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复旦人丨赖善榕:战疫前线的“侦察兵”

2020-05-20|防控抗疫


2020年,他出征湖北,带领队员对口支援宜昌,在疫情一线奋战了49天。2007年至2010年,他作为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在高海拔地区指导当地的公共卫生工作。


《复旦人》杂志独家专访了福建首批对口支援湖北宜昌医支援队疾控专家组组长赖善榕校友。


本期“抗疫复旦人”,一起来读一读他“援鄂援藏,初心不改”的抗疫故事。






▎采访记者许昕宇

▎文字编辑张祁锴


赖善榕



赖善榕,1990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福建对口支援湖北宜昌医疗队疾控专家组组长
2020年度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



1月25日,大年初一。上午9时,赖善榕的手机响了。电话里,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说明了国家卫健委要求各省向湖北派出流调人员的要求,“中心打算派你去湖北,你愿不愿意?”赖善榕没有丝毫犹豫:“可以。”


2月9日晚,正式出征的命令下达。2月11日,他带领援鄂疾控队来到湖北宜昌,与当地疾控中心对接。


2月11日,赖善榕等首批援鄂疾控队员出征宣誓


疾控的工作不同于临床,核心是摸清病人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找出传播链与可能的传染源,从而从源头上切断病毒继续扩散的可能性。赖善榕用战争前线的“侦察兵”形容一线疾控工作者。


赖善榕此次担任援鄂疾控队队长,与他曾援藏三年的经历和锻炼无法分开。赶赴湖北,赖善榕再一次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与理解。历时近两个月的援鄂工作完成后,3月30日,赖善榕将全部24位援鄂队员平安带回福州,顺利完成援助任务,团队获得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防治新冠肺炎工作小组先进集体”和“宜昌抗疫功臣”荣誉称号。


他们的工作或许不如临床医护人员般受人关注,却是防疫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早在1月12日,中国疾控人就把病毒的基因序列共享给世界卫生组织。4月27日,国务院举行的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提出中国疾控的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情况,第一时间向世界各国分享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加强促进国际合作。中国抗疫的耀眼成果背后,有赖善榕等疾控人的努力和坚守。



赶赴湖北:心里没底也要全力以赴





2月11日,福建省疾控中心首批援助宜昌队员出征合影


2020年1月23日,福建省出现第一例新冠病例,全省进入一级响应。两天后,响应福建省疾控中心党委的呼吁,赖善榕支援省疾控应急所,直接参与省内疫情防控工作,并任省派驻南平市防控组的组长,同时也接受了即将援助湖北的任务。


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公布,国家卫健委建立了16个省支援武汉以外地市的一一对口支援关系,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抗疫。其中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省宜昌市。


2月9日晚上10时,福建省疾控中心最终援鄂名单确定。团队成员包括检验、消杀、流行病调查人员,赖善榕任组长。当时还在南平市松溪县开展流调工作的赖善榕接到中心发来的集结令,连夜赶回福州,稍作休整和准备后,11日便奔赴宜昌。


一下飞机,宜昌三峡机场里迎接的工作人员都身穿防护服、面戴N95口罩,全副武装。乘车前往酒店的路上,赖善榕透过玻璃窗向外看,马路上不见任何行人。后来他知道,此时宜昌的感染人数正要到达最高峰。


当时整个福建省防护物资也吃紧,团队携带的防护服、N95口罩数量有限。从病例数并不多的福建一下子来到确诊数达八九百例的宜昌,赖善榕坦言:“大家其实对整个后续要开展的工作,心里都没底,但依然要全力以赴。”


赖善榕(左一)





流行病调查:2天找出600多名密切接触者





8位首批到达宜昌的疾控队员,在宜昌疾控中心合影


一到宜昌,与当地疾控部门对接时,赖善榕便表态,希望把支援团队当成本地的工作人员,纳入宜昌市整个疾病防控的工作中。同时,鉴于队内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有八九人,赖善榕希望将团队专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对人员的培训。这也得到宜昌疾控中心主任徐勇的支持。


到达宜昌的第二天起,团队人员就加入了疾控中心的日常排班。在审阅当地流调报告的时候,团队成员发现很多报告中的密切接触者只有家庭成员,“也就是说没有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的规范,尽可能把相关的密切接触者找出来”。赖善榕回忆,也有一些流调报告在撰写的时候可能遗漏了相关的线索,“这跟疫情暴发初期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确诊病人太多,流调人员根本忙不过来”。


赖善榕团队与宜昌市疾控开展新冠疫情防控研讨会


面对这种状况,援助团队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针对流调报告撰写规范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2月24日起,组内流调人员根据宜昌市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对前期895份流调报告开展再梳理。他们分批下沉到11个县市区,与基层流调人员、公安干警、工信办的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并在2天时间内新找出了600多名密切接触者。


“(我们)在问询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比较多的困难,比如说被调查对象不配合。还有一些病人已经去世,我们问他的家属,家属觉得人都已经走掉了,你还在问这些东西。”此外,因为密切接触者要被集中隔离,有些人也有所顾虑,不愿意陈述实情。一位年轻的流调人员甚至在受访者的厉声责骂中流了眼泪。


如何接触患者与患者家属,处理高压下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与矛盾成为一线疾控的难点。“受了委屈,擦干眼泪,还得要把这个工作做好。”赖善榕与团队进行了经验总结,“碰到不配合的情况下,我们要比较耐心,一个是要跟他讲政策,隐瞒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另外一个要掌握问询的一些技巧,包括如何去引导被调查对象,把你所要知道的这些事情问出来。”为此,流调人员针对疫情特别设计了一条“时间轴”,以此来引导被调查对象回忆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这不仅是对细心程度的要求,也是对耐心的一大考验。”


临时党支部与宜昌疾控党支部结对子

临时党支部与宜昌市卫生监督局党支部共建-重温入党誓词




一队之长,做好团队长期战疫的准备





赖善榕在宜昌的日常工作照


援鄂初期,赖善榕所带领的团队和其他援鄂医疗队一样,从早到晚、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一直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赖善榕回忆:每天早晨8:30上班,基本上都要工作到晚上8点,甚至10点,回到住处还要继续梳理报告到凌晨一两点。“身为队长,(我)也提醒队员注意劳逸结合。”赖善榕感慨,“在那边实际上身体是很关键的,然而初期确实每个人都在拼命干。”


疾控一线,时刻存在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我们在那边有两个东西是必备,一个是口罩,另外一个就是手消。”为防止感染,每个队员手上都备有一份手消。每当吃东西或到一个新环境时,就要随时洗手消毒。为防止感染,救援团队每个人房间独立,不允许串门,饭菜也是自己在房间里吃。房间内部还要分为污染区与清洁区。每次回到房间,在外穿的工作服必须换下留在污染区。


在一线,感冒或发烧极为令人敏感,团队成员每天都需要测量体温,以及被询问是否有咳嗽、腹泻等症状。2月的宜昌,气温直逼0度,而福州的最高气温有20度。为了避免生病,从不穿秋裤的赖善榕也主动套上了秋裤。因为自己长时间说话喉咙会发痒,“在那边如果你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那是一件很大的事,基本上就要被隔离了”。而团队中也有队员因突发痛风而无法走路,甚至也有队员在外出流调时,发生过车祸,虽队员仅脚部有挫伤,也让身为队长的赖善榕倍感压力。


长时间的工作与压力曾让赖善榕劳累过度。有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他突然发晕,无法站起。工作人员将早饭放到赖善榕门口,他出门取餐时,只感觉自己的身体“晃晃悠悠的”不受控制。所幸休息一天后情况有所缓解。


随着工作逐渐理顺,疫情也有所好转,同时为了做好长期支援的准备,赖善榕格外注意团队成员工作与休息的结合,基本上保证团队每周要有一天的时间休息调整。


3月20日,当地疫情得以缓解,福建援鄂医疗团队准备撤回,而国家防控指挥部提出疾控队员需要留下,开展为期一周的“疾控大培训”。23日,福建支援队254名医疗队员已经返回,而疾控队则需要继续留在宜昌。送别同乡的医疗队时,赖善榕感受到队员心中有些不舍,“毕竟离开家这么久了,我们有些队员的孩子也还小”。但很快,疾控中心的团队又投入了培训的工作中。


疾控大培训——针对宜昌市疾控公共卫生能力提升的培训




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





赖善榕团队对宜昌市三医院核酸实验室进行评估


在宜昌的49天中,赖善榕团队的检测组前后一共完成了13000多份病毒检测,对当地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进行评估,形成专业的评估报告。消杀与流调组也各自完成了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地的防疫情况,团队制作了多份报告并开展了人员培训。“预防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话,光靠医疗系统是支撑不下来的。”赖善榕希望通过这次援助机会,“为当地留下一支我们将来带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


援助初期,当流调人员发现当地的流调报告遗漏了一些相关线索时,他们专门整理了一个流调报告的撰写规范,发放给当地人员。并将前期895份中较规范的流调报告精选为后期培训的教材,援鄂的49天内,有将近700人次的流调报告得到了专家的指导。


赖善榕到稻花香集团进行复工指导

赖善榕到社区养老院指导工作


在宜昌市逐渐进入复工复产阶段的时候,赖善榕带领的团队前后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手册》,对消毒人员工作流程和消毒效果评价等进行逐一规范和指导。


援助后期,赖善榕又将团队分成几组:疫情分析组成员和当地人员一起针对宜昌市当时的疫情情况做了分析报告。流调人员则对重点场所进行督导,前后涵盖了100多家包括养老院、医疗机构、监狱在内的机构,将督导情况形成专题报告给宜昌市防控指挥部。赖善榕团队的督导方案也作为当地防控指挥部的文件进行了下发。


整个过程中,宜昌的防控人员也表示了对救援队的肯定与信任。宜昌市防控指挥部也将诸如实验室评估等更多工作任务交给福建援鄂疾控队,“这是他们对我们能力表示的很大一个肯定”。


赖善榕团队对宜昌市流调报告进行评估

赖善榕团队听取宜昌健康大数据信息情况介绍




援藏援鄂,初心不改





赖善榕(由二)在西藏米林农村进行督导


这不是赖善榕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援助祖国的其他地区。2007年至2010年间,三十多岁的赖善榕“趁年轻”主动报名了援藏的工作,是福建省第五批援藏队伍中的一员。他也把这当成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他来到西藏林芝地区担任当地疾控中心副主任,期间发现当地并没有对青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生长发育情况的资料,就利用项目经费开始着手落实这件事,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并得以应用。此外,还帮助当地建立了规范化的免疫接种室,加强了疾控的信息化建设。


林芝地区平均海拔2980米,氧含量大约只有平原地区的80%左右。赖善榕犹记得当时的情景:“如果我们一边上楼梯,一边打电话,很快气就喘不过来。”当时很多一同援藏的队员回来后都患上了不可逆的心肌肥厚,赖善榕笑道:“大概是我身体素质还不错,心脏的情况还好,但长期缺氧对记忆力有一些影响。”


西藏地区的工作者每年特有的“高原假”,是赖善榕唯一能够回家的日子。三年中,一般到12月的时候他才能够抽身回到福建,待春节结束之后,又要重新进藏,再持续工作到年底。


这是赖善榕第一次离家这么久。2007年,孩子刚刚就读小学一年级,“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妻子工作也很繁忙,对孩子的照顾难免不周。他说:“在孩子人生这么重要的时期,没能够好好指导他,我觉得很愧疚。”


然而,赖善榕也坦言,正是因为援藏的经历,让他对援助工作中的沟通、协调、组织等环节了然于心,对这次援鄂工作起到很大帮助。


赖善榕(左二)在西藏林芝乡镇卫生院进行免疫接种督导




平安归来,继续抗疫





共植“闽宜友谊林”


2020年3月30日上午9时许,载着赖善榕所带24人援鄂团队的福州航空公司航班降落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接受采访时,赖善榕身着立领白衬衫,金属细框眼镜,头发新理过,时不时饮一口福建人钟爱的茶。当被问到,在宜昌是否有机会有时间饮家乡茶时,他笑道:其实宜昌的茶味道也很好。


这个笑容和蔼,刚刚从疫情一线返回的中年人,曾经也是校园中过着“教室、宿舍、自修教室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毕业近25年,他依然能忆起食堂的上海馄饨和“永远一块钱,却变得越来越小”的鸡排。


“结束援鄂回到福州,一下子从工作状态进入休整状态,整个心情完全不一样”,走下飞机的赖善榕明显感到一种轻松。在溪山酒店两周隔离期间,全队24人均通过病毒核酸与肺部CT检测,实现“零感染”。


不过,“工作生活可能在继续,而疫情还暂没有结束”。四月中旬,换下红色“战服”的赖善榕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办公桌前,又回到了日常工作中,继续省内的抗疫工作。49天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中,作为疾控者,他不曾亲手治愈一人,却为疫情防治留下了不为外人关注的贡献。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统筹协调|恽小婧 褚菊梅

 采访记者|许昕宇

 文字编辑|张祁锴

 图文编辑|邓丹


 服务校友  服务母校  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