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第二届公益论坛成功举办

2021-12-23|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2021年12月17日,“向善向上 同心同行”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第二届公益论坛暨复旦公益俱乐部2021年会在上海C3M北外滩艺术馆成功举办。

本届公益论坛由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主办,复旦公益俱乐部承办,十余位公益人到场,分别通过“重新发现公益、社会和社会组织的价值”主旨演讲,“如何用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公平”和“从社会参与到社会创新”两场圆桌讨论展开了深入交流。

在主讲环节,恩派公益创始人吕朝上台,详细讲解了当前环境下公益的价值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中国,政府、商业和社会是三个互有交集的圆,如果社会组织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也就成了无本之本。我们用了40年发展出了一个市场, 我们要再用40年发展出一个社会。发展市场最重要的是发展企业, 发展社会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组织。开明的政策环境,充沛稳定的慈善投资,配套完善的中介服务,推崇公益创业的社会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组织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政府象扶植创新企业一样扶植优秀的社会组织,对不同背景、不同 “级别”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免税政策等优惠条件上一视同仁,打破“慈善垄断”,制定和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标准体系,使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进入良性轨道,制定与引进经济和科技人才相类似的吸引人才政策。一大批最有使命感和对社会创新最具偏好的“慈善投资人”寻找着意图改变世界的社会创新者,公益资源的供需双方能通过各种场合和技术手段迅速找到彼此的,有类似风险投资机制的“公益创投基金”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启动资金。一个个公益想法在这里会得到从创意、到孵化再到实验的全程跟踪服务,公益孵化器、能力建设培训、咨询、评估、资金中介、法律、财务服务一应俱全,各种公益媒体发达、使得慈善信息唾手可得。在这样一个全民向善的氛围中,人们热烈谈论着自己的公益创意,对社会创业家的报道被媒体争相追捧,人们衡量年轻人成功的标准由只是创富变成了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涌现出来的创新者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我们所有人都应当携起手来,怀揣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去付出、去贡献、去努力。”

在以“如何用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公平”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上,为中国而教总干事荆攀、禾邻社创始人卢璐、天使知音沙龙自闭症项目负责人石渡丹尔、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汪星宇、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张霞(以上嘉宾以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分别简要介绍了各自所在组织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并一一解答本场圆桌的嘉宾主持卢璐提出的问题。


其中,汪星宇在回答“为什么在毕业后选择投身公益事业”时提到,“在复旦求学期间,有一节后现代哲学课触动了我,我当时突然意识到,所有工作、学习的本质都是用时间去换取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对我来说,做公益、关注教育,就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我在探索自己的人生的同时,也帮助着孩子们探索他们的人生,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来自于当年母校精神的浸润。”


在回答关于所在组织在教育方面所做出的的创新并如何通过创新推动教育公平时,荆攀指出,“教育的创新更多在于流程上的创新以及老师思维的创新。我们将老师输送到贫困地区,真正了解当地教育的痛点和挑战,围绕乡村教师作全能的建设,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闭环,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学生,逐步缩小中国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卢璐则称,“我们将文艺工作者带入了乡村孩子的教育当中,利用乡土本身非常丰厚的自然资源去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当优质的课程和教育者流动起来的时候,就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石渡丹尔提到,“天使知音沙龙在特殊人群教育方面所做的创新就是将自闭症儿童视为普通孩子去教育、培育,我们用音乐把他们的耳朵打开,打开他们与人沟通的心门,然后,还要开设属于这些孩子的语文课,语言课,数学课等,像普通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张霞表示,“在之前的几十年,最大的创新项目叫希望工程,就是让孩子们有上学的机会,我们做的事叫梦想工程,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

在以“从社会参与到社会创新”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上,中国“黑暗中对话”创始人蔡史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工部医务社工简杜莹、复恩法律理事长陆璇、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及主编孙海燕、上海睿家社工服务社总干事王梅艳(以上嘉宾以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五位复旦公益人讲述了各自参与公益事业的契机和成为社会创新者的故事。


蔡史印谈及自己将“黑暗中对话”带到中国的契机,“2009年,我作为一名体验者走入了海外的“黑暗中对话”场馆,“黑暗中对话”以角色互换的体验形式代替传统的授课或捐赠,将参与者带入黑暗的环境,体验视障人士的生活,甚至得到视障人士的帮助,让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或存在能力上的差异,但我们始终是平等的。将“黑暗中对话”带入中国后,我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创新,其中就包括黑暗跑团,目前黑暗跑团的成功,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反响,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被平等看见。”


简杜莹为大家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起的小布家园项目,“我们发现,很多大病患儿的治疗过程当中,对患儿家庭的关怀往往被忽略了,我们的患儿家长以前会睡在医院走廊、楼梯角,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用在对孩子的治疗上,于是,我们联合基金会、社会大众,在上海复旦校友会的支持下完成了这个项目。公益是有温度的,有影响力的,身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一名社工,我希望可以坚持做一名公益人,帮助更多的孩子。”


陆璇表示,“在求学期间,我就受到身边大批从事公益事业的校友的影响和感召。毕业后,我从志愿者做起,一步步走到现在。创办复恩法律,就是为了通过法律学术研究、社会组织法律能力建设、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来促进社会组织依法合规运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同时,复恩法律也关注公益法律人才的培养,通过“公益律芽发掘计划”选拔优秀的法学院学生及青年律师加入训练营,启发和引领他们加入到公益法律行业中,为公益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助人自助是我的理念,即在服务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逐步疗愈自己。”王梅艳说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善的种子,我心中的种子是在复旦求学期间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我相信还会有更多人在某个时间节点,某种境遇下受到触动,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最后,本场圆桌嘉宾主持孙海燕指出,“我始终认为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座的各位复旦公益人先一步进入到了公益的河流里面,也期待着更多人的加入和参与,在公益的大河中相通、相融,汇聚力量。”

论坛间隙,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处长、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校友会执行秘书长杨增国上台致辞。他首先对所有投身公益事业的复旦人致以了诚挚的问候和感谢,并向所有嘉宾介绍了上海复旦大学公益工作情况。“校友是母校最宝贵的名片”,所有复旦公益人如繁星般闪耀,也照亮了每一位后辈前进的道路。同时,他也强调了开展公益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以公益精神熏陶每一位学子,让他们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地将“团结、服务、牺牲”融入到生活之中。

随后,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分管公益的副会长华彪上台发言,他指出,“公益行业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大协同背景下,公益行业也进入了跨界合作、资源共享、价值共享的时代,需要一个协同成长的空间来保持行业活力,一起来解决社会问题。感谢现场所有公益嘉宾的智慧碰撞,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复旦校友、组织、企业加入我们,让更多的公益资源汇聚在这个平台协同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形成人人皆可慈善的氛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人持续不断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向着真、善、美,向着更公平、公正的未来不断前行!祝愿复旦公益俱乐部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勇担社会责任,越办越好!希望每一位复旦公益人在一步步成长中,成为母校的骄傲!在百年复旦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