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社政学院本科王益爽:行而随缘,终得其所;星之所愿,无远弗届

2024-09-12|校友走访





08级社政学院本科王益爽:行而随缘,终得其所;星之所愿,无远弗届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学长学姐面对面

走访同学:2021级基础医学院本科生陈雪婷

 

【志愿填报】

复旦大学心理学专业,是王学姐一个随心的选择。2008年,复旦及其所在城市上海的独有魅力,让她毅然决定将自己的未来四年托付于此。专业方面,对于数学和物理,学姐虽能驾驭却无热情;对于医学,学姐因畏惧解剖而退却;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神秘与深邃则成功激发了学姐的浓厚兴趣。

然而,入学以后,王学姐意外地发现,那些曾经试图避开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实验,甚至神经解剖学,竟无一遗漏地出现在她的课表上。这些看似不期而遇的挑战,却在不经意间赋予了她跨学科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日后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虽然起初让她觉得略显繁琐,但回望过去,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她宽广的知识基础,培养了她在复杂情境下运用多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传达这样的心声:填报志愿时,务必深入了解专业的实质,每一次选择都蕴含着未来的无数可能。虽然选择背后往往有着不可预知的缘分,但正是这份慎重与深思熟虑,铺就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复旦印象】

彼时,大家都争相选“哲学小王子”王德峰的课。然而,王学姐错过了抢课时间,只选上了陈果老师的课——那是陈果老师第一年开课。无可奈何之下,王学姐来到了陈果老师的课堂,却发现这是一场意外之喜。学姐回忆道,陈果老师不仅气质出众,而且讲课内容非常有趣。令一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成长的王学姐大开眼界。

王学姐对复旦整体的开放氛围印象深刻:教学楼和各种讲座都是全开放的,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学校都欢迎。她记得有一次在光华楼东辅楼自习时,看到一位打扫卫生的阿姨在空教室的第一排看书,课后铃响后她开始打扫卫生。这个场景让王学姐深刻体会到复旦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精神。

【学工与职业成长】

在复旦大学的求学生涯中,王学姐在校园礼品屋的兼职之旅不经意间播种下了一颗职业成长的种子。她每周一至两次踏入那个充满创意小物的空间,虽然初衷仅是为日常增添一点不同,却未料到这将成为职业生涯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彼时的礼品屋,尚没有高科技的商品管理系统,每一件商品的标签与编码全凭记忆来记住。至今她仍清晰记得那款热销钥匙扣的编码“100516”,仿佛是那段时光的独特印记。

岁月流转,这份早期的“玩票”经历竟如同埋藏的宝藏绽放光芒。去年,王学姐所在的公司启动了一项文化创意项目“开窗计划”,旨在发掘并扶持孤独症儿童的艺术潜能,将其转化为持久的经济支柱。在策划产品线时,她惊异地发现,昔日礼品屋的点点滴滴成为灵感之源,产品清单信手拈来,皆因那些曾亲手触碰、推销的物件早已深深刻入脑海。不仅如此,与供应商的沟通技巧、商品出入库及库存管理的流程把控,均得益于那段兼职时光。

在学姐看来,这是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的生动诠释。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经历,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于你,成为职业生涯中宝贵且不可替代的财富。每一次尝试与努力,都是自我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砖一瓦,铺就通往成功的多元化路径。

【筑梦星空】

本科毕业后,王益爽学姐的足迹跨越重洋,绘就了一幅关于探索、转变与奉献的斑斓画卷。2013年,心理老师的一句大事问你的潜意识如灯塔指引,她踏上赴德求知的航程,起初仅为拓宽眼界,却意外地在异国他乡收获了学术的深度与生活的广度。德国的岁月里,王学姐一面在语言与神经认知心理学的海洋中遨游,一面在中餐馆的烟火气中寻觅到了另一番天地,梦想着餐饮创业的蓝图。

然而,新冠疫情的突袭如寒风扫过梦想的幼苗,家庭的牵挂更是心灵的牵绊,最终,她选择回归祖国,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回国后,机缘巧合下,王学姐被引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自闭症康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证了一名自闭症孩童在专业引导下的微小进步,这犹如春日破冰,深深触动了她的心弦。结合自身心理学背景与对社会责任的深切感知,她毅然决定投身这一领域。

在家乡专业的康复机构中,王学姐从初学者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士,应用行为分析(ABA)成为了她手中的利器。然而,渴望不断突破的她,不久便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于是,她踏上了前往北京彩虹村庄的新征程,这里曾经主要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目前也致力于支持自闭症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发展。在彩虹村庄,她成为教学专业督导与全生命周期支持项目的核心推动者。

初涉特殊教育领域,王学姐曾被工作的艰辛压得喘不过气,焦虑与自我怀疑如影随形。然而,正在低谷时刻,一个小小的奇迹唤醒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一个被孤独症困扰、几乎与世界隔绝的孩子,在她的悉心引导下,渐渐学会了回应,那第一缕目光的交汇,让孩子的母亲泪如泉涌。它无声地告诉王学姐,她的努力正在点亮生命的光亮,也重新点燃了她内心的火焰,确认了这条路的意义所在。

在这条不平凡的旅途中,还有一位同行者的身影为王学姐带来了更深的触动。这位同行不仅在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还将这份热爱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刻,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无私分享知识与经验。他的这份纯粹与热忱,也温暖并启迪了王学姐的心灵。

【坚韧与守候】

王学姐深谙“因材施教”的真谛,对每一位孤独症孩子抱持无尽的热情与耐心。她指出当前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施中的普遍痛点,并非真我定制,而是模板化的复制粘贴。王学姐坚决主张,教育康复之路不应受限于单一方法的框架,即便是广泛应用的ABA(应用行为分析),亦需灵活调整,确保每个独特灵魂都能找到最适合其成长的路径。她倡导的,是一种从孩子个体差异出发量体裁衣的教育哲学,旨在唤醒每个孩子的内在光芒。

此外,王学姐还怀揣着构建康复“美食广场”的美好愿景,积极引入多元治疗团队与方法,如同精心调配的菜肴,每一种疗法都承载着独特的风味与功效,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这一创新平台的搭建,将大大减轻家长与孩子的负担,让他们在探索康复之旅时,也能感受到选择的自由与希望的力量。

同时,她也是面临现实困境时不轻言放弃的勇者。面对特殊教育领域内复杂而深刻的挑战,她深知专业知识虽能开辟道路,却难以跨越所有障碍。尤其当贫困的阴影遮蔽了部分孩子的康复之路,单凭慈善的微光不足以照亮每一个角落,寻求更加稳定且广泛的支持体系成为迫切需求。

她也倾力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密集的培训、细腻的督导、深入的观课及严谨的数据分析,她力求将个人的专业精髓转化为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然而,如何保证这份知识的精准传递,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是她不断探索的课题。加之特殊教育本身的压力与挑战,如何维系教师的心理健康,激发并维持他们的教学热情,成为又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她深知,只有当教师的心灵被温柔以待,才能以最饱满的状态,最温暖的怀抱,拥抱每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孩子。因此,如何在高要求与高标准的教育实践中,找到那把开启平衡之门的钥匙,成为她不断求索的方向。

她也指出,相较于肢体障碍者能获得广泛同情与支持,心智障碍者往往遭遇误解与排斥。王学姐希冀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搭建一座理解与接纳的桥梁,让心智障碍者同样享受社会的温暖与包容。因此她倡导大众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孤独症孩子在公共场合的特殊表现。她强调,一次简单的理解眼神,一次宽容的微笑,就能为这些家庭撑起一片晴空,减轻他们肩上的重负。王学姐更鼓励人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孤独症家庭坚强的后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