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法学院博士王翠敏:师以匠心 笃行致远
走访同学:22级法学院硕士庄语滋
王翠敏校友,复旦大学民事诉讼法方向博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方向博士后,现为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诉讼与司法制度、资源法治、工程法学。担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行为法学会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工程法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先后承担山东省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钢城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日照市仲裁委仲裁员、市中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社会服务工作,运用学术理论反哺司法审判实务,怀揣无用之精神,奔赴有为之志业。
01 育人先育己
王翠敏校友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至今已有17载,在走上教书育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时,她对于这条道路究竟意味着什么所知仍然有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还是在边行路的过程中渐有感知的。“教学的幸福感源于教育工作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是育人先育已的不断自我成长;这种幸福感源于让抽象的法学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能够让学生把法治的理念、衡平的规则、公平正义的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挑战。”“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法治的精神才能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02 与复旦结缘
高校教师需要关注专业前沿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永远保持一个学习提升的状态。“永远年轻、永远可塑既是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要求,也是幸福的所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即在高校工作的她选择了读博深造,也由此结下了与复旦的情缘。上海的开放、创新和包容,复旦“自由而无用”的民间校训,对于进一步寻求学术深造的王翠敏而言是叩响心弦的吸引。
“学术研究和写作是学者主体性的表现,应是最不异化的劳动方式。当年,复旦是国内少有的不将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C刊作为考核指标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去畅想、创意、探索、实验、发现和创新的自由,给学术研究的自主性提供了空间。”学术之路道阻且长,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特别需要摒弃浮躁的心态,唯有坚持精神上的独立与思想上的独立,才能够摆脱一些成见和愚昧。不要太急功近利,这是她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鞭策和警戒。
03 在瑞典访学
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学是在复旦读博期间进行的,北欧国家的整体学术氛围宽松且自由。去瑞典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时候,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恶果日益显现,国内环保法庭的成立方兴未艾。带着这个问题,王翠敏在瑞典完成访学研究计划,与当地教授合作撰写了两国环保法庭设置和程序规则比较分析的相关论文。此外,王翠敏对当地的生活节奏也印象深刻。瑞典是高福利社会,虽然经济很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淳朴,生活和个性就是完全的Fika式慢生活,崇尚极简主义,人们每天10点钟上班,16点钟下班,非常闲适。
04 高校老师的日常工作
高校老师的工作首先是讲好每一堂课,不断磨炼教学技能,不断寻求教学方法创新,在《民事诉讼法》等专业理论课和实务训练课中探索模拟法律诊所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应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通过录制线上课程,将新科技时代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中,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积极投身实践创新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省模拟审判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建筑类院校建筑法律文书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调研,在实践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收获另外一种师生友谊。三是深耕“错位发展、协同育人”的工程法学特色人才培养;四是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注重科研成果与社会接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上述工作之外,王翠敏还承担了山东省复旦大学校友会的相关工作,在过往的数次复旦校友会线上线下走访活动中,为在校生同学们向已毕业的山东师兄师姐访谈取经搭建宝贵而温暖的桥梁。如今山东省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在即,通过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山东省人才集团等平台,汇集校友力量,为聚才兴鲁贡献更多的力量。
05给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的建议
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磨炼的过程,从选题开始就需要多找导师把关,确定这是值得写的题目;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和学术训练;期刊在审稿过程中会考察作者是否有独立的见解,论证是否严谨和合理,这要求写作前期阅读大量的文献;文章完成之后,仍需要找同行提意见,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能够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看到一些有趣的点,把一个具体的事情解释清楚,都是很不错的收获。“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对于法学研究,再好的天赋也需要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