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新闻学院硕士马晓凤:从大千世界走向自我微尘
文章来源:2024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学长学姐面对面
走访同学:2021级新闻学院本科生王雨欣
马晓凤:2011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现任大世界品牌市场总监。
【复旦记忆:登高望远,厚积薄发】
回忆起在母校的学习体验,马晓凤提到一个词是“幸运”。好的学校可以带给她的,不仅是优秀学历的保障,更是三观的塑造和视野的开拓。
在学校里,她遇到了许多很好的老师,他们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世界观的形成。
此外,复旦作为一个拓宽视野的平台,也为她提供了更多看世界的机会。在复旦研究生二年级期间,她赴欧洲交流,修读过一门叫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她至今对此印象深刻。从这门课程中,她学习到批判性思维,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中也秉持这样的观点:凡事都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批判性地去看待和判断。
【职业发展:摆脱束缚,且歌且行】
马晓凤回顾自己十年的职业发展路,感慨万千。本科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化妆品公司做管培生。轮岗一圈后,发现自己还是最适合公关部门(PR)的岗位。消费者选择什么品牌的化妆品,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效之外,品牌的附加值也相当重要。公关的作用就是“和媒体打交道”,以推广“品牌的附加值”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在公关部的工作有几方面。一方面是负责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宣发,如新品发布会、商场专柜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日常公关,如媒体采购、媒体关系维护等。公关工作需要很强的逻辑和条理性,要求事无巨细,也考验突发状况下临危受命的能力。她较强的逻辑性和擅长计划协调的性格,和这份工作不谋而合。
后来,马晓凤又去了两家知名的奢侈品品牌,从事营销公关方面的工作。在和品牌国际总部和本地市场部的协作之中,她越来越感受到大型企业细致分工机制下个体能动性被束缚的“无力感”——“每个人可以看到的东西,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为了摆脱这种“hands are tied”的被动局面,她之后又去了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短暂工作了一年后,回到上海大世界任职品牌市场总监。今年,马晓凤负责“百年海派文化地标”的大世界的品牌推广,“让大世界的品牌走出去,让用户走进来”。对于在大世界的工作,她很好地利用了自己曾经的工作经验和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未来的活动落地感到兴奋和期待。
回顾自己的职业发展,马晓凤分别在外企、民企和国企有过工作经历,越来越感到,人在每个不同的年纪,都会为了满足自己核心需求作出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一定不是万全的,一定是为了某些东西去牺牲另外一些东西。”在这样的不断探索和选择中,她始终尝试挖掘自己每个阶段的核心需求,找准自己的工作基点,摆脱束缚,且歌且行。
【自我探索:人生起落,自然而然】
回归到人生的自我探索,马晓凤始终坚持,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适合的道路,不需要和别人攀比。她坦言,自己是一个“相对比较自我的人”,基本上不会有同辈焦虑。“每个人一定是各有各难。你看到的只是他让你看到的。每个人所承受和经历的东西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只要尽力做好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就好。”
马晓凤回忆,自己去年整个人的状态不是特别好,但走到现在,她发现,人生一定是有起起落落的过程。她还记得自己人生中几次特别光鲜的时刻,同时也记得许多难熬的时刻,这些对她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体验。“不可能有人永远在高处,也很少会有人一直是倒霉蛋。有的时候(人生)还是蛮公平的,所以要做好这个心理预期和准备。”拥抱人生起落的坦然微笑,是马晓凤给自己、给这个世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