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级高分子材料专业张一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采访人:2020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董艺琛
l个人简介
本科阶段就读于复旦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因个人特质和兴趣与心理学结缘,并经由努力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l从高分子材料专业到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从一名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到人们心灵的疗愈专家,一舟学姐走过了非凡的成长之路。
因为比较耐心、善于倾听,从小到大,一舟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很喜欢和她聊天。早在初高中时期,一舟对心理学方面就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喜欢”,她会自发阅读许多相关题材的杂志,那些内容虽未涉及理论性的知识,但也对一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兴趣启蒙。
一舟正式接触系统性的心理知识是在大学期间。回溯起自己的复旦时光,一舟学姐提到,自己本科就读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并非自己的全部热情所在。因此,她选修了许多专业以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包括社科类课程、营养健康方面的课程等等,也由此契机正式接触到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修学了心理学系开设的模块课程。此外,当时复旦的“日月光华”论坛文化正盛行,一舟曾以情感版版主的身份,通过论坛帮过许多校友排忧解难。“我们所说的‘同理心’,或者说一种‘对人情绪的敏感度’,可能就是在这样不断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再加上知识框架的支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会更加顺利一些。”
一舟学姐选择的毕业后道路是直接求职,而当时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对她的转向产生了影响。面临着专业对口工作难寻、跨专业求职竞争优势缺失等问题,一舟学姐做出了一系列可能的尝试:起初,一舟依凭编程能力进入了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做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后来也听从家人建议,尝试过在国企做文职类的工作;但她始终觉得这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后期便摸索着去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在二十五岁时,一舟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获取这样一份证书资质认可以后,她希望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于是开始投入到心理学专业的考研准备。
在研究生三年就读期间,除开专业上的理论知识摄入,一舟也在心理学方面的志愿者工作中更进一步地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的危机干预热线、华东师大的心理热线、到非营利机构的心理辅导项目、社区居委会的矛盾调解,再到开始独立处理个案咨询并积累到五六百小时的案例量,一舟始终沿着这个方向向前进步着。
结合心理学相关行业的现状,一舟正在迈出新的脚步。她认为,心理学的行业发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都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比如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知名度不高、导致大众难以获取可靠可信的信息源。再具体到个人职业发展,如果是在高校内从事心理相关职业,整体还算稳定,但缺陷在于接触到的案例类型比较单一......基于行业现状和自己的想法,一舟正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尝试去做一些心理相关的创业项目,“可能会涵盖常规的咨询,也可能会有其他的形式。”
l“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行业现状与职业选择
一舟和我们谈到了当下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现状。从术语上作界分,“心理咨询”不等同于“心理治疗”,两者不能互相替代,而又密不可分。以抑郁症患者为例,他们往往一方面会去医院开药,另一方面会去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改善自己的情绪。我们了解到,在相对发达程度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学习体系和职业环境都更趋向成熟;但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中,心理学领域出现过人才断档的情况、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待完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普通大众付费进行的心理咨询水平参差不齐,而如果恰好遇到了并不专业的心理咨询体验,大众就会在心态上产生一些误解,觉得没有什么效用,这对于整个行业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一舟身边修读过心理学专业或考取心理咨询师的人当中,最终选择将心理咨询作为职业的人并不多。一舟研究生时期的心理学专业同学或是走向了教师岗位,或是到企业中当HR、或是做行政工作,最终做心理咨询的人寥寥无几。作为其中之一,一舟认为这是她内心的选择、也是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她会一直坚持的方向。“我还是比较注重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吧。你真的喜欢一件事,你就会有持续的动力,就不再是为了去谋生、或者是寻求他人认可了,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只要你觉得每天都过得非常有意义。另外,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都会碰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的。如果没有这种心中的热爱,很容易就被这些困难就吓走了;如果你有这份热爱,你就会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
“如果真的想做心理咨询,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而且可能是很多年,可能是十年,自己的心一定要很坚定,不然是很难做下去的。”
现如今,心理干预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创新化,这或许也为心理学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新思路。去年十二月份,一舟参加了复旦的一个心理论坛,以心理学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为主题。在现场的其中一位老师擅长绘画,他曾经与精神卫生中心搭建合作,在那里与精神病人互动作画。精神病人群体的内心秩序混乱,然而又具备某些特殊的纯真品质,在绘画的过程中,病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变得平和,相关症状也得以缓解。一舟相信,每一类人群都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心理疗愈方式,而这些方式的实现和普及,需要业内和跨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对于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舟觉得,未来时代可能会涌现出更多个体化、多元化的事物。随着现代大众对物质层面的满足趋向饱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带有情绪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事物受到了更多的青睐。我们需要放眼种种可能性,提前做好准备,等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抓住。
l大学阶段如何探求人生价值方向和内心幸福感:经验分享
“从发展心理学的规律来说,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要找到自己是谁、明晰自己要做什么,确定人生价值观。”一舟建议,处在综合性的大学环境中,除了完成学业,更核心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能让自己内心幸福的路径。“我们最好先确定整体的价值观大方向,再去看哪些职业是和自身匹配的,而不是先去盲目地求职。如果尚未到达一定高度便匆匆上路、走到一半才发现路不对时,往往会产生更多迷茫感,并且也需要付出更大的改变代价。”在一舟接到过的个案中,不乏三四十岁年龄层的群体,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自我探求的过程,以至于后期的迷茫感堆积成了更大的痛苦。
具体来说,一舟学姐向我们提供了如下思路:
1.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和机会,广泛涉猎各种主题的讲座,旁听跨专业的课程。校内的知识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一旦离开校园,我们离这些就很远了。同时,可以多和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前辈学姐学长聊聊天,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更快速地了解到相关行业和专业的情况。
2.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给自己充电。阅读能够实现叠加很多段人生的效果,名人传记、企业家故事等等都能够带给自己一些启迪和感触。读其他人的人生之书,虽然并非和作者本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也相当于是一种思维上的贯通。
3.从社团文化中汲取力量。在社团中,我们得以遇见专业背景不同而又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部分人会成为我们真正很好的朋友;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我们可以提前模拟以后的工作流程;在社团内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我们也能够锻炼到自己的沟通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未来的竞争也可能会更加多元化,综合能力的提升尤显重要。
4.关于亲密关系,如果在大学期间碰到合适的对象,可以勇敢地建立恋爱关系,无需刻意回避。两性亲密关系的处理是需要练习过程的,当然也要在此过程中保护好自己和不伤害对方。
5.多多尝试实习,或是参与社会层面的志愿者活动。可以看到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一舟学姐接触过的人群非常多样化,从重病、残疾人群到精神障碍群体、失独家庭,她既因为目睹他们的生活状态而更加珍惜自己现有的一切,也感知到不同的人对事物持有的不同态度。
6.重视健康,保持正常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年轻时期我们的新陈代谢还能帮助我们顶住熬夜、不规律饮食的短期影响,但随着年龄增大,这些东西都会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就会逐渐暴露。一舟在大学期间有晨跑习惯,休息时间也比较早,对自己的健康管理方面给到了足够重视。一舟相信,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隐形联系,健康是支撑一切的基石。
在一舟眼里,幸福感的产生过程则类似于化学实验,上述的这些部分其实是幸福感来源的一些要素,倘若缺失了部分反应物,也许就得不出最后的幸福感产物。与此同时,幸福感属于主观的感知体验,并非一定要依靠外界的证明。“无论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只要他内心保持着类似于追光前行的连续状态,他就会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