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级数学系王希云:诲人不倦,桃李争妍

2022-02-16|校友走访

82级数学系王希云:诲人不倦,桃李争妍

采访人:类脑院应用数学20级直博生鲍萧戈

王希云老师在山西临县为贫困山区学子提供高考咨询时与母校石牌合影

  

校友简介:

王希云,女,山西临汾人,二级教授,1982年至198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太原科技大学任教,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曾任太原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用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及其应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主持省精品课程(一流课程)2门。曾获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

  

访谈正文:

一、复旦记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距离复旦生活已三十余载,王老师对于当年的学习生活还历历在目。“其实当时的生活很简单,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学习是主要任务,大家学习都非常刻苦。”谈及平时的休闲娱乐活动,王老师还清晰地记得常与几个要好的同学在周末时去南京路逛逛、到福州路的书店买些书,感受上海的繁华与文化。“逛完南京路从外滩再坐55路公交车到五角场,从五角场再走回学校,晚饭后继续去教室上晚自习,很少在宿舍呆着,我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最让王老师印象深刻的还是一位位教学大家。经师易遇,人师难遇,那些老师都在她的回忆中熠熠闪光,并深刻影响着她之后的教书育人之路。王老师十分怀念数学分析的授课老师秦曾復:“秦老师上课时使用四块黑板,每次到下课时,都能恰好把这四块黑板都写完。由于教科书是他自己编写的教材,他上课时甚至能准确地说出书上每句话后的标点符号。”除了一丝不苟的秦老师,数理方程的授课老师洪家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洪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上课的风格宛如讲评书一般,引人入胜。由于600号楼听不见下课铃声,洪老师说,如果到了下课时间,请大家敲饭盆提示老师下课,所以每次数理方程下课时都有饭盆声响起。”还有线性代数授课老师吴景琨,“吴老师把线性代数教材作为参考,上课教案不按教材顺序讲而是自己重写教案,这使得我们每节课都要记笔记。这门课也是我大学期间记笔记最多的一门课,我至今还保存着线性代数的2本上课笔记。”当年秦老师的认真严谨,洪老师的幽默风趣,吴老师打破教材内容,把教材作为参考书的上课风格,都深深地影响了王老师未来的教学方式。


《礼记》中曾书“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对此王老师也感同身受。作为82级数学系的一分子,不仅浸润着优异的学术学风,也感受着复旦教师优秀的师德品质。“记得829月,在我作为新生报到的当天晚上,指导员顾建红老师到宿舍检查。顾老师走到我的床铺前摸了摸我床上薄薄的褥子,说,褥子太薄了。顾老师便立即帮我从学校要了一个床垫,使我免受上海冬天的寒冷。”王老师仍清晰地记得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指导员顾建红老师非常认真。每次政治学习,指导员不仅讲述时事政治,还鼓励同学用功读书,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所规划,指导员正确的引导与鞭策使82级数学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复变函数授课老师何成奇也会在平日走访宿舍,关心同学们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影响着王老师:2017年以来,王老师坚持每年与同事为山西贫困山区学子高考志愿填报提供免费咨询,受到当地教育局、学校及家长的好评。照片就是20217月在山西临县进行高考咨询时拍的。当时在临县高级中学看到母校的牌子,她很兴奋与自豪,就在此处与“母校”合影。

  

二、职业发展:传道授业,教学相长

谈及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王老师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和一丝遗憾。“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在86年本科毕业之后并没有马上考研深造。”为了家庭,王老师匆匆走向自己一开始并不那么心仪的工作岗位。提及到太原科技大学任教,王老师表示自己一开始对进入高校当老师并不是很有信心,“工作是被分配的。我当时就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后来当了老师之后,越来越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和伟大。虽然在工资待遇上一般,但是我认为教师最大的财富就是学生,尤其是年纪越大,就越热爱这份工作。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年轻学子讲述数学知识,成就感油然而生。每年9月总是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新生的到来,给新入校的同学讲述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每年7月总是怀着深深的不舍送走即将毕业的学生,谆谆告诫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工作啊,大学老师总是与年轻学子在一起,自己的心也永保年轻。”因为采访正值新年,王老师也表示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祝福,这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2021年王老师还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的二等奖,“当时在母校参加决赛并在相辉堂领奖,感觉非常的激动。这种快乐是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也是母校培育的结果。”


除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对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王老师认为工作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在社会上也享有良好的声誉。“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还是不容易的。”王老师补充道,“首先教师要坚持学习,工作的自由其实也意味着工作往往不分时间和地点。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还有许多外在的压力:职称的升迁、项目的申报、同龄人的竞争等等,更别说多数成年人都要面对的房贷、育儿等问题,这些都是首先要解决的生存问题。只有把这些基本的生存问题妥善解决好了,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上。”王老师也从大环境简单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面临的问题,“评价体系如何建立,职称评审如何科学合理化,如何让教师安心去做教学科研等等,这都需要漫长的实践探索过程。我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外在的压力驱使人去做事,这样会很累,成果也不一定会好。”提及教学,王老师也提到由于疫情等因素,目前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常态,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总之,科研和教学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还需要一个过程。”


作为奋斗在高校多年的王老师也鼓励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如果要进入高校,首先要明确高校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因此自身要有高尚的品德,不能太过于功利化。其次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的。谈及高校招聘人才的标准,王老师认为对于年轻教师,人品是首要的;其次是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是科学研究能力,针对不同的学术成果,各个高校都会给予相应的待遇。

  

三、寄语学子:珍惜当下,平衡发展

回望过去的道路,王希云老师满怀感慨。“最向往的还是大学时代的生活,因为大学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最好的苦练内功的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复旦优越的学习环境,在学业上取得成绩,课余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参加各种活动竞赛,培养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王老师也强调了工作、家庭、身体平衡的重要性。“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三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一定要留有锻炼身体、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其次要有阶段性的目标,制定好短期计划并高效深度地执行;最后要有平和的心态,简单生活,让自己开心,别人舒服。”平衡这三者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也并不那么容易,王老师也坦言自己过去做的并不那么完美。但就像奥修在《隐藏的和谐》中所言,“通过平衡,你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因为真理是最终的平衡。当你平衡了,突然间,门打开了。”每个人都在追逐真理的路途中,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王老师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平衡发展,为母校争光,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文章