去做公益,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一些病人,小孩。慢慢的,我重拾起对于人文的兴趣,开始对“人”更加感兴趣。我大概是14年底开始决定要学做心理咨询师的,其实我对心理学很早就感兴趣,11年就开始学习心理学。当时参加了一些培训,但是没有想过会从事这个行业,觉得这行离我还很远。
Q:互联网+心理平台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时候酝酿出来的?您有何感悟?
A:15年的时候,互联网行业的机会逐渐减少,我就在思考新的发展方向。我决定回到学校去,补充知识的同时,静下心来思考,于是我就去读了MBA。在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选择了心理行业创业作为主题,分析当下心理行业的问题,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就在这段时间,我迸发出了灵感,将我擅长的互联网技术和心理行业相结合,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篇论文完全成型的时候我就决定开始创业。
Q: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选择员工时,您更看重员工的哪些品质?
A:首先,我会看他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因为其他事情我都可以教,比如说你对心理学不了解,但你想干这一行,我们可以给你培训,这里有成熟的体系能够把你带出来,这没有问题,但是你一定要足够热爱,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次是你的学习能力,心理方面也有很多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这些东西仅仅通过读书是没法掌握的。事实上,一旦你有了足够的热情,学习能力往往也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
学长寄语
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胜任工作,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个人多维度的成长,尽可能地去拓宽认知,不要被一个专业所局限。对于你内心渴望的东西,就去追寻,去经历。只要你去认真的去做事,去学习,人生中就没有什么时间是浪费的,这些东西终究有一天会被用起来,而你的未来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被逐渐建构出来。
访谈感悟
在这次校友云走访活动中,臧伟胜学长耐心细致得分享了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这些经验与感悟不仅仅是关于学习,工作,更有对人生的思考,对内心的剖析。通过与学长的交流,我更加认识到,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我们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而面对内心的焦虑与迷茫,我们不妨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来看,人生的每一件事情的都有其价值,而事情的意义,只有在未来的某个点,才可能体现出来,你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