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她一直坚守在青岛战“疫”一线。她身先士卒,亲手进行了发热门诊的第一例疑似病人的咽拭子和痰培养的采样。
本期“抗疫复旦人”,让我们一起走近韩伟校友,体会一名呼吸科医生始终冲在最前沿,不断磨砺勇气和信心的抗疫故事。
▎文字撰稿:张敏 2013级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校友
韩伟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06届呼吸内科博士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国际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东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二科主任
2020年山东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
2018年中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
17年前在周新老师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经历SARS的时候,韩伟还是一名在读博士,如今已经身为导师的她,和学生以及导师,都在为抗疫无私无畏地展现责任担当,奉献专业知识。这是一场防疫战,也是一种宝贵的传承,复旦和上医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第21天,不眠夜。导师打电话说要派人来支援湖北,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想吃青岛的三文鱼。”
这是上榜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的叶黎文,写在除夕夜的日记。坚强的她瞒着父母奋战在抗疫一线,却跟导师撒娇说想吃青岛的三文鱼。这位打电话来关心她的导师,就是复旦上海医学院2006届呼吸内科博士韩伟。现为青岛市抗击新冠疫情定点医院之一的青岛市立医疗集团国际部主任兼东院呼吸与危重医学二科主任的韩伟,负责该院的发热门诊,她与远在武汉的年过花甲的导师和花样年华的学生,共同奋战在抗疫一线。
▲韩伟(右一)
打磨流程:“不遗漏一例疑患”
1月17日,农历小年。青岛市立医院东院区发热门诊开诊。作为市立医院呼吸科主任,接到任务负责组建市立医院的发热门诊,走在青岛市抗击疫情主阵地的最前沿。
市立医院是青岛市最大的市级医院,东院又地处青岛经济和政治的核心区域,韩伟肩上的担子不能说不重。要做到科学防疫,保证团队步调一致,首先就是要制定规范化的流程。经过与医院医务科、门诊部反复沟通、调研论证,根据国家诊疗指南、门诊条件和人员情况,历经数次修订的本地化的管理方案和工作流程在第一时间落地实施,发热门诊迅速有序、高效地运转了起来。为了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她身先士卒,亲自完成第一例疑似病人的鼻、咽拭子采样、第一个确诊病人的专业查房、第一次污染区远程会诊,及时发现了流程存在的缺陷并进一步完善。
▲韩伟(左一)
严防死守,实现团队零感染
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必须要严格防护。而年轻的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防护知识和经验都非常欠缺。
韩伟积极学习国内外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方案,在院感科的通力合作下,进一步优化了发热门诊的布局设施、制定本地化的院感手册,为科学防疫奠定了基础。在工作中落实院感的培训和监督职责,强化培训,规范流程,安全操作。穿脱防护服时必须有同事相互监督,这是韩伟的发热门诊的规定之一。在她的带领下,全科形成了标准规范、相互监督的工作风气,确保了发热门诊各项诊疗、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韩伟(中)
新科技·战疫情
疫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医疗活动,还造成了市民的恐慌,导致大批患者无法正常来院就诊。医院适时启动了互联网门诊。作为科普学会主委,韩伟积极组织了针对新冠肺炎和发热门诊的基本知识和要点,提供给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行政值班人员和互联网门诊的工作人员,专业、及时地回答病患以及市民的疑虑;同时结合互联网门诊上的提问,进一步优化方案和流程。
传染病的隔离状态也影响了查房、会诊等一般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韩伟在信息中心的协助下,启动多点远程会诊功能,并积极采用新型设备,采用非接触听诊的技术进行资料采集。专科医生在清洁区远程会诊,降低医患感染的风险,同时减少了医疗防护材料的消耗。
从容的背后是科学精神
青岛市的数家媒体采访过韩伟。镜头前的韩伟是一种令人安心的稳,这种从容不迫让人感到踏实。这是因为她背后有一股力量支持着,那就是科学。“有任务到手里要认真解决,做事情要有章法不能乱。要相信科学的力量。”韩伟非常坦然。她觉得,病毒虽危险,在了解“敌情”、掌握科学武器的医生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畏惧是因为不了解和不自信,消除畏惧,就要以科学专业的态度坦然应对。即便科学的光亮暂时微弱,也可以不断照亮眼前的黑暗。青岛不是疫情的“震中”,已经有了一些病例可以学习研究。所以她说,比起新冠病毒,对新冠病毒的无知更加可怕。
同袍之义 人文精神
作为青岛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医院不仅要全面抗击疫情,更要做好正常的医疗工作,确保市民的健康,平衡二者的关键就是科学的组织人力,减少对常规医疗工作的影响。同时由于物资和人员紧张,也迫使韩伟常常考虑最佳人力方案。通过切实实地的考察,她打造了一支高效协作的团队。
SARI是韩伟为发热门诊制定的核心价值,安全至上(Safety)、时刻警惕(Alarm)、尊重他人(Respect)、团结有爱(Integration),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合起来就是SARI(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刻提醒全体医护牢记科室使命与目标。发热门诊注视着同伴脱下防护服的年轻护士,竭尽全力坚守的医生,兢兢业业的保洁员,都是这一核心价值的具体显现。在科室文化的驱动下,科室年轻医护迅速成长,高年资医护勇于担当,形成了对抗疫情的核心力量。
▲韩伟(左三)
导师和学生
每当提起周新教授,韩伟的自豪和崇敬都是无法掩盖的。他的勇敢和专业精神一直是韩伟的榜样。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周老师1月23号就去了武汉的金银潭医院。2003年,周老师是上海呼吸界抗击SARS最年轻的核心专家之一,亲自动手为SARS患者进行胸腔穿刺。危险的事情冲在前面,是老师曾经的样子,也成为韩伟当主任的守则。
▲韩伟与导师周新(左)教授合影
她的得意弟子也在武汉的抗疫一线独当一面,年轻的医生也随队前往武汉支援,对学生的牵挂还是让韩伟无法释怀。隔三差五就与前线连线,缓解他们的压力,解惑临床问题。作为师长,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支持,又像一位知心的姐姐,提供心理支撑和安慰。
面对呼吸传染病高感染率,她坦然说,“这是呼吸科医生的职责所在,也是上医的传统。颜福庆校长一直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公共卫生学科在解放前就是上医的传统学科了。”韩伟说。
我们盼望已久的春天已经来了。经此一疫,一个普通的阳光和煦的下午,也变得珍贵起来。看书,散步,喝咖啡,看看大海和红屋顶,对青岛普通市民已经不难做到;对还没有完全卸下担子的韩伟,还有些奢侈。人们不会忘记,包括韩伟在内的很多医护人员曾经为了抗击疫情不眠不休,冒死逆行。人们会一直铭记这些难忘的时刻,铭记这些可爱可敬的人,铭记这个特殊的春天。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统筹策划|恽小婧 褚菊梅
文字编辑|张敏
图文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