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校友风采 |厚积薄发,体会自然科学奥秘!

2019-04-23|复旦人物

带着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 走进校园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 走出校园

生活赋予他们

锐意进取的勇气

同时也见证更多

平凡中追寻梦想的复旦人

1

康毅滨——大学学习中,要了解自己,重新发现自我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命科学是当时最激动人心的领域,特别是遗传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就读于北大附中理科试验班的康毅滨虽然依靠化学竞赛取得了保送资格,但是对于生物学满怀兴趣的他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今后的学习方向。


“那时国内的资源还比较匮乏,科研条件与国际相比也是比较落后。但是,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遗传所的归国老师的国际视野与科研追求都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进入实验室,参加了真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对后面的研究十分有用。现在依然与当时的同门保持联系,大家在学术上都颇有造诣。复旦给予本科生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良好的学风让大家不断进取,生活丰富多彩,在复旦的积累为我出国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年的博士学习,四年的博士后训练,八年获得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在别人眼中我的学业与事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知道其中的不易。在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兴起,有很多人转行到信息技术领域,能够静下心继续科研的人变得少了。而且,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对科研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够坚持。”


肿瘤学的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曾经,人们批评肿瘤研究是无用的,因为依旧无法完全治愈肿瘤。如今,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靶向药物与免疫疗法的问世,人们对肿瘤生物学的认识不断加深,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也是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取得的,现在已经到了科学研究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关键节点,在接下来的十年,基础研究的突破在于能否真正的用于临床治疗中。以前的研究分门别类,可谓是隔行如隔山。而现在的研究是各个领域交流与综合研究手段,比如肿瘤研究已经是‘生物化学+遗传学+大数据等‘,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挑战越来越大,但同时人们学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研究的手段也会变得多样。”


“本科学习、研究生学习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转变过程,是从高中按部就班学习到自我学习转变的过程。在大学学习中,要了解自己,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发挥长处的同时对短处有意识地去补足,积极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复旦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资源丰富,更有利于同学们了解自己。复旦大学是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年轻一代更有活力、更有想法。我相信年轻人中会出现更加出色的人,而校友会是你们的‘铺路石’,为你们提供经验借鉴,年轻复旦学子的路一定会更加宽广。”

2

张江立——“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勇于探索未知,不要被经验束缚”


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生态系统这样复杂是如何取得平衡?从小学开始,张江立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是国际金融,而我的父母希则望我能够学医,但最后我还是坚决地选择了生命科学。我还记得当时复旦大学杭州校友会以谈家桢先生的名义设立了一个奖学金,授予浙江省报考所有生命类、医学类以及农学类的高中毕业生以鼓励他们学习,我很荣幸的获得了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在大一寒假的颁奖仪式上,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谈先生本人,与谈先生接触后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生命科学的决心。”


“我来到复旦一方面是受到谈先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接触了很多关于复旦师生的报道。”复旦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不仅理科研究突出,而且有着强烈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我在大一的时候有些‘不务正业’,旁听了不少文科的课程,参加了很多社团的工作,还曾经担任了一届复旦文学社的副社长。毕竟人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复旦的环境使人能够从多方面学习和思考,从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复旦同时也给予人全方位锻炼的机会,专业知识并不是我在复旦期间的唯一收获,在其他方面的经历也帮助我更容易取得成功。”


复旦大学丰富的文化底蕴提供了知识的海洋,培养“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让学生因为好奇心、因为兴趣而对未知进行探索。“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进入了生物化学实验室当科研助理,并将后面三年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实验室中,更加深刻体会到自然科学的奥秘。难能可贵的是我还很早期就参与了实验室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成果,这是让我感到十分兴奋的。”


“在职业生涯的前5至10年都是不断尝试、不断积累的过程,为的是厚积而薄发。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走成功的捷径。然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大家能够沉得住气,从基层做起,耐得住寂寞。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勇于探索未知,不要被经验束缚。在学校中我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会过时,但我们学到的思想、分析和判断问题的逻辑却是不会过时的,这些才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源泉。”


“在未来的十年,最能影响人类的两大变革一个是生命科学,另一个是人工智能。然而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问题。比如基因检测使得人们可以提早预测疾病的发生,但同时是否会带来‘基因歧视’而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影响。同样,在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灵长类生物,而从猴到人只是一步之遥,那么在未来‘基因改造人’是否会被滥用。未来已来,人们还在不断地突破想象力,要合理地使用技术,将人类引向技术发展美好的一面。”


进入职场几年后,张江立再次回到复旦校园充电,成为复旦的“双重校友”。“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会经历重新定位的过程。我在离开校园后,并没有按照曾经设想的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而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产业界,从销售做起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虽然经过非常刻苦的工作,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全国销售经理。但是当面对不断提升和复杂的工作挑战时,还是会觉得力不从心。于是我选择回到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进行MBA课程学习,将自己在工作中自发积累的经验体会上升到系统性的思考和自觉的高度。在未来,只有一技之长是不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进入复旦大学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本科学习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是未来职业生涯定位的初步阶段,学习不要局限于书本或课堂,要博学。杨福家校长曾说‘本科培养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本科的学习是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掌握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的人。同时,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不忘初心,不忘理想。成功的模式并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江立这样寄语学弟学妹们。

3

姜正文——创新基因检测技术 助力出生缺陷防治


怀着对瑰丽而神秘的人类遗传学世界的向往,师从刚回国就创办群体遗传学实验室的金力老师,姜正文在复旦校园开启了在人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领域不断求索与奋斗的人生道路。


研究生期间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课题合作使他意识到,对于人类遗传疾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而言,很多时候研究的突破需要依靠科学的实验设计以及先进的基因分析技术平台。项目上技术平台与各科室的合作往往能实现共赢,而在产生这样的需求的同时,如何避免昂贵平台的重复建设,如何高效地进行基因组研究平台资源的利用与分配以助力科研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正是对于这些问题深度思考与关注化作姜正文成长的沃土,而后孕育出了创业的种子。


2008年,博士刚毕业的姜正文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了专注于基因检测平台服务的上海天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昊生物), 如今天昊生物已随着基因组学飞速发展成长为专注于遗传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的行业知名企业。2011年,姜正文又在苏州生物纳米园创立了天昊生物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天昊诊断),致力于临床分子诊断领域创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姜正文坚持以自主创新作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创新研发投入,完成了多项核心基因检测技术的开发,使得天昊生物科技公司从单纯的引进平台服务成功向自主创新技术应用服务转型,而天昊诊断也依赖这些创新技术完成了多项适合孕前、产前及流产人群普筛的基因检测产品,他个人也因此荣获2014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创业人才称号。


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使产品得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帮助产品覆盖更多孕妇,真正实现让基因检测技术在降低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无创唐氏筛查,这个筛查项目有许多国内的同行都已涉及,但都基于二代基因测序平台进行。而通过我们公司的自主创新,在去年完成了不依赖于二代测序的唐氏筛查技术的开发,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主流检测平台的检测技术的创新帮助我们大幅降低了成本,从而有望帮助到更多需要的孕妇。”姜正文说道。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姜正文学长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遵从内心,勇于追逐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而如果你尚未明确自己兴趣所在,那先脚踏实地,出色完成自己的学业,打好基础,等待机会;此外,珍惜美好的校园时光,多参加团队活动,在团队合作中结交挚友,学会成长。

4

陈飞——“机会来临之前需要我们为其做好长期的准备与足够的积累”

“现在光华楼的位置曾经是校内的小操场,印象最深的老师之一是动物实验课的老师梁来荣教授,老师做实验总是手脚利落,到现在还能记得他生动的讲解方式,而且实验课的内容总是快于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提前自学,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回忆起复旦的校园时光,陈飞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复旦生科院见证了他近十年的求学岁月:校园丰富的社团的活动为他科研之余的日子增彩添色;研究生期间作为本科生辅导员,他帮助并见证了年轻学子的成长;博士期间,一份风险基金实习为陈飞开启了投资领域的大门,2009年,陈飞加入美国礼来公司刚成立一年的礼来亚洲基金,从子部门发展到独立的产业基金,他作为重要合伙人参与了它的创建与成长。如今,他成为了礼来亚洲基金管理合伙人,兴趣与机遇帮助他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基金投资的华丽跨界。礼来亚洲基金成立近十年,而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谈及行业的未来发展,特别是新药研发领域,陈飞表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他认为医药行业的发展仍需要充足的耐心与时间:“不同于大部分人力与资金带动的行业,例如:公路与铁路等基建行业,医药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改革发展与创新。但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行业内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以及更多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未来的二十年是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二十年。”


和行业的突破需要时间一样,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长期积累的过程。陈飞学长寄语学弟学妹:“校园里你可能一时找不到感兴趣的方向,这没关系,只要踏踏实实的学下去,与校外的社会积极融合,这些经验和经历会化作另一种力量,厚积薄发。适合自己的机会一定会出现,它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当机会来临之前,我们需要为能够及时抓住它做好长期的准备与足够的积累。”

5

高扬——“大学教育使学生能够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 获得国际视野。”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激励了无数的优秀学子选择生物科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高扬正是这些优秀学子中的一员。在诸多高校中,高扬最终选择了复旦作为自己学习生命科学的起点。


“复旦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是全国顶尖的,而且具有区位优势和很好的开放性。其实当时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复旦大学的招生工作,不仅有十分热情的招生老师,还有在校的师兄师姐们‘现身说法’,为我们介绍在复旦的生活。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复旦大学。”高扬回忆道,“在进入复旦之后,这些师兄师姐们依旧和我们保持联系,给予我们很多帮助。”


在复旦读书期间,平易近人且学术严谨的老师、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每周末的学术演讲都为高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复旦的老师会问我们‘本科生到底想听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且平等。此外,每周还会有学术演讲来拓展我们的视野,吸引了很多五角场周边高校的同学来听,氛围很好。”复旦的学科设置决定了这座校园的具有海纳百川般的综合性,博采众长,学生也因此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


本科生在二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会有进入实验室的机会,高扬因此进入了金力老师的实验室,开始了科研生涯。“金老师是国际顶尖的遗传学家,进入金老师实验室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幸运的事。通过在实验室的工作学习,使我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了解到本领域的国际前沿进展、但也会了解到实验室科研方向的思考与设立过程。大学教育正是要使学生能够对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把握,汲取经验,获得国际视野。”在大学的实践过程使得高扬明白,在职业发展中,细分专业的转型并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领域最基本的理论是什么与发展规律是什么,从而为职业发展加速。


高扬在工作后选择将遗传学作为自己从事的方向。“现在从事研究需要思考技术的发展究竟能够为临床带来什么,科研成果的转化十分重要。设立长远的目标,但并不是要按照传统的‘产学研’的逻辑,需要充分理解各个环节的需求与痛点。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临床提供服务,同时也要充分理解不同的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局限性,临床中患者获益程度也是不同的。


“目前人们对于我们行业的观点基本没有变化:在临床方面,我们需要将表型细分;在基因型鉴定方面,除了基因分型我们要继续研究基因修饰层面的改变,同时我们还需要寻找到新的方法将临床表型与基因型进行更好的结合。这是技术方面所要面临的挑战,即我们需要提高基因分型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当然,仅有技术的突破还是不够的,学术突破与临床认可也同样是我们面对的问题。生物技术的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未来的5至10年,人们对自己表型基因型性状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同时,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比如大数据与基础医学的结合。这需要人们具有跨学科合作的能力,即能够听懂来自其他学科的观点,能够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看自己所在的学科。”在“生命科学的世纪”中,高扬对未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复旦的学生只要肯努力,学业是不会有问题的。对于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同学们而言,每一门课的知识在今后都不会浪费。复旦大学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在校期间学习的广度非常重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今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进入职业领域以后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钻研。此外,也要多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多交流,多学习掌握老师们的观点,复旦的环境让大家有机会有时间去独立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