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复旦大学海南校友读书会在友谊阳光城六楼阅己空间文化书店举办分享活动,第二次分享《五百年来王阳明》。
与会的校友与嘉宾有(以报名先后为序):段曹林、郭瑞俊、孙瑜、王格平、杨双星、赵颖、杨光东、吴晓丽、吴秀玲、何素丹、陈哲妤、云励、陈荣禄、李志春、金仕湘、蔡湘培、单溟溟、云晴、陈小云、方筱、王太喜
主持人:孙瑜


重读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历程,忽然想起了这句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心学”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致良知”是我们的追求,“知行合一”是我们修行的方式。
1.中国人有没有信仰?
有识之士常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并为此很是焦虑。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其实是没有分清信仰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仅仅是信仰的一小部分,信仰的领域要宽泛得多。
2.“心学”是什么?
“心学”追求的是“致良知”。
那么,良知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似乎明白,却又说不出来。但是,当我们看到校园霸凌的视频,我们会不忍心看、会难受,就是这一点难受、一点恻隐之心、一点说不出来的什么,正是我们的良知,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如果用孔子的话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代话说,叫“同理心”、叫“感同身受”。
良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那是被我们的良知点亮过的存在。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方法论。
圣经上说: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致良知”也要走小路,通窄门。想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无功而返。我们都说要学习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但这同时也说明,孔子并没有找到通过窄门的路。
“心学”给我们指出一条“知行合一”的路,这条路虽小,门虽窄,但却是可以抵达的。阳明先生用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告诉我们:我可以,你们也可以。
孙瑜:
儒家坚守的是一种信念,维持一整套秩序
儒家自孔子以后,分为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之学强调的是道德心灵秩序,重的是“仁”;荀子及后来的董仲舒,强调的是社会政治秩序,重的是“礼”;儒家主要想解决内心和社会两种秩序。面对西汉以后的乱世,儒家显得无能为力,以致沉寂了七八百年,被佛道所挤压。直到韩愈援佛入儒,他虽然反佛,却把对手的思维模式学过来,让儒学有了拓展自身理论的空间。他参考佛教,引入“道统”的概念,给儒家思想也安排了一个一脉单传的道统,跳过被后人认为是“歪门邪道”的董仲舒,直接接上了孔孟的传统,再到朱熹建立的理学,才使儒学成为可以与佛学对抗的理论体系。
朱熹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让人反感,连人的正常欲望都要被消灭,怎么活?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欲望。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对朱熹和理学有误解。有学生问朱熹:饮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回答: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话合情合理,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是后面的理学家们念歪了经,把正常的七情六欲也以天理的名义消灭了!宋儒演变到最后成为了对正常生活束缚僵化的纲常礼教,成为维护皇权最好的工具。
社会发展到明代,商业变得越来越发达,世俗化的明朝需要另外一个理论,能够放宽人心,证明对日常欲望的追求是合理的、正当的。阳明心学正是打破了僵化理学的禁锢,唤醒了人们内心对自己的尊重。阳明心学对儒家的意义,类似于是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基督教新教改革的核心是个人可以绕过教会,直接和上帝沟通。近代西方的信仰自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心学也是这样。在儒家历史当中,还没有人像王阳明这样重视个人意志的自由。在这之前,天理是什么有一套规矩的解释,到了王阳明这里,我心即天理,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良知去理解天理。良知就是天理,只要你去实践良知,你就能跟天理接近,这就是儒家的新教改革。在儒家思想的范围内,王阳明可以说把道德心灵秩序推到了极致。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依赖于外在权威的道德尊严。
孔子以降,儒家坚守的都是一种信念和维持一套秩序,这与宗教学中的“信仰”有一定区别。王阳明的“良知”应该不仅仅是孟子讲的良心或恻隐之心,还应该有智慧灵性的综合。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传习录》当中。阳明心学是实学,既“传”且“习”,事上练,“习”尤为重要。“习”的过程,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科学的方法论。
蔡湘培:
心学借助了宗教的功能
信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阳明心学借助了出世宗教的哲学范畴来达到入世积极有为的主张。西方宗教改革,关键就在于抓到了一点:我对上帝的忏悔只需要自信皈依,不需要借助教庭的他信来赎罪。阳明心学也是同理,它主张人人心中自有圣人的种子、如同佛教佛性说的,人人心中有佛种,要依靠自我修持开发。属于积极的违心主观学说,类似于尼采的超人哲学,打破了封建朝廷对于权威的垄断,所以一直被视为异端。


杨双星:
心学核心毋庸置疑是调心
阳明心学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教,对于人生有切实的指导作用。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是调心,也即是调整个人的认识。心的状态的调整,对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健康等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王阳明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学生得了眼疾,整日愁眉苦脸,王阳明对他说,你这是“贵目贱心”啊。这就是我们常人易犯的错误——“贱心”,心态被外界的事物牵着走。其实应该是反过来的,心调整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佛家所谓认知之门干净了,世界的真相就显现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世界是变动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个人境界和修为,确保有一个应对人生各种意外的积极心态。
今天的世界,正在被一场大疫笼罩。也正是因为这一场疫情,让我们许多人静下来,思考生与死这样沉重的命题。
许多人说,中国哲学不提供对死亡的思考,如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其实,中国哲学只是不涉及死后的世界,不谈天堂、地狱,但关于死亡本身,它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中国哲学对抗死亡恐惧的方式其实就是“致良知”。如果真的把“良知”作为一生的追求,就会坦然面对生死。
中国人临死的时候,并不需要神父的告解,我们只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苏东坡问过了,然后低语道: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王阳明也问过了,才展颜一笑,淡淡地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样的人生告别,只是淡然化去,哪里有什么恐惧呢?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愿我们都能找到心安的力量。
云晴:
修行是通往美好之路
王阳明很重要的身份是一名哲学家。哲学有三个主要的方向:认识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我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谈一些理解。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似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中把阳明心学和柏克莱的理论进行了对比。柏克莱讲“存在即是被感知”,就是存在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当我们约人不至之时,心里会为那个当下并未“存在”的人而焦躁,反倒对身边现实“存在”的风景视而不见。作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色彩的哲学思想,心学有着积极的人生意义指引。
德国的很多人姓氏是很有意思的,比如“Kaufman考夫曼”本意是卖货的人,“Schulmacher舒马赫”是修鞋匠。用职业作为人的姓氏,说明职业的传承不易更改——这些是德国历史上阶层固化的遗迹。阶层固化的社会是没有流动性的,古代社会大多如此。王阳明则不同,他要跳出来。在他这里,世界是由我定义的,我所认定的德行,就要用我的行动来改变它。这种气势,有点像康德“用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的样子。通过修行,我们带动周围的人,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可以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美好的。
在盐野七生耗费十五年时间完成的《罗马人的故事》反复出现一段凯撒的话:“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这一定程度也在呼应着用自己的“修行”去塑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的认知。
我在一个数百人的基层单位当过主要负责人,上任伊始,就面临着一批因为岗位调整。待遇下调,聚在一起不学业务,对抗制度的问题员工,令几任领导班子非常头痛,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士气。回想起来,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我的做法无意暗合了王阳明的心法,自己内心笃定,从容面对,把握和调动他们每个人的内在良知。例如:抓住他们退伍军人的身份,以士兵的荣誉和士气激励他们,唤醒其“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破解了这个难题。当下再读王阳明,更觉得有深深的共鸣。心学也是心理学,我心不动,同时抓住对方的弱点,就能无往不胜,这是心学之勇。
国内对于王阳明的认知比较低,跟历朝历代官方意识形态长期的压制有关。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新生代想要真正认识王阳明更加艰难。
读这本书有三点感悟:“心即理”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知行合一”帮助我们塑造自己,“致良知”帮助我们找到未来。


1.帝王有帝王的计划,但世界另有计划
“心学”追求的是“致良知”,是普罗大众的利益;而古代帝王追求的是江山永固,是一家、一姓的利益。这二者之间,并不总是统一的。
在帝王的心里,如果一定要做个排序,那会是:忠臣>能臣>贤臣。而以“致良知”为追求的“心学”,它鼓励臣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贤臣。如果一定要排个序,那会是:贤臣>能臣>忠臣。
王阳明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心中,百姓的利益是高于帝王的利益的,所以作为“忠”的体现——对帝王言听计从,阳明做的并不好。
2.风景这边独好
“心学”在日本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天皇不需要考量“忠诚”的问题。
在日本,万世一系,天皇只有一家,天照天神的子孙,亘古未变。对于天皇来说,他更需要臣子贤明、能干。
3.永远的追求
尽管不被帝王提倡,但“心学”依旧是许多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追求。很多读书人,把“心学”作为一生的信仰。陈寅恪先生晚年著《柳如是传》,在失明、体弱的时候为一个青楼女子著传,很多人不解。其实,他无非是在一个疯狂的时代,呼唤人的良知的回归。
郭瑞俊:
回答阳明之问
上期读书会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阳明心学在中国长期被忽视而在日本却影响很大,在心学的影响下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洋务运动却失败了?大家给出了不少解答,但我都觉得不太满意。为此,我专门查证了《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心学之思》、《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书籍。下面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粗浅的认识。
郦波这本书和国内的众多书籍有一样的毛病,写传记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社会与个人的双向影响。阳明心学诞生的明朝,是相当奇葩的朝代。小农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非常精明的农民统治者,他用最严苛的手段控制国家。明朝有最详细的税赋档案,史称黄册,存放在后湖(今南京玄武湖)这个地方,在《后湖志》中有详细记载。明朝奉行禁海政策,有“片板不得下海”的说法,但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海运动。郑和下西洋仅为宣示权威,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景泰帝为后人所知的是景泰蓝,成化帝则是成化鸡缸杯。武宗建“豹房”,游龙戏凤,自封为威武大将军朱寿,完全就是活闹鬼。嘉靖帝时发生了大礼仪事件,他本人是一心好道,专要臣子给他写清词,此时出了大贪官严嵩父子,也出了个传奇的清官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几乎就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嘉靖居然没杀他。万历皇帝三十三年不上朝,天启皇帝是个木匠,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
明朝大概是历史上奇葩皇帝最多的朝代,结果还能历十六世二百七十八年!心学居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并流布全国。
所以,理解中国历史,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社会的二元性。在中国传统社会,高层和民间历来存在着不同的世界。在庙堂,是皇帝(天子)的统治与文官集团道统之间的抗衡。天子奉天承运,有天然的统治的合法性;儒学给文官集团提供道统的解释权,以对抗皇权。在民间,几千年来九成以上农民都是文盲,主要靠乡绅自治维系,儒学的道德学说成为社会统治的重要支柱。
宋元以后,社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的发展带来市民社会的兴起。元朝统治者是马上得天下,他将治下百姓分成四等,分别是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但由于游牧民族的传统,对商业是持保护、鼓励而不是禁锢态度的。元朝东西纵横数万里,商业不但未遭中断反而得到加强。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小农意识倒行逆施,残酷打压商业文明,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但物极必反,到了明中期,禁海令已成一纸空文,民间商业仍然勃勃发展。正统的程朱理学的“天理说”已经不能满足市民阶层的自我发展要求,他们希望拥有话语权。心学的兴起正好迎合了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需求和主张。与此同时,禅宗的发展也对儒学产生了压迫。这是阳明心学产生的大时代背景。
心学在明朝中后期兴起和发展,在官方却一直视之异端,而到了清朝几乎销声匿迹。这可以从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李贽身上可以找到原因。在黄仁宇著名的《万历十五年》有一章专门写李贽。李贽53岁卸任云南姚安知府后,没有回到家乡,却到了湖北麻城的一所寺庙里讲学、写书。他写的书有两本:《焚书》、《藏书》,均有藏之名山、传于后世之意。他把王阳明的“致良知”发展为“童心说”,认为只要是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愿望皆应得到尊重,而将儒家经典斥为“伪道学”。他与富家出家为尼的尼姑及娼妓往来唱和,被世人目为异端。虽然李贽的学问、诗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包括汤显祖的创作也从中汲取了重要的养分。但心学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中国道德社会的底线,在庙堂、民间均受到抵制。李贽在麻城的寺庙被当地无赖纵火焚毁,他被逼离开麻城赴京郊通州讲学,被御史上书下狱,最后自尽于狱中。黄仁宇写道:李贽死后,其书籍流传天下,但并没有为中国文化开出一条新路。
心学发展到后期,倡导个性发展与发挥,极大地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统治要求相违背。这是阳明心学在明朝被视为异端并衰落的根本原因。
清朝由边陲而入主中原,由于对统治合法性的先天恐惧,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再次抬高“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阳明心学更无存在的空间。到了清朝中后期,即使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信奉王阳明,也只是把他作为建立事功的榜样,心学成为少数人自我修行的内在功夫,再也未能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更谈不上为社会进步带来动力。
王格平:
宋明两个朝代的悲剧
今天恰好是明朝崇祯皇帝煤山上吊376年。我们说“宋明理学”,恰恰宋和明这两个朝代结局都异常悲惨。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想如果官方采用了阳明心学,结局可能大不同。因为阳明心学是实学,对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明演化,延续了牢固的自由民主传统,人的自由意志高于一切。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更强调社会政治秩序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的大一统得以实现且能够稳固。在这次疫情面前,西方民众确实“很不听话”,而儒教文明圈的民众相对要好管很多,在疫情面情国家可以轻易驾驭。
任何东西的出现都是因缘和合。阳明心学顺应晚明时代潮流,唤醒每个人的内心,有其巨大的历史价值,但面临皇权的统治需求,其没落也同样具有必然性。

段曹林:经典之疑
阳明心学是个说不尽道不明的话题。古代圣贤多不著文字,而其言行由学生后辈记录下来得以流传。王阳明也是如此,《传习录》是由其学生徐爱等人记录成书的。其实连西方、现代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结构主义开创者、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他的思想是由其学生根据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学生记录老师的思想,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误解、误记等等,这些会给我们理解大师本人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困难。


王太喜:
心学实践与利益的冲突
最早接触的阳明心学被贴上了政治标签。文革中阳明心学受到批判。恢复高考读大学,哲学课程考题中阳明心学的标准答案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当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被批判、改造、斗争、打到的对象。
后来通过学习也只是了解了阳明心学的一点皮毛。至今没有读过《传习录》,《古文观止》几篇王阳明文章,只是翻阅而已,知道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还有所谓《四句教》,体现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仅此而已。为这次读书会,专门阅读《明史·王守仁传》,发现更多的是对王阳明功业的肯定。
我总有一种疑惑:心学在实践中与利益往往产生很大的矛盾。都说心学是人生大智慧,是生活中的哲学,但无论是个人、家庭、团体、族群,还是国家,一旦涉及利益,就罔顾对错,只讲利益。我自身的经历中以及社会和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如果我太太或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我肯定站在太太和孩子一边,这是立场和利益问题。蒋介石终身推崇阳明学说,到了台湾甚至把草山都改为阳明山。但是在1943年开罗会议时,罗斯福总统多次向蒋介石提出,二战以后希望把中国东北、台湾和琉球列岛都归还中国,当时蒋介石认为只需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拒绝了罗斯福的意见,现在看来反而使中国利益受损,最终造成遗留至今的钓鱼岛问题。现实的利益和历史的利益也不相同。王阳明在世时,他的爵位都被剥夺。嘉靖年间,王阳明去世之时,其心学被斥之为邪说,“禁邪说以正人心”。隆庆皇帝予以平反,也主要是为他事功而平反,即“廷臣多颂其功”。万历年间,才有“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的认识,认为心学传承于孔孟学说,才从祀文庙。就王阳明本身来说,他也有矛盾。平定宁王之乱,生擒朱宸濠,最后也遵从旨意修改了上疏,这种个人利益显然违背了心中的良知。广西剿匪,有违上级进攻安南之意图,反而把军队遣散,这就与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曾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经济学看来,任何产品和服务,包括社会声誉,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所有团体所有国家的需求,在现实中存在利益的竞争,这种竞争甚至影响到生存,因此心学只能是个人修行的学问。但是为何日本明治维新又可以成功?阳明心学之于日本,犹如程朱理学之于中国。阳明心学为何在日本大行其道?看来根本原因并没有找到。
最后,还有一个请教。现在已经进入智能时代,机器人甚至有了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在未来,机器人是否有三观?机器人有无宗教信仰?该赋予机器人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心学能否赋予机器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向大家请教。
一种标签,一点皮毛,一种疑惑,一点分析,一个请教,这五个一,是我今天对阳明心学的学习体会,也是几十年来心学实践的心路历程。
读《陈寅恪的最后岁月》,可以体会到晚年陈寅恪的痛苦。陈寅恪有一句名言:“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实际上讲的是国民性的问题。根本性的国民性没有改变,悲剧很有可能再次重演。要解决这个难题,惟有从重塑教育入手。
当前教育的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自己应该坚守的东西,那就是“良知”。王阳明与刘瑾抗争,抗命放弃征讨伐安南,他的“良知”就是不能让生灵涂炭。人有时候真的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本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杨光东:
“致良知”太重要了
我曾经与贺卫方教授一起去过日本,考察它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发展情况。日本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认识都都很深刻,而且能够扬弃,能够真正实行,“知”和“行”都做得很好。反观我们,想做到“知行合一”太难了,可能十分之一都做不到。这是缺少“致良知”、缺少启蒙教育的后果。“致良知”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个人修行。
当代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的培养。现在的青少年生理方面缺少锻炼、体质差,小小年纪大批大批的戴着眼镜,这在日本是极少见的。心理方面,压力过大,不良情绪容易泛滥,比如现在盛行的网络暴力。
今天的分享,有的偏重于知,有的偏重于“行”,有的“知”和“行”都做得比较好。读的书多也未必是真正的“知”,有很多的行业经验也未必是真正的“行”。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还需要把两者合二为一。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是读书会疫情之后第一次公共场合的室内会议。看到大家能够聚集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有惊喜的笑容,真希望这个世界一直岁月静好。2016年4月底,读书会举办了第一次活动,到现在正好四周年,可谓是有双重纪念意义。
读书是否有用?读书会是否有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却仍然能够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得,也令人羡慕。咱们的读书会背后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自我认同,把读书会当成家园,正是他们的支持和坚持才是读书会能够持续不断办下来的基础。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奔流不息,转眼复旦海南校友读书会已经四周岁了。方筱校友有感而发,兹填词一首,以示纪念。
沁园春·复旦海南校友读书会四周年记
旦苑情深,琼崖聚首,意气相投。
万卷书在手,高朋毕至,品茗论道,指点神州。
回溯千年,俯观当下,仰望星空万古愁。
深思处,通古今中外,未雨绸缪。
四年岁月悠悠。曾记否,与君携手游。
李庄东逝水,边城烟雨,罗浮山下,疏影长留。
遍访贤踪,抚今追忆,赤子之心总不休。
天行健,虽自由无用,独占风流。
来源:“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